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裂明 >

第159部分

裂明-第159部分

小说: 裂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见谅,相比于鸟铳,自生火铳匠工们还不太熟悉,如今匠工们依旧在磨合,产量还是不尽人意。不过,平均每天一百五十杆火铳,卑职可以保证!”程乐答道。

易飞点点头,心情舒畅的详细观看各处厂房,从火药厂一直看到火铳厂。相比当初的凌乱,现在各厂完善了许多,也不再有工匠缺失之虑。

易飞解救回来的十多万百姓,加上那些流入平虏、安东两卫的闯军流民,内中至少有好几千的工匠。这些工匠一一被统计出来,纷纷送入镇西卫各匠坊中,只要易飞钱粮跟得上,未来在几年之内,他都不会有工匠之缺。

易飞主要为燧发枪而来,这个技术在镇西卫算成熟了。他的军中,就有百多门张维世发给的自生火铳,也就是燧发枪,有了实物参照,打制起来就更容易了。

比起碍手碍脚,雨天无法使用,作战要拖根长长点燃火绳的火绳枪,燧发枪颇有优势。当然,燧发枪不是没有毛病,燧石冒出的火星经常不足以引燃火药,使哑火现象时有发生。扣动扳机需要很大的力度,从而影响精度。

燧发枪还有一个严重缺点,就是延时发射。从扣动扳机到真正射出,有一个明显的延迟过程。任何对移动的目标开火,射手射击前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没有任何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虽说燧发枪有这一系列毛病,性价比远远比不过同时代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火绳枪,不过历史证明燧发枪是未来火器发展的趋势,易飞还是决定大力发展。

有了燧发枪,就可以考虑用刺刀代替长矛,这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初期刺刀的安装与加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制造刺刀对钢质要求极高,相关冶金生产难度极大,没有优质钢铁,造出的刺刀没刺两下子,或是撞下盾牌就断了,然后被对方砍死刺死。

曾有例子,二战后期日军由于缺乏钢材,导致造出的刺刀质量飞速下降,刺刀刺入人体后飞快变弯或者折断。

没有优质钢铁,造出的不合格刺刀在肉搏上没有丝毫优势。而且要造刺刀,对火铳上套筒、卡座之类的配套设备精度要求非常高,对现在镇西卫手工工厂的生产是个严峻的挑战。

刺刀必须能快速装卸,装卸部分相对精密的零件容易损坏,增加成本。刺刀比大刀、长矛之类的武器更容易损毁,原因其插上去前,充其量不过是一把轻匕首……

当然,火铳使用刺刀也有优势,因为不需要专门的长枪兵了。

这利弊间的权衡,让易飞还没决定军中是否要使用刺刀,还是暂缓数年,等技术成熟后再说?带着这个心思,易飞仔细巡察着屈野河边军工坊。

“盔甲、火铳、已经可以进行量产了,而平虏、安东二卫的屯田到明年夏收之时也能见到成效,爆兵的基础也是有了。只要熬过这两年,就再也无惧于人!”

第258章爆兵

崇祯十年二月,各地屯田开垦春耕也开始告一段落。

镇西卫、平虏卫、安东屯卫,基本上在易飞治下的田地都是开发一空。易飞限于人手,治下的田地开垦数量虽然非常之众,但是还有着许多的地方一片荒芜。

不过易飞并不在意,依旧是按照一户三十亩地的限制发放田地,并不刻意扩大人均田地数量。这样也可以减少土地兼并,有利于精耕细耕,虽然田地数量只是三十亩上限。但是产量足以和五十亩甚至更多的粗耕田地媲美。

大明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各地流民和潜逃的军户每日都有,这近一个月以来,易飞收容的流民便达到六千人之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与日俱增之中,不断增多的人口,也是给粮食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亢源中作为易飞扶持的对象,这些年来,单靠粮食一途便是发了大财。每年愈增的粮食消耗也是耗去了易飞无数的金银,也是慢慢让亢源中的腰包鼓了起来。

而不断奔涌而来的流民也是让易飞有些焦头烂额,这些流民都是不安定分子。一个处理不善,极有可能引起民变。而大明各地之所以不愿意收留流民,除了大部分官员本身就不是东西之外,这方面的因素也是占了极大的比重。

毕竟连年天灾不祸之下,各地物资都是极为缺少,别说救济流民,就算是维持本地的安宁都是极为吃力。

而易飞头痛的不是这些流民的数量,也不是粮食问题。而是将他们分批送往各地,却是大费苦心,毕竟不是说收拢之后便可。还得给他们按户口登记在案,然后再从他们之中挑选出来匠工等,最后再细分他们的去向。

因为这个时间段,分配屯田已经有些晚了,而且各种农用工具调集也不是一时半会的工夫。指望这些流民自己带着这些家伙什,那只能是干瞪眼。

这些误了农时的流民们,第一年只能是在各个矿洞之中度过了。男丁挖矿,女人孩子也是可以寻一些可以糊口的活计做下,比如说军工厂里面的纸壳定装弹药这种不用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

至三月份,农忙时间已经过去,各卫的劳动也开始空闲下来,而另一轮动作也是开始展开。

今年三卫之地,共增加田地数百万亩,这些田地的用水也是成了大问题。在这种干旱的天气之下,指望老天风调雨顺是不行了,只能开始大规模的整修水渠和挖掘灌井。

三月初,在近千的小吏和匠工的调试指挥下,三卫之地也是开始大规模的灌井打制工作。

北地干旱严重,地下水也是水位甚深。挖掘灌井也是需要挖的极深才行,往往挖得五六丈才有水源,有的地方更是得挖上近八丈才有水。

数万人的一齐出动挖掘灌井,在大明估计也是独一份了。若是换了别地,估计地方官员都会战战兢兢的调兵遣将以防不侧。但是在易飞治下却是一片的平静,只见到处热火朝天的景象,没有丝毫民变的迹象。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这种为自己打造灌井的利民工程,材料和口粮供应更是易飞一力承担。这些百姓的干劲都是极大,原本一口灌井需要近月时间,但是如今在百姓自觉加班加点的情况下,往往十数天便可以打制出来。

而这么多人当然也不是完全都是在打制灌井,他们之间大部分是在趁着春季河流水位降低之时,修葺着年久失修的水渠,这些可都是今年收成的保证。

与此同时,各军扩编也是开始。易飞如今扩军的动作也是让人咂舌,不同于别的大明武将缓缓的扩充人数,这位爷几乎是以爆兵的方式在进行扩军。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营,每营原本只是额定扩编至三千人,但是在易飞的命令下再次扩编三千人,单这四营这就已经达到了二万四千人!

当然每营多出的这三千人在内部冠以乙等军的名号,对外则是称之为地方守备军。外人虽然心知肚明,但是却也不敢挑衅整个大明军队的潜规则,毕竟大明军队分为战兵,守兵之流。

而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血骑中军,他们的扩军步伐更加的吓人。从易飞初上任时的不足两千骑兵,居然一口气扩充至八千人!

易飞的地方守备兵虽然战力丝毫不差于大明的战兵,但是既然易飞并没有僭越,字面上的兵力也是只有二万人,那就无人敢说什么。而且如今的山西镇的文武,谁屁股都不干净,而且大多是阉党,没有东林君子那种搏直之辈。

单靠一个粮草通判韩颖睿,根本掀不起风浪。除了在钱粮上卡易飞的脖子外,也许只有告御状这一条路可行了。

不过,这一点韩颖睿也是明白行不通的。毕竟自己百般刁难,不给易飞的战兵发放粮饷,易飞也许就等着自己动手,然后再装一通可怜,最后估计会跟其他大明武将一般,威胁朝廷不给予钱粮麾下就会生变。

而依旧惯例来看,朝廷是肯定会安抚这些军头,自己肯定会成为朝廷的替罪羊。而韩颖睿虽然有着东林党喜欢卖直的爱好,但是却是没有献身的精神。拿自己前途性命换一个武夫落马,这种亏本买卖却是坚决不能做的。

众人议论纷纷,镇北将军易飞的魄力也是让人们感到强势和不安。一下子爆兵数倍,这种爆兵在如今的大明并不罕见,相反,流寇经常如此。但是流寇扩张的速度虽然快,但是战力却是不强。

而易飞扩充的军队,肯定不会如同流寇一般无力,他的军队是经过血战洗礼过的,战力之强有目共睹!一下子扩军到三万余,这股力量也是压的山西镇文武都有些透不过气来。

不过,他们谈论最多的反而不是易飞的军队数量,而是三万余军队,易飞是如何给他们筹措粮饷的?毕竟他们都是知道,东林出身的韩颖睿与易飞一向不对付,粮饷上更是百般刁难。而这三万余军队,每月的粮饷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易飞不仅打仗厉害,竟然连搜刮地方也是如此的了得,这才是让他们心中最为不安的地方。

第259章张维世上门

一片纷扰之下,易飞却是稳坐于钓鱼台,丝毫不为所动。

此时放在他面前的是一份政令,准确的说是政务司发下的第一次行政令,不过需要易飞的签字才能推行。

根据易飞的指示,苟华已经详细的做出一份关于恢复三卫之地保甲制的政令。保甲制度在明初之时十分的有效,为稳定国家也是做出相当大的贡献,是清查奸细和稳定地方的利器。

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一户犯事,其余九户若不举报,则与之同责,虽然严苛,但是对于安靖地方却是十分的行之有效。

而随着时间流逝,保甲制越来越是无力,尤其大明首辅张居正为解决国家财政紧缺的状况,所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更是基本上彻底摧毁了这项国策。从此皇权再也到达不了县城之下,乡镇也是全部由地方宗族豪强所把持。

这也是大明走向没落的开端,没有了强力皇权的压制。地方宗族豪强也是完成了一次蜕变,县令想要收取赋税就得依靠他们的支持,否则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政令无法通达地方。

进入崇祯年间,宗族豪强势力已经庞大无比。就算强势的县令也是压制不住日益强盛的宗族势力,而更多的地方官员更是与之相互勾结,不断的将赋税摊派至无力反抗的平民百姓身上。

大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这些地方宗族也是功不可没,没有他们不断的窃取国家的元气,也许大明还能再支持个数十年,能够安然的度过这个小冰河时期,再以大明的整体远远强于建奴的整体实力,也许历史就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易飞对于可能成型的宗族势力都是抱有极大的敌意,也就有了当初再次打乱流民村落宗族形成的前事。而为了尽可能的延缓宗族势力的出现,这次推行保甲制度也是势在必然,而且刻不容缓。

苟华的这份计划也是大体依照易飞的意思,派遣历战而来因伤致残的镇西军军士到各地充任甲长、保长。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全面恢复大明初期严明的政治制度。不仅可以将政令贯彻于乡间,更是可以用严密的保甲制度对抗各方渗透进来的沙子。

而保甲制度也将替代宗族进行战争动员、收取赋税的功能,而这次的保甲制度也是不再同于大明父死子替的格局,每任甲长任期为十年,第一任由易飞派出,自此后,便将由这十户人家推选而出。

保长也是如此,在推举出来的十位甲长中产生。赋税则是由甲长负责收取十户的赋税,然后集中交于保长,再有保长直接送达各千户所,再由千户所统一送到卫城之内。形成一套严密而且不再绕七绕八的格局,更加方便财务司的统计。

当然,这份政令自然不会同时在三卫之中进行,而是以人心已定的镇西卫进行试点,缓慢的推行至整个治下。这个过程也许数月,也许要一二年时间,不过无论无何也是得进行。

易飞细细的看过这份报告,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妥之处,便直接盖上了大印。要不了多久,这份政令便会推行于整个镇西卫内。而以自己在镇西卫的威望,再加上已经将镇西卫清洗过一遍,这份政令应该不会受到什么抵制。

而另一份报告也是引起了易飞的注意,这是苟华在例行汇报之时随意提了几句。在日子越来越好的镇西卫之中,头脑精明的人也是开始了从商的道路。

具体的事情是几家衣料店通过门路找上了苟华,向他打听可否让他们帮忙制作一些军服,他们可以保证质量和价格。虽然苟华在报告中也是隐晦的表示出了对于这些商人的不屑,完全当成一个笑话说给易飞听,但是易飞却是留上了心。这可是自己期待已久的资本主义萌芽,易飞当然不会如同这个时代的人一般的无视。

而且这些衣料店眼光也是有的,至少他们看的出来,易飞在爆兵之后,军衣肯定是大指的需要。就算单价赚的比较少,但是大量制作之下,那利润也是相当丰厚,有眼光,有能力,他们缺少的只是野心罢了!

易飞沉思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带来的决不是世界和平和万众期待!相反,这是一条踩着无数血泪,甚至灭绝种族来壮大自己,通过掠夺全世界其他民族的资源才得以兴起。可以说,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最该受人唾骂,在无边繁盛之下却是掩埋着无数尸骨。

易飞觉得,一旦发出这个怪兽,那最终结果他也是不敢想象。但是祸害别人,总比别人祸害自己要来的好。而资本主义那永远止境的贪婪,也是国人打破自守心理,再次变成充满扩张欲望和好战的不二道路!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虽然这条路吉凶难料,但是总是胜过受人宰割,再差难道能比给人当奴才要差?再差难道能够比被倭寇鄙视为东亚病夫更差?

“告诉彼等,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令其数家合共制作一万件军服,比较其质量最优者收纳。不可轻忽,善意扶持!”

一个时辰后,苟华也是出乎意料的收到了易飞的批文。相比于推行保甲制度寥寥的同意二字来说,这些自己并不在意的商家却是出乎意料的受到易飞的重视,不仅立即批复了一万件军服的定单,更是嘱咐自己扶持他们。

这也是让苟华心中都有些小小的怀疑了,这几家商家是否和易飞有旧?!但是苟华最后也是摇摇头,这个想法也太离谱了,那是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