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城管大队 >

第240部分

大唐城管大队-第240部分

小说: 大唐城管大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的站起了身,语气急切地询问道。
“嗨,放榜时间提前了!《大唐新闻报》上早就报道了,只是咱们不知道,今天我去定文坊找陈兄,才从他那得知科举放榜了,这才跑回来喊你一同去看榜。”
蓝衣青年脸上露出感激的神色,不过很快就变得十分焦急,也是神色匆匆的朝黑脸青年说道:“那咱们现在就去皇宫前看一看吧!”
“大善!”。。

皇宫前的一块大告示牌前此时已经是挤得人山人海。众多身穿士子服饰的年轻人纷纷探着脑袋朝皇宫前的那块告示牌看去。
此时的告示牌前也是挤满了人。有唉声叹气者。有欣喜欢呼者,总之此时的告示牌倒是成了人间大悲大喜之地。
“让一让,让一让,”一名黑脸青年穿过拥挤的人群,将脑袋挤到了告示牌前。
“刘兄,怎么样?成绩如何?”在黑脸青年额身后,还有一名身穿蓝色士子服的青年,因为人群太过拥挤。他根本挤不进去,只好朝着黑脸青年大喊。
“婺州义乌县,骆宾王,状元。。。
长安南山县,牛师赞,榜眼。。。
长安蓝田县,云亦,探花。。。。。”黑脸青年盯着牌子上的字,口中默默的念叨。
“刘兄,如何啊?我到底位列第几?”蓝衣青年似乎十分焦急。他对此次科举考试十分有信心,所以对于这次的成绩充满了期待。
而此时。那名黑脸青年已经愣住了,只是呆呆的盯着告示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怎么样啊,刘兄!”看到黑脸青年的神色,蓝衣青年越发的焦急。
黑脸青年长大了嘴巴,半响才转过头,磕磕巴巴的说道:“云。。。。云兄,你是位列探花之位。。。。”
“什么?”蓝衣青年也是难以置信的盯着黑脸青年。
此时的黑脸青年稍稍缓过来一些劲,咽了一口唾沫,激动道:“云兄!长安蓝田县,云亦,这告示榜写着是位列第三的探花之位!”
黑脸青年的声音很大,周围一圈的人也全都听到了他的声音,所有人一时间皆是将目光移到了那蓝衣青年身上,眼中全是羡慕崇拜之色。
而蓝衣青年也已经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在书院上了这么久,没想到在最后的科举考试中,竟然能够一举拿下探花这么高的名次。
“阁下就是长安蓝田县云亦?阁下文采超群,在这千人大考中能夺下探花之位,小弟着实佩服,小弟乃是长安县陈家长子,不知云兄可有空去小弟家中小酌几杯,也好交个朋友。”蓝衣青年的身旁不知何时已经围了不少的人,其中一个身穿华丽锦衣的公子急忙向云亦套着近乎。
“云兄乃是长安蓝田人?难道是您是蓝田县云家的子弟?,小生倾慕云家已久,没想到今日能见到云家子弟一举夺得探花之位,真是三生有幸,不知云兄可有空道旁边的茶馆一续?”。。。。。
“云兄弟,喝茶有什么意思,在下长安刘大商,我家在旁边就有一家酒楼,在下可以给云兄弟准备一桌盛大的酒席庆祝,不知可否赏脸?”。。。。
在得知了蓝衣青年是此次科举的探花之后,他身旁涌出了一堆想要套近乎的,一时间这种变化也是让蓝衣青年有些受宠若惊,在人群中不停的推辞。
刚刚还无人问津的青年此时却成了告示榜前的香饽饽,所有人都想要结识一番,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是大唐科举带来的改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句中国流传甚广的诗句可以说是科举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大唐国力的日益强盛,李二陛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发的渴望,南山书院应求李二的号召,也是鼓励书院学子参加每年一度的科举大考,没想到,南山书院自此之后,就成了国子监学子们的头号大敌,每年国子监都会牟劲暗中和南山书院比拼学子们的成绩,可是让国子监学子们伤心欲绝的,在南山书院学子强大的实力面前,国子监几乎没有什么反抗之力,名次逐年下降,现如今每年科举张榜之后,前十名都很少见。。

“诸位爱卿,有毕业于国子监的,也有南山书院的,朕知道,国子监和南山书院向来不合,其中弟子更是暗中较劲,可是朕希望,你们进入朝堂,担任朝中要职时,要消除这种隔阂,为我大唐昌盛而努力,而不是将精力用在党派之中!”
阳春三月,春花初开,科举张榜的第五日之后,李二依照惯例,在曲江池旁的曲江阁宴请今年科举考试中获得不错名次的学子,在面对国子监学子和南山书院学子之时,他便说出上文这种话。
“臣等定谨记圣言!”那些士子们齐声回答道。
曲江池的宴会结束之后,李二奖励了第四届科举大赛的前三名,婺州义乌县的骆宾王,长安南山县的牛师赞,还有长安蓝田县的云亦,他们三个分别位列状元榜眼探花,同时受到了李二极高的表扬和封赏。
中国人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又有金榜题名时为之最,由此就可以想象这些年轻的士子们的兴奋之情了。
骆宾王一直被南山书院的众多称作神童,他也确实足以配上神童这个身份,今年他才十六岁,就荣登进士状元,像他这种情况,在“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大唐,简直就像是一个奇迹一般,让人刮目相看。
李二自然也对整个号称神童的少年很好奇,在曲江池畔命他作诗,结果骆宾王一首,“?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引得满堂称赞,也是赢得了李二的满意。
曲江池册封之后,李二乘着玉撵先行回宫,而中多得士子们则是一起结伴春游,最终到达新修建的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刻下自己的名字,雁塔留名,也算是千古流芳了。

“师傅,你为什么不让夫君去参加科举啊,要我说,夫君要是去了,还能让骆宾王那十六岁的小子拿到状元?”小武嘟囔着嘴巴,朝徐阳撒娇道,她还在埋怨徐阳不让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
“小狄的官职为师自有安排,哪里还要走科举这条路。”徐阳摘下院中的一枝桃花,露出一丝笑容道。。
(未完待续。。)


第五章 大雁塔的遗迹

“大雁塔是一座奇迹建筑,奇迹的不是这座塔本身,奇迹的是它所经历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摘自《大雁塔的遗迹》”
。。。。。。。。。。。。
大雁塔是中华历史上一座文化瑰宝,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
根据我国文化部,和世界历史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在中国历史上,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唐至中华帝国,共产生638个状元,其中有六百二十一人在大唐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同时,还有超过四万名进士在这座宝塔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座宝塔,从千年之前,一直屹立至今,其中这宝塔所经历的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书。
从唐太宗年间开始的第一届科举考试,中国第一名状元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唐民国,甲辰科的刘春霖。
从第一位状元开始,到最后一位状元结束,这座塔上刻下的名字一点一滴的忠实的记录着中国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着探索。
六百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这也成了后人难以解释之谜。
可是尽管是这样,在这些状元中还是不乏有奇人之辈,就比如贞观十年的状元骆宾王,十六岁高中状元,在大雁塔上提下“人生若不青云辈,十六人中最少年”这种充满天真烂漫喜悦之情的文字。
还有唐明宗时期的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大唐自开国起第一位四川的状元郎,他也是在雁塔上写下“不踏雁塔志难酬,一朝登顶千古留。”这种充满豪气的文字。
当我们走进慈恩寺,就仿佛塔上了一场时空旅途,这里的一切都如同千年前的一模一样,只是那颗参天的松柏已经有了千年的高龄,在那颗巨大松柏的不远处,还有着一座高耸的建筑,那就是大雁塔。
因为慈恩寺是当年唐代宗宣旨为从西域归来的唐玄奘建造的皇家寺院,所以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它由十三座庭院组成,寺院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钟楼内悬挂明代铁钟一口,重三万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
唐玄奘在慈恩寺中,进入大雁塔闭关正理书籍,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众多经书、佛像、和舍利,这栋大雁塔乃是他亲自监造,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大雁塔的入口处的石碑上看到“玄奘督建”这四个字,让人不禁感叹唐时人的生活似乎就像是在现代人眼前一般。
踏进大雁塔,我们即可看到墙面上被刻下的满满的字,这些都是历代的进士们刻下的诗词歌赋,其中展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个人的生平与志向,站在这些刻字面前,就仿佛如同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一般,让人感叹时光流转,千年时光易变,斗转星移间的变化也让我们领略古人们的风采。
南山书院的蔡元培教授曾在唐民国时期,对于大雁塔上所有的文字做了一次拓印,并且全都保留了照片,编篡在了《大雁塔的遗迹》一书中,深刻剖析了中国历代状元、进士们的心里变化,从而推导出社会环境,是一本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教科书式的书籍。
大唐历1402年,世界教科文组织也将其纳入“世界一百本经典书籍”。

大雁塔门前的那颗小松树移栽的有些不好,徐阳总觉得那棵树被栽歪了,那颗小松树怎么看怎么别扭,不过小武和小狄却丝毫不在意,今天好不容易说服师傅带他们到大慈恩寺看看雁塔,这种好机会,他们可不会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师傅,夫君说你想把他调入南山书院的新闻部当新闻主编,这算是什么职差嘛,哪有让夫君去参加科举入仕有前途。”慈恩寺很大,小武不信佛,小狄也不信佛,徐阳更是不信佛,他们三个今天就纯粹是来游玩的,小武边走边朝徐阳道。
“一口一个夫君,这结了婚果然就是不一样,胳膊肘都会朝外拐了。”徐阳也是调笑着说道。
“哎呀~哪里有啊,师傅!”小武急忙解释道。可是有些泛红的脸蛋却出卖了她心里事实。
倒是十六岁的狄仁杰比较淡定,转过头朝武照轻声道:“娘子就别向师傅多说了,我全听师傅的吩咐,师傅说我不适合官场,我也觉得师傅说的很有道理,在说当新闻主编,听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徐阳点了点头,“小狄的性格有些太过刚正,嫉恶如仇,这一点如果当了官,很容易得罪人,但是他这个性格却非常适合当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绝不虚假报道,这一点在我大唐现在是实为难得的品质,为师现在看到,书院的编辑部现在发行的《大唐新闻报》越来越多的虚夸新闻,不能说是他们的失误,毕竟夸大的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可是这样的报道就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就比如眼前的这座雁塔,最新一期的《大唐新闻报》竟然报道宝塔建成之日,有霞光冲天而起,还有佛像出现在天际,这种虚假报道,我已经像马周主编反应,可是似乎那边没有任何回应,对此,我很是失望,这才打算让小狄进入南山书院的新闻报社,锻炼个几年,到时候我希望我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新闻报编辑部。”
听完徐阳说完这句话,狄仁杰也是重重的点了点头,“弟子谨遵师傅教诲,弟子也会竭力改变新闻报报道虚假新闻的事情。”
报纸就是喉舌,徐阳不希望一个国家性的报纸变得越来越有娱乐精神,尽管长安现如今的报纸层出不穷,可是徐阳还是希望,能有一种坚持底线和正义的报纸,不报道虚假消息,特别是《大唐新闻报》这种已经成为大唐国家性质的报纸。
“师傅,师傅,既然你把夫君安排进了南山书院的报社,那我呢?”小武这个丫头虽然结了婚,可仍也是一副大大咧咧,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样子,这样徐阳也是经常头疼不已。
“你一个女孩子家,在家相夫教子不就行了”徐阳搪塞道。
“不嘛!”武照不乐意了,“师傅,长安的流浪汉小队可都是由我替师傅管理的,要说新闻的及时性,我肯定可以帮到夫君!所以我也要进南山书院的报社!”。
(未完待续。。)


第六章 日出东方,不落唐国

历史上的大唐与吐蕃,两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双方你来我往,步步算计,当仁不让,数十年中,虽然两国之间也有过短暂的和平时期,可是依旧有很多次大规模的摩擦冲突。
在这数十年的战争中,大唐虽然稍占上风,但却无法击败吐蕃,吐蕃的军事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唐与吐蕃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这是一场消耗战,虽然玄宗皇帝自持国力强大,有开拓疆土的野心,但是吐蕃政局稳定,并且占据青藏高原的天险之地,易守难攻,所以大唐一直对于这个如蛆跗骨的敌人没有太好的办法。
可是在徐阳介入了历史之后,一切都如同多米诺骨牌最初的一根手指,推倒了组成高原族群的力量,在强大的中原军队面前,在中原的信仰侵略面前,吐蕃帝国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就轰然崩塌。
短短五个月,和历史上长达五十多年的战争史相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让人感叹唐人之强大,简直可以堪称奇迹,可是对于这一切,唐国的百姓却没有丝毫的惊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