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十大元帅军事文选合集:罗荣桓 >

第18部分

十大元帅军事文选合集:罗荣桓-第18部分

小说: 十大元帅军事文选合集:罗荣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六、十七两个团,二千五百余入,及新编十八团和各地独立营、游击队等 
  地方部队六千余人,总计脱离生产的人员约一万余人。占全军区人口的六百 
  分之一,占我政权下人口的三百分之一。 
      在冀鲁边日军驻防约两个联队兵力三千六百余人,据点一百五十八个; 
  伪军一万五千余人,据点二百三十个;顽军一万余人。总计日伪顽约三万余 
  人,超过我军力量四倍到五倍。 


      由于冀鲁边为平原地区,故敌公路四通八达,县与县间、县与镇间全有 
  公路联络。 
      最近敌在冀鲁边县、乡、镇的界线上强迫人民挖界沟(即封锁沟),并 
  已开始实行并村的办法。 
      二、目前冀鲁边的形势 
      自从今年春季以来,敌人便开始了对冀鲁边连续反复的“扫荡”。至五 
  月间,冀鲁边为坚持地区渡过难关,即已从主力部队中抽出了部分兵力,组 
  织“跨路”游击队,伸人敌区活动,打击日伪,进行群众工作,坚定群众情 
  绪。六月间,紧跟着冀中根据地遭到严重的损失,冀鲁边也由根据地渐渐的 
  变为游击区了,由大兵团活动变成了分散的游击状态。目前冀鲁边的形势己 
  进入了严重阶段,甚至以营为单位活动已感困难,一夜要移动两次,白天要 
  移动两至三次,稍一下慎即遭合击。七八两月我方损失极为严重。如七月十 
  日晨,十八团连续转移三处,最后仍遭顽部伏击,团长杨柳新阵亡,政委朱 
  爱华带彩,部队冲散。七月十七日,三分区司令部在庆云东北连遭两次合击。 
  十九日,六专员公署及机要机关在东光东北遭合击,连转数处。地委委员杜 
  子孚、妇救主任崔南仙牺牲,专员石曾、组织部长邵五栋等负重伤,及以下 
  伤亡千余人。二十日,我一个营带两个连活动,损失一个连。八月四日,敌 
  一千五百余人合击我驻东光东六合村一分区司令部,待发觉后即向外突围, 
  司令员傅继泽负伤,副主任张荣失踪。 
      三个月来在敌人“扫荡”、“蚕食”下,不仅部队受到了重大的损失, 
  而且在活动地区上也更加缩小了。如我中心区之德平、宁津、乐陵全部及商 
  河、惠民、阳信之部分已被敌完全占领。南皮、东光、吴桥、平原、禹城边, 
  我已不能入境。 
      三、我们的困难和有利的条件 


① 本文刊载于中央军委一局一九四二年九月出版的《作战室副刊》第八期。 

    甲、我们的困难: 
    1.敌人对我分割封锁与“蚕食”,由过去点线的占领变为面的控制,因 
之我回旋地区缩小,处于长期分散独立坚持游击战争的局面,加上敌人的“三 
光政策”,根据地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消耗与损失,对我今后坚持斗争 
的影响很大。现在冀鲁边物价飞涨,农村生产力甚低。 
    2.指挥联络困难,尤其处于行军、作战状态,部队疲劳,得不到整训, 
军阀土匪主义容易发展,战斗频繁,伤亡、减员增多。得不到补充,伤病员 
得不到安全休养场所,军事建设更加困难,被服弹药不能接济,影响部队情 
绪。 
    3.由于敌人疯狂的“扫荡”、“清剿”及特务活动的结果,我下层基础 
及地方干部遭受很大损失,群众情绪低落,右倾情绪容易增长。 
    4.主观上的弱点也增加了今后坚持斗争的困难,如: 
    A、领导上不团结的现象虽然转变了,但仍不够健全,干部缺乏,组织领 
导薄弱,工作不深入、不巩固,党的基础和群众基础均极薄弱,不够应付目 
前严重局面。三风[1]不正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敌斗争不能正确研究情况、掌 
握政策,忽左忽右的现象尚未彻底纠正。 
    B、领导干部能力薄弱,不能掌握全盘局面,部队干部多只注意部队建设 
与整训,地方干部多只注意在正常情况下的根据地工作,至于根据地环境变 
化,有计划的全面的考虑决定自己的策略做得甚少,以致根据地日渐被敌控 
制。根据地缩小后,机关、部队亦向各地挤缩,结果暴露目标,且增加了根 
据地群众负担。 
    C、在军事上某些同志单纯军事观点,以军事胜利为满足,不求工作上互 
相配合;部队转移时,部分干部不了解战略防御与战术上进攻的关系,以至 
产生部分地区轻易放弃,甚至在严重情况下,表现害怕,悲观失望。 
    D、对敌军工作注意非常不够,不能主动的向日伪军做工作,而是日伪军 
来找我们。武装宣传队未起作用,很多锄奸工作与保障人权问题,严格区分 
不够,税收工作未很好整理,党政军民配合不够。 
    乙、我们的有利条件: 
    1.军区的军队和党已有五年斗争的经验,有坚持斗争的信 
    心。 
    2.军区的军队是从人民中产生出来的,与人民有血肉的联系,地形极为 
熟悉,并且普遍改造了地形,增加了敌机械化部队的困难。我军在夏秋季可 
以利用青纱帐,冬季可利用黑纱帐(夜长昼短)。 
    3.敌人兵力不足,据点、公路日益增加与延长,敌人兵力则愈分散,敌 
人质量较前减弱,厌战反战情绪增高,战斗力削弱。伪军除主力部队战斗力 
较强外,其余均甚薄弱,没有单独进攻能力。如据点的伪警备队,大部是本 
地叛军、土匪所编而成,日伪矛盾无法克服,日顽矛盾日益有增无减,不能 
统一对我作战。 
    4.群众在敌人高压下,抗日情绪并未低落,相反,更激起了群众对我军 
的爱护及依靠,对敌表面应付。各县、各区均建立了独立营或游击大队(每 
县有百余人,区有二三十人)均能坚持斗争。全边区共有三千余人。群众己 
有了许多对敌斗争经验。 
    四、今后的任务 
    甲、各军分区目前的任务: 

    各军分区基本上是坚持现有地区,开展对敌政治攻势。建立和恢复隐蔽 
的基点工作。一二分区应互相打通联系。一分区之吴桥、宁津两县合并;二 
分区应向齐河地区发展隐蔽工作;三分区应向阳信北部、庆云南部、无棣地 
区发展,派部分武装向桑落墅地区建立隐蔽基点。并以一部向商惠路[2]北恢 
复工作。 
    乙、新形势下的部队组织形式: 
    1.正规军全部地方化。十六团司令部与三分区合并;十七团司令部与二 
分区合并;十八团司令部与一分区合并,各以营为单位与地方武装编成地区 
队,组成为地方武装的骨干,地方武装一律穿便衣,主力于必要时也换便衣, 
团政治机关均与军分区合并。 
    2.地区队为当地机动武装,对其所属县武装的关系是指挥关系,地区队 
实行政委制度,十六团第二营为乐(陵)沧(县)南(皮)地区队;第三营 
为青盐路[3]、南马颊河及商(河)阳(信)惠(民)一带地区队。十七团二 
营为德(平)临(邑)陵(县)地区队;第三营为平(原)禹(城)齐(河) 
地区队;第一营为济(阳)商(河)临(邑)地区队。各军分区独立营不限 
定地区活动。 
    以上编法,其好处是适合分散性、地方性的地方游击战争,但其缺点是 
在平原地区没有一个机动力量,为克服此种困难,准备从各团、各军分区抽 
出四至五个连,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机动营,并加强其火器,随军区活动。 
    丙、开展伪军、伪组织工作,以区党委与军区组织日伪工作委员会,各 
军分区与地委亦组织日伪工作委员会,领导与组织对敌斗争。每县抽调一个 
好党员训练为日伪工作者。各分区各地区队组织武装宣传队,展开对日伪政 
治攻势,并派得力干部领导,展开对敌占区广大社会人士的统战工作,开展 
反特务、反“清剿”、反敌顽的斗争。 
    注    释 
    [1]三风,指学风、党风和文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风运动的 
任务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 
八股以整顿文风。” 
    [2]商惠路,指山东商河到惠民间的公路。 
    [3]青盐路,指山东的青州(今益都)到河北的盐山间的公路。 

                            青年工作应该走向哪里去?① 
                                    (一九四二年) 
      一、演变中的青年工作 
      在我军中的青年工作,是有着长期历史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央苏区一次战争到四次战争[ 1] ,青年工作是蓬勃向上发展的时期。那时 
  整个政治工作尚未充分发展,部队中以 CY[2]为中心的青年工作,形成对政 
  治工作一个有效的突击力量,是政治工作有力的助手,不论在推动部队文化 
  娱乐活动,活跃部队生活,提倡卫生工作,组织革命竞赛等,都有过很大成 
  绩。到了五次战争时[ 3] ,部队政治工作己全面发展,进到正规化,各种组 
  织由建立已到达健全的阶段,各种组织有了一定的分工与系统的指导,而原 
  有的青年工作,在某些方面,不能不受到限制与缩小范围,而第二党[4]与先 
  锋主义倾向的存在更为暴露,也就引起了考虑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问题。如 
  提出方式方法的改变,强调要求青年化,到 CY 的取消[5],决定这种组织转 
  向广泛群众性的教育组织,来团聚与教育更广大的青年,并以此来克服第二 
  党与先锋主义倾向,这是非常正确的。这并不是削弱青年工作,相反的是为 
  了加强青年工作,但在这一转变的开始,尤其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了如下 
  诸问题: 
      甲、对这一转变未有普遍深入地动员和解释,引起了青年工作的消沉泄 
  气,影响了青年工作干部情绪的下降,而党也还没来得及 
      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乙、对青年工作是群众性的教育组织,虽在理论上被大家所承认,但在 
  实际执行中的认识却很含糊,缺少新的工作方式方法,青年干部中仍然保留 
  CY 时遗留下来的独立组织系统的观念,浓厚的政治性,妨碍了群众性的发 
  展。他们不了解部队中集中性更大,党是唯一的领导者,在连队中允许群众 
  性民主的教育组织,但不能和地方一样,有群众性完全的独立系统,如青年 
  按营连排编制成大队、中队、分队等。 
      丙、在转变中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不够,老的调动了,新的成熟的干部未 
  有培养起来,青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传统作风的保持发扬不够。 
      丁、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着第二党的作风与先锋主义的残余,向青年提出 
  了许多“模范”,要求青年从模范学习起,而未从着重启发教育做起,向着 
  模范的方向努力,结果引起很多不好的认识,固然要创造青年模范,但今天 
  绝大部分的青年均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尤其他们在农村中生活,青年情 
  绪本来就受到束缚。因此,对他们的情绪与积极性,要不断的在工作中去充 
  分地掘发起来,如果对他们的条件提得太高了,把他们当成理想中的青年, 
  那是不适当的,相反的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今天那些繁多的“模范” 
  要求,可以说成了青年的手铐脚镣。对青年的特殊性,并不是要求特殊的做 
  “模范”去超过成年甚至党员,这也不是青年自发的真正要求。在军队中青 
  年的特殊要求,是增加自己的知识,活跃生活,才是适当的,应从这一方面 
  去组织教育,去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推动整个部队工作,巩 
  固部队战斗力,是有着很大意义的。但我们过去,还没有很好的认识,采取 
  更适当的工作方式方法,只单纯的争时间上课,不注意对整个政治工作组织 
  的配合,而强调独立,结果形成孤立。本来青年队同俱乐部的性质与作用是 


① 本文刊载于一九四二年九月一日第一一五师政治部编《战士》月刊第六期。 

很接近的,青年应该在俱乐部中起着推动作用,但在事实上却有些形成分家, 
互相不联系,尤以先锋主义的“模范”与企图超过成年是不合理的。青年在 
体力上差于成年,但却有些部队,竞提出跳高、跳远、刺杀动作、打手榴弹、 
瞄准等都超过成年,当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戊、目前整个政治工作组织已走上正规化,但有些也因“正规化过度”, 
机械的认定各个组织的任务。俱乐部一套,青年队又是一套,工作内容虽同, 
而组织分离,各个不相联系。因为青年队不是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因此减弱 
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俱乐部的工作亦无生气,青年队也不把俱乐部作为 
自己主要活动场所,结果只有强调单调的组织工作,钻牛角尖,重复发生第 
二党的倾向。因此,今天的青年工作内容与方式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这种 
改变不是取消青年工作,而是确立青年工作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青年工作应该走向哪里去? 
    由于青年工作在内容上与方法方式上有些不恰当,使青年上作变成了过 
年过节的一种极不经常的状态,逢年逢节(即纪念节、突击比赛等)便热闹 
一场,否则便消沉泄气。因此,今后的青年工作,要向群众性的教育组织彻 
底转变,同时必须把握如下几点: 
    甲、强调青年本身教育,灌输革命传统与阶级教育,增强其本身对旧社 
会恶劣习惯与不良倾向的抵抗力,提高青年自己的素养。为此,青年必须积 
极参加部队一般的学习,并以青年自身教育组织,启发青年自动的创造性, 
来推动整个部队的学习。青年自身教育组织的工作方式,须首先从文化娱乐 
活动开始,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因部队青年多为农民子弟,须要从文 
化活动中来启发其积极性。对青年本身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