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重生慈航普度 >

第214部分

重生慈航普度-第214部分

小说: 重生慈航普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德文章三千,浓浓书卷之气充盈,大道至简,微言大义,书尽人间大道,道完万千玄机。

  孔子少而好学,博闻强识,闻名于诸侯,开创儒门一脉,大讲“仁政”之德,游走列国而不得重用。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听闻老聃之名,欲要求教,于是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却是暗藏险恶用心,劝孔子莫要好高骛远,还须脚踏实地,摒弃自以为是的才干和过分扬志的情态。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老聃何等人,一眼就看出孔子根本就是口是心非,不以为然,也就没有多说。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闻言,忙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大讲无为而治之道,要孔子放弃其思想。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言道:“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新奇,问道:“水有何德?”

  抚摸三尺白须,指着黄河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炫】恍【书】然【网】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赞同道:“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皱眉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思索片刻,言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幼时喜好周礼,酷爱模仿祭祀礼仪、摆列祭器,年轻时做过路过管理仓库(即“委吏”)和牛羊的小官(即“乘田”),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一向主张“张宫室,抑私门”,所以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结果触怒三桓之中的季氏,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一生奔波劳碌,却无诸侯赏识,唯有弟子相随,求问学识。

  六十八岁时,在弟子冉秋努力下被迎回鲁国,虽然被敬称为“国老”,国君与三桓时常请教于他,但是依旧是“敬而不用”。

  当时天下公学把持舆论,只有贵族可以学礼仪,明典籍,孔子率先开始教授私学,以至于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晚年,孔子垂垂老矣,又不得重用,于是专注于修改注释经典,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改《春秋》。

  在改《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

  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

  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

  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

  弟子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

  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因为思及自己出生时有麒麟现世,如今无端麒麟被杀,孔子认为大不详,于是停止修改《春秋》。

  并写下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此乃“获麟绝笔”之典故是也。

  不久,其长子孔鲤早逝,哀而成疾,与世长辞。

  临死前悲呼“太山怀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弟子子贡守灵六年,门人弟子聚集坟冢之处守孝,筑室而居,号称“孔里”

  周天星辰抖动,万物悲鸣,孔子羽化而成仙头顶《论语》、《春秋》、《礼》、《乐》,一股浓郁“仁爱”之气萦绕,前往火云洞,拜见三皇,成就圣贤之位。

  本章节由16k书友上传 


                  第230章孔子开辟道场,老子出函谷关



  第230章孔子开辟道场,老子出函谷关

  “仁;亲也。”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浩浩荡荡三千里至仁至爱清气汇聚成一股洪流,不知其宽,弥漫周天,随着孔子抑扬顿挫的念诵《诗经》而不断掀起朵朵浪花。

  势连天界,名号火云;青青翠翠的乔松,龙鳞重叠;倚猗挺挺的秀竹,凤尾交稍。

  丹壁上更有些分分明明的金碧影,低涧中只见那香香馥馥的瑞莲花;洞府中锁着那氤氤氲氲的雾霭,青峦上笼着烂烂缦缦的烟霞。

  碧水跳珠,点点滴滴,从yu女盘中泄出;虹霓流彩,闪闪灼灼,自苍龙岭上飞斜。

  真个是福地无如仙境好,火云仙府胜玄都。

  水火童子正手挎竹篮,采摘药饵,不料天际突然扑下一股浩浩荡荡的清波,哗啦啦作响,澄净无垢,恍若银河倒挂,飞流直下三千尺“咦?”

  水火童子皱着鼻子闻了一下,嗅出一丝气息,心中纳闷。

  “这气息纯正清澈,中正平和,满含耿耿忠心,为民请命之赤胆忠心,不似心怀恶意之徒,只是怎么未曾听说过呢?”

  水火童子正摇头晃脑思索,此时传来一声悦耳动听的朗朗读书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抬头一看,只见一鹤发童颜、白须三尺的老丈手握竹简,脚踏清波而来。

  “兀那老头,你乃何人,难道不知此处乃是上古人族三皇居所,怎可如此冒冒失失,惊扰尊驾”

  孔子一听这脆生生地呵斥声,停下吟诵,上前拱手道:“启禀仙童,老夫乃是后学末进孔仲尼,闻圣贤之书而得道,欲瞻仰三皇尊容,望仙童代为通报”

  “呀居然有人能够读书成道,稀奇,稀奇”

  水火童子一听心中大奇,盯着孔子转了几圈,似乎要看看孔子是否有三头六臂。

  孔子苦笑不已,知道自己可谓是得天独厚,三皇五帝不可追,谁知居然死后能够凭借教化之德羽化成仙,得长生之道。

  “童儿还不快快引进客人来”

  一阵仙音响起,威严厚重,却又不失和蔼、慈祥,祥云滚滚,瑞霭重重。

  水火童儿知道乃是大老爷吩咐,不敢怠慢,绷着小脸,规规矩矩拿着拂尘,挎着竹篮带着孔子入了火云洞。

  火云洞云生八处,雾起四方,挺生秀柏,屈曲苍松。

  一路走来,只见得:芙蓉峰龙聪,紫盖岭巍峨。百草含香,味炉烟鹤唳;踪上有玉虚之宝,朱陆之灵台。

  舜巡禹祷,玉简金书;楼阁飞青鸾,亭台隐紫雾。

  地设名山雄宇宙,天开仙境透叁清;几个桃梅花正放,满山瑶草色皆舒。

  龙潜涧底,虎伏崖前:幽乌如诉语,驯鹿近人行。

  白鹤伴云栖老桧,青鸾丹凤向阳鸣;火云福地真仙境,金阙仁慈治世公。

  孔子不敢多留恋美景,随着水火童子来到一处殿堂,不见雕琢,只是看着全然是一自然形成的山洞。

  藤萝掩映,僻静无扰,一方青石安放,三位尊驾端坐其上。

  孔子观之,见三位圣人,当中一位,顶生二角,慧目光华四射,璀璨不可直视;左边一位,披叶盖肩,腰围虎豹之皮,长生造化清气在头顶结成一株长生不老瑶草;右边一位,身穿帝服,威严有度,虎目四顾。

  不敢践越阶次,只得倒身拜言:“弟子孔仲尼,德行浅薄,上天垂怜,得以身死而羽化,不渡天劫而成仙道,仰慕三皇五帝之功绩,特来拜见,悉听教诲,望三位圣人不吝赐教”

  孔子诉毕,三皇一时惊讶无比。

  左边一位,乃是地皇神农氏,奇道:“怪哉怪哉读书人天下之多,恍若过河之江鲫,数不胜数,可也从未听闻有人可以直接不渡仙劫,而羽化成仙,而且看其骨骼清奇,丰神俊朗,头顶天门大开,道气冲天而起,直如狼烟,显然道行不浅,我不知矣”

  “不错,明明手无寸铁,乃是一介凡人,居然可以通神长生,让人大开眼界,不知兄长有何见教?”

  人皇轩辕氏皱眉道。

  孔子闻言,冷汗涔涔,这位人皇乃是文治武功中凭借武功而治天下,身旁始终萦绕一股化不开的杀气,让孔子感觉危险无比,不敢直视。

  正中伏羲圣皇倒是温和敦厚,看出了孔子的紧张,抚慰道:“莫怕,我看你头顶鸿运之广,不输于诸天大罗金仙,可谓是有大气运之人,有此奇遇也未必可知。”

  说着,头顶贰角螺纹闪烁毫光,光丝垂落,形成一八卦台。

  天皇食指轻点,八卦台明灭不定,生死幻灭,散发出一股玄奇、恢弘而不可揣摩的气息,镇压万物,掌控福祸,号令生死。

  结果,八卦台嗡嗡作响,足足十二股冲天紫气冒起,只是强弱不一,唯有一股中正平和,而韧性极强。

  最后,这十二股气息有的慢慢消散萎靡,有的被这股清气慢慢吞噬,一股闪耀着“法、术、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