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165部分

重生苏联-第165部分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犹太移民不同,那些来自苏联的犹太人在离开国境之前,都经过苏联政府的政治审核,确保他们忠于党,支持党的社会主义路线才会把人放走,更有不少犹太人是苏联国家安全部门秘密派出去的间谍,用以监督其他苏联犹太人的行为,并且在以色列这个新生国度建立亲苏势力。

  在历史上,苏联对以色列的情报渗透工作并不是太过重视,在第一次以色列大选和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也没有提供太多的援助。

  要不是以色列有犹太资本家的财政支持,还有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先进武器,恐怕以色列的命运还是凶多吉少,根本不会成为日后吊打中东诸绿的小霸主,就连英国名将蒙哥马利也“预言”说以色列会在两周内被消灭。

  不过,在这个位面里,苏联国家安全部门却格外重视对以色列的情报渗透工作,苏联政府也在积极准备支援以色列的计划,以取得以色列人民的支持,并且协助他们击退未来可能会入侵的阿拉伯敌人。

  为什么苏联对以色列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不用说,这一切的背后肯定有曼图洛夫这个穿越者在“搞鬼”。

  要不是他看中了以色列的潜力,知道以色列未来会一鸣惊人,恐怕苏联早就把手中的筹码下到阿拉伯诸绿那里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支持阿拉伯人呢?他们的综合实力更强,资源更多,而历史上也曾经与苏联合作。相反,历史上的以色列却投靠了美国,成为美国的坚定盟友,成为美国在中东的爪牙之一。

  没错,阿拉伯人在综合实力上是比以色列还要强,他们资源更多,人口更多,地盘也更大,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目光短浅,士兵战斗力低下,也没有研发能力可言,在军事上和科技上根本没法和拥有大量人才和大量二战老兵的以色列相提并论。

  而且,阿拉伯国家不值得支持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不可靠的政治立场,基本上谁给他们更多,他们就会站在谁的一边,从来不会考虑过往的“情谊”,完全没有“忠诚度”可言。

  再加上阿拉伯政治局势的动荡,时不时都会发生政变,也令这些国家的政治立场更加难以揣摩,也减低了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可靠性”。

  相反,以色列在“忠诚度”方面就比阿拉伯国家高多了,人家最起码还有点“知恩图报”的精神,不然人家为什么要在意识形态有冲突的情况下,冒着被美国爸爸抛弃的危险,向华夏人民共和国提供技术支援呢?

  在曼图洛夫看来,如果苏联这次能够把握好机会,搞好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说不定以色列也会对苏联“报恩”,至少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不会比华夏差。

  至于以色列会不会投靠美帝的问题,这点曼图洛夫当然也有担心。所以他并不会主张对以色列进行无条件的支援,而是在支援之前,先让雅可夫的国家安全部对以色列进行渗透,并且派出数以万计的苏联犹太人前往以色列,让这些人在以色列第一次大选中给以色列共产党和以色列联合工人党投下宝贵的一票,增加亲苏势力的胜算。

  其实,早在二战期间,苏联国家安全部也已经派出了一些犹太人前往以色列组建了一些武装组织,虽然这些亲苏犹太武装组织的规模很小,也没有重型武器,但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至少他们为亲苏政党在以色列临时政府里争取到了更多的席位,同时为苏联对以色列的渗透和政治工作奠定了一些基础,也让亲苏势力在以色列军队里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请假。。。

  这几天有事情要出去外面,没电脑用,也没时间码字,但现在手上存稿都已经折腾完了,所以不得不请几天假。

  如无意外的话,能在8月20日恢复更新。

  本人更新速度本来就慢,这次又断更,实在是有点对不起大家,但本人时间精力有限,动笔前还要花时间查中英俄三语资料,写作时间难免会更长也更吃力,希望大家谅解。


370 斗争开始

  1947年,正当阿拉伯联盟和联合国为了以色列独立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苏联国内也开始爆发了一场意识形态冲突。WWW·KANSHU·COM

  就在这一年,苏联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主席兼最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出版了一本名为的著作,随即引起了苏联政坛内的轩然大波。

  沃兹涅先斯基主要观点是认为苏联经济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所分配的劳动应该是由价值规律所确定。因此,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价格,而这个“市场价格”是基于产品本身的价值或生产成本来决定的。

  沃兹涅先斯基认为,要让企业的生产符合他所谓的“价值观规律”,就必须要加强成本核算在组织生产中的作用,同时运用奖金形式对企业人员进行经济奖励,以“通过个人激励的奖金提高产量”。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苏联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计划应当利用价值规律来设置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所需的比例。价值规律不仅在生产中起作用,而且还在产品交换中起作用。价值规律还在苏联国民经济的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劳动分配本身中起作用。”

  简单来说,沃兹涅先斯基就是认为苏联的企业应该以盈利为标准,不仅要在生产中盈利,还要在交易中,销售中盈利。

  也就是说,按照沃兹涅先斯基的想法,苏联全国所有的企业都要生产能够为企业本身带来利润的产品,而产品销售的价格也要符合所谓的“价值规律”,把价格提升到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程度。

  这个理论,在不少现代人眼中,并没有什么问题。壹看书WWW·K要ANS看HU·COM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用物质奖励来鼓励生产,“企业要盈利”等观点都已经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

  如果工人没有物质奖励,那干多干少有啥区别?如果企业不追去盈利,那又靠什么区发展壮大,那又怎么样维持运作,不倒闭呢?

  诚然,以物质奖励来鼓励工人努力生产的想法是对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都是如此,所以苏联成立以来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奖励努力生产的工人,还发起了“斯达汉诺夫”这样一个鼓励工人“爆产能”的“产能竞赛活动”。

  而沃兹涅先斯基有关价值规律的想法,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里或许是正确的,毕竟任何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并没有支持国家发展或改善民生的义务,而整个市场自然也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所定出来的价格也是高于生产成本的,以确保企业及其背后的资产阶级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所谓劳动生产分配比例是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调节的,只有按照所谓的价值规律来进行生产和市场规划,才能让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但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里,价值规律是不是调节各个生产部门间劳动分配比例的准则呢?这样的理论是否正确的呢?

  对此,历史上斯大林在1951年就已经在自己的里给出了答案,“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没有用全力优先发展最能赢利的轻工业,而去发展往往赢利较少有时甚至不能赢利的重工业。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不关闭那些暂时还不能赢利而且工人的劳动在其中不能产生所谓应有效果的重工业企业,也不开设确实能赢利而且工人的劳动在其中能产生所谓巨大效果的轻工业的新企业。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不依据仿佛调节着各个生产部门间劳动分配的所谓比例的价值规律,把工人从那些对国民经济很需要但赢利很少的企业调到更能赢利的企业中去。”

  然而,沃兹涅先斯基并不是这样想,就连他在历史上的其中一个政敌赫鲁晓夫也在有关“价值规律”的问题上的观点与沃兹涅先斯基保持着高度一致。

  历史上,到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的政府便开始为沃兹涅先斯基翻案,并且开始将沃兹涅先斯基的一些构思付诸实行,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让苏联的经济和市场更加符合所谓的“价值规律”。

  这一系列的政策,被后人称之为“修正主义政策”,而赫鲁晓夫自然也被标签为“修正主义者”,从此苏联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

  到了后来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党政高层不但没有让苏联经济重回正轨,反而还继续加大修正主义改革的步伐,使苏联沦为一个披着社会主义外皮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从此陷入了“停滞”状态,不再有斯大林时代的高速增长。一连串脱离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政策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斯大林一直都很忌惮这种“修正主义观念”的存在,但这一次,他并没有急着对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动手,而是选择静观其变,等更多修正主义分子跳出来,之后再将他们一网打尽。

  沃兹涅先斯基的发表作品后,便开始利用自己作为国家计委主席的权力,着手发动旨在使这些设想实践的经济改革,主要改革内容就是将国内商品的价格重新制定,以便与生产价格相符。

  但这样一改,便会导致很多基本生产资料价格和运输价格上升一倍或以上,造成大幅度的通胀,增加百姓的生活负担。

  即便如此,沃兹涅先斯基的改革方案依然获得党内不少人的支持。这些支持修正主义的人当中,就包括了:

  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

  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波普科夫;

  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米哈伊尔罗季奥诺夫;

  莫斯科苏维埃主席格奥尔基**夫;

  车里雅宾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帕托利切夫;

  列宁格勒大学校长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

  除了这些人以外,最高部长会议副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也对沃兹涅先斯基的改革方案表示谨慎支持。这些支持改革方案的人,包括柯西金在内,几乎全都是“列宁格勒派”的一份子,就算不是,那也跟列宁格勒派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是他们的政治盟友。

  但出人意外的是,一向被视为“列宁格勒派”老大的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不但没有表达支持的立场,反而还纵容“西伯利亚派”的人利用他分管的宣传机构和媒体发表反对沃兹涅先斯基的言论。

  在日丹诺夫的“纵容”下,苏联各大媒体又出现了一些反对沃兹涅先斯基的文章。

  首先“发炮”的,便是被视为“西伯利亚派”重要人物的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然后是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潘特雷蒙波诺马连科,之后曼图洛夫、“安德烈的三次方”,还有白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的第一把手都发表了类似的文章。

  令曼图洛夫感到欣喜和意外的是,哈萨克斯坦党委第一书记佩戈夫也表达了和自己一样的立场,主动向“西伯利亚派”靠拢,成为曼图洛夫的政治盟友。

  就这样,“列宁格勒派”和“西伯利亚派”之间的权力斗争,同时也是苏联第一次反修正主义斗争开始了。

  

371 地方角力

 ?当苏联的主流媒体上都出现抨击沃兹涅先斯基的言论时,所有对苏联官场生态有所了解的人都已经知道一场新的派系斗争要开始了。

  这场斗争,不仅仅是两个派系,两批干部之间的权力斗争,同时也是两个意识形态和地方派别之间的斗争。

  “西伯利亚派”在各大报纸上发文抨击沃兹涅先斯基的经济观点之后,“列宁格勒派”的人也开始发表反驳文章,认为苏联经济的赢利和亏损的核算,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经济,而且在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中起着实质性的刺激作用。

  列宁格勒派的人当中虽然不乏人才,还有为数不少的经济专家、理论专家出谋献策,但他们的评论却没有用太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斯大林的思想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并不怎么符合当时苏联共产党所主张的路线。

  相反,“西伯利亚派”的人就光明正大地引用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的观点进行反驳,在路线上走得比较“正”,论据比较多,逐渐取得党内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在路线之争上比较理亏,支持者比较少的“列宁格勒派”,只好逐渐将争论转移到其他地方上。

  他们批评曼图洛夫所主张的优先发展西伯利亚、乌拉尔、中亚和高加索的主张,认为发展这些地区发展成本太高,而且没有足够的人力,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把资源放在基础更好,发展成本更低的乌拉尔和西部地区。

  就这样,两派之间的斗争从关于“价值规律”的争论演化为两个地方派系之间的斗争。

  主张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列宁格勒派”认为要优先发展俄罗斯西部地区、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工业,完善这些地区的交通,巩固其作为苏联精华地区的地位,因此获得了波罗的海三国和多个俄罗斯地方主要领导的支持。

  而曼图洛夫则认为苏联的地方差异太大,经济过于依赖西部地区,而中亚和西伯利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导致那些地区经济民生较为落后,因此他认为应该优先建设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提高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工农业水平,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让该地区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摆脱地方发展落后所造成的不便。

  同时,他也主张加大对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天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增加苏联全国的原材料供应,并且在原材料供应点附近设立一些原材料加工设施,以减省原材料加工行业的运输成本,同时也能提升原材料供应地的工业水平,为当地人创造就业。

  曼图洛夫的建议得到中亚五国、西伯利亚等地大部分地方领导的认同,多位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