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59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59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定方被任命为安抚使,负责处理此事。

虽然名为安抚使,但在苏定方看来,处理叛乱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结结实实打一顿再说。于是他带领军队抄起家伙就杀了过去。

听说唐朝大军驾到,都曼不敢怠慢,亲自率部据守马头川(今地不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击败敌人,首先得了解敌人。

苏定方对敌的分析是这样的:都曼不算是西域的大人物,能指挥得动的也就是那几个小的可怜的国家。而这些国家之间并不齐心,大多不过是想捞点好处,指望其万众一心是不可能的。

于是,苏定方决定采取奇袭战术,率领由一万步兵和三千骑兵组成的特混军团在24小时内奔袭三百里,于天亮前抵达了马头川城下。其他部队在后面跟进。

都曼做梦都没想到留给自己的反应时间如此仓促。面对着兵临城下的对手,为了鼓舞士气,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和作战能力,他只能选择出城迎战。

刚刚横扫西域不久的苏定方轻描淡写间取得了胜利,都曼大败而归,剩下的便只能是死守了。

事实证明死守也没有出路。唐军的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将整个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

城里叛军本就不齐心,很快便方寸大乱,都曼也无可奈何。

最后,都曼选择了投降,条件只有一个:饶自己不死。

对于这个“条件”,苏定方爽快地答应了。

西域动乱就此平定。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苏定方在洛阳乾阳殿向皇帝献俘。

这本是件开心的事儿。可是在战俘处理的问题上,有人提出了异议。

提出异议的,确切地说不是某个人,而是“有关部门”。

该部门认为,都曼作为西域部落酋长,大唐的子民,造反作乱,按律当处以死刑。而且都曼不是国家首脑,不适用优待政策。

面对专业人士援引法条的滔滔不绝,苏定方只说了一句:“他之所以投降,是因为我对他有承诺。此人固然犯下重罪,但恳请陛下能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饶他一命。”

在这件事情上,李治采用了“人治”代替了“法治”,成全了苏定方的承诺。

虽然有完备的法律,但领导的一声令下却可以作为法外处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而李治,也绝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实上,这种做法对于具体执法者也是有利的。简单来说,一个基层执法者A的职责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不称职,年终考核就过不了关,年终奖也势必要缩水。但如果事出有因,例如得到了高层的授意,那就另当别论了。负责考核的是高层,“上面”自然不会不认账(当然偶尔背背黑锅也是要的,但要充分相信,有领导艺术的“上头”是不会让你白白受委屈的)。况且授意的领导层次越高,风险就越小,对仕途反而会越有利。

不过,在普通百姓看来,A就是个尸位素餐的家伙,水平太低且不作为,于是咒骂声不绝于耳。不过有了领导的支持,民间的看法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毕竟,怎么做都无法令所有人都满意嘛。再说了A的升迁又不是由老百姓所决定的,怕什么?

这或许就是官场现象吧。

第五章 谁才是东亚的老大

休息了两个月后,苏定方再次接到任命:出任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十万,水陆并进,出征朝鲜半岛。

这次他们的对手不是高句丽,而是百济。

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呈“品”字状分布,高句丽在北部,百济在南部的西侧,新罗在南部的东侧。其中,新罗因为坚定地跟着唐老大混,经常被百济和高句丽联合夹击。

高句丽自从上次被修理后,极少再直接出面,而是改为幕后活动。

新罗还是一如既往的抵抗不住,再度向唐老大发来求救信号。这才有了苏定方的出动。而新罗国王金春秋被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负责配合苏定方。

苏定方率军从山东出发,搭载水军舰队横渡黄海直扑朝鲜半岛,登陆地点选在了百济的熊津江(今韩国锦江)江口。

面对大唐的远征军,百济早有准备,他们在江口处集结了大量部队,阻止远征军登陆。

某天,百济熊津江口。

百济守兵眼中惊现一幕:海平线上先是出现了一个小点,接着围绕着那个小点又出现了N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逐渐在海平线上形成了一条粗粗的黑线。没多久,原本晴空万里的海天之交开始变暗,而小点的轮廓也开始显现,一艘、两艘……十艘、二十艘……一百艘……天哪!不计其数的高大战船正乘风破浪向海岸驶来,它们的风帆遮天蔽日,连太阳也感到害怕起来,躲进了船帆的影子里。岸上的人心里变得拔凉拔凉的。虽然看不清船上到底有多少人,但百济人明白,这些船绝不是吓唬人的摆设。

惊恐过后,百济军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准备趁唐军登陆立足未稳时发起攻击,把他们再赶回海里去。

算盘打得不错。可是,当敌人真正冲到眼前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错了。

首先唐军的斗志让他们胆寒。没等船停稳唐兵们已纷纷跳下水来,或游或趟,向着滩头发起冲击。虽然不断有人倒下,但很快更多的人又补冲了上来,高涨的气势完全压倒了百济军队。

其次是远程投送武器的能力。百济不乏弓弩手,并配备有抛石器,无奈唐军的海船又高又厚,弓箭根本无效,抛石器的作用也不是很大。相较之下,船上的唐军则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弓箭和石块像雨点般欢快砸向百济军的滩头阵地。

心理上的畏惧加上地形上的劣势,百济军防线崩溃,没能阻止唐远征军不说,还付出了阵亡数千人的代价。

登陆成功后唐军稍作休整后立即投入了战斗,向百济首都泗泚城(韩国扶馀市)挺进。

在离泗泚城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唐军遭遇了百济倾全国之力动员而来的军队。十万唐军与数目不详的百济军发生了一场大战:百济军大败,被杀一万人以上。获胜后唐军顺利进入了泗泚外城。

眼看首都即将完蛋,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仓皇逃往北方边境。偏偏此时,百济内部又出现了问题。

王子扶余泰突然宣布:因为父亲和哥哥逃亡,无法继续领导国家,自己“不得已”暂时接管朝政。

扶余泰本想坚守城池,可太子扶余隆的儿子,王位的第三代继承人意识到即使能打退唐军,自己也无法在叔叔的统治下保全性命。于是一番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向唐军投降。

王太孙投降了,百济军士气低下。不少官员们也都纷纷追随他投降了唐军,其中不乏大批守城的官兵。

转眼间,唐朝的大旗已经插在了百济城头。

转眼间扶余泰成了孤家寡人,无奈之下他只能缴械投降。随后他的前国王父亲和前太子哥哥以及各地守将也都纷纷放下了武器,打开了城门。

此时距离唐军熊津江登陆还不到短短十日。

李治大喜,一面下令犒赏全体将士,一面下诏在百济的疆土上设立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和德安五个都督府,实施军政统治。

百济王国在走过了687年后于风雨飘摇中亡国。

却说这李义府回归中央后,除了整死了李崇德,还把一位叫刘仁轨的给事中(监察官)给一脚踢出了京城,赶到了青州(山东青州)做刺史。

刘仁轨何人 ?'…'

这又得回到当年的那桩风流案。逼死毕正义后,刘仁轨奉命继续调查。虽然此案最后李义府是毫发未损,但刘仁轨在调查过程中秉公办案的态度还是给李义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哼,居然不给我面子,有我在中央一日,你就给我有多远滚多远!

百济一战,青州刺史刘仁轨任军需后勤总管,主要负责海路运送给养。可就是这差事,却差点让他白白丢了性命。

战争时期的后勤工作不同于和平时期。一次小小的延误就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得知刘仁轨负责海运工作后,李义府敏锐地意识到复仇的机会来了。

其实李义府所指的机会很简单:寻个气候恶劣、狂风大作的天气,借口前方战事吃紧逼迫刘仁轨出海。此行必然不顺,轻则物资受损,重则整个船队完蛋。哼哼,你刘仁轨就算不淹死在海里,也难逃失职的罪名!

军令如山,刘仁轨无可奈何地出了海。果然,在狂风暴雨的肆虐冲击下,大量船只倾覆,物资损失惨重;刘仁轨侥幸逃回了岸上。

得到消息后,李义府立即指使人上疏弹劾刘仁轨。

监察御史袁异式受命调查此案。

审讯开始前,袁异式“意外”地受到了李大人的邀请。会晤中,李义府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暗示袁异式:“事情要办得漂亮,以后升官发财少不了你的!”

袁异式明白:李大人是要取刘仁轨的性命!

他是个直肠子。审讯中,他很直接地告诉刘仁轨:今日之事只怪你平日里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与其日后受罪,不如早点想办法解决的好。

大家不要误会,袁异式可不是帮刘仁轨出主意,让他去活动活动。他是想暗示刘仁轨自己了结得了。

可惜刘仁轨不是毕正义,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我刘某失职,理当受罚,要杀要剐,请走法律程序;想逼我自杀来满足某些人肮脏的报复欲,哼哼,门都没有!

“好!算你狠,咱走着瞧!”袁异式气急败坏地扬长而去。

案卷呈送到了龙案上,李治召集众大臣商议。李义府自然是落井下石,口口声声“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

然而,邪并不总能压正。舍人(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源直心提出,此事为“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刘仁轨虽有失职,但罪不至死。

因为源直心的坚持,刘仁轨逃过一死,但活罪难饶。他被剥夺了一切职务,以平民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效力。

谁都不会想到,正是李治的一念之仁,成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横扫日军的名将。

灭百济后,苏定方命刘仁愿就地驻扎,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班师回朝。

前面提到,百济的疆土共设立了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和德安五个都督府。其中熊津都督便是王文度。

王文度?对了,就是那个葱山道行军副总管王文度。虽然当时被罢了官,但很快又被启用,在苏定方手下任中郎将。看着原先的小弟摇身成了自己的上司,个中滋味,不知王文度又作何感想。

不过怎么想都无所谓了,因为他刚上任没几天就病死了。

都督死了,熊津地区群龙无首,给百济国内的反抗势力有了可乘之机。一个唤道琛的和尚和前百济大将扶余福信联手起兵,迎回了在日本做人质的前王子扶余丰继承国位。

由于“名正言顺”,反抗军迅速得到了各地的响应。没多久,整个百济大唐的势力范围只剩刘仁愿(注意,此人与刘仁轨可没啥亲戚关系)镇守的泗泚城。而此时的泗泚城,也已被叛军团团围住,危机四伏。

得到报告后,李治立即做出安排:启用刘仁轨,由他继任熊津都督;征调新罗军队前往增援。

这一年刘仁轨六十岁。

六十岁的人,按说应该是抱着一颗稳健的心态安享清福的。套用现在的话说,重点要考虑如何发挥余热。战场厮杀,那是年轻小伙子们的专利。

可偏偏刘大叔不这么认为。接到任命后,他激动地跳了起来,连声大呼:“这是上天要让我这老头子富贵啊!”

他的这一反常举动令在场几乎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想着这老头是不是最近这段时间太郁闷了,精神有点不正常了。但很快刘仁轨便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你们错了!

考虑到自己作战经验不足,刘仁轨对战略进行了调整:自己负责把握大方向,至于战术等细节问题则充分放权,交由经验丰富的中下级军官以及老兵代表共同商议。同时,由于他治军极严,号令如山,很快整个部队都激发出了良好的军容和高昂的斗志。

此间,刘仁轨还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上疏中央政府,请求把钦定的历法和本朝所有皇帝及先祖的名讳下发至作战部队。

难道皇帝祖宗的名字能保平安?战场上整这些有啥用?

这一疑问直到全军出发前的一刻方才解开。

船队准备就绪,即将拔锚起航,刘仁轨激情满怀地宣布:“此战定要削平东方蛮夷的反抗势力!我要向他们颁发大唐皇历,让他们世代供奉我们大唐的天子,使用我大唐的年号!”

而此时,百济的叛军除继续围困泗泚城外,还在熊津江口设立了防线,阻止援军登陆。

可惜,这次他们输得比上一次更惨。

当刘仁轨率军从海路抵达熊津江口时,从东面赶来的新罗军队也到了。百济方面腹背受敌,方寸大乱。唐军再次在抢滩登陆战中获胜,百济军被杀或溺死一万余人。

泗泚城外,道琛和尚得知滩头失守后,立即解除包围,退至北面的任存城(韩国大兴)。与驻扎在城内的扶余福信会合后,继续招兵买马。由于有复国这面大旗,很快他们的势力又开始膨胀。

这边刘仁轨和刘仁愿在泗泚城外会合。考虑到远征军人数不多,一路上又鞍马劳顿,二人决定全军入城休整,同时向朝廷发去增援请求。

李治接到战报后也不含糊,当即下令双管齐下:命新罗王前往增援;同时派契苾何力和苏定方等向高句丽发动攻击,先灭高句丽,再平百济国。

可惜出师未捷先受阻:新罗大将金钦在古泗(韩国古埠)中了扶余福信的埋伏,新罗大败。

唐军这里契苾何力很快便打到了平壤城下。由于协作部队被高句丽军牢牢挡在了鸭绿江边,契苾何力势单力薄,只好无功而返。

重新审视了朝鲜半岛的形势后,李治决定暂停军事行动,并给刘仁轨和刘仁愿发去命令:攻击平壤的大军已经撤回,你们孤军守城,实属不易。你们可应新罗王邀请协助防守,也可选择从海路回国。

这道命令再明白不过了:援军短期内是不会来了,唯一来自新罗的补给线也被百济给切断,基本已无胜的可能,可以考虑回国了!

也是天佑大唐。此时百济出现内讧,扶余福信杀了一同起兵的道琛和尚,大权独揽。因为忙于搞内部的安定团结,倒也没给唐军施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