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82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82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的要求听起来可就没那么动听了:

遣返全部之前归附唐(周)的突厥人;

单于都护府的全部辖区(即唐太宗灭东突厥后所新增的广大北方领土)要交还东突厥;

提供谷物种子十万斛、绸缎布匹若干、农具三千具、铁器数万斤。

武曌虽然不太懂军事,但什么叫领土,什么叫战略物资还是清楚的。这些苛刻的条件,实在是让她无法接受。

心愿未遂,阿史那默啜很不痛快。突厥人很直接,不爽就直接用言语来表现,估计女皇及其亲属应该也“有幸”被一一问候了。具体内容,使者不敢复述,只说“言辞悖慢”。

纳言姚璹、鸾台侍郎杨再思等人认为还要倚仗突厥人去对付契丹人,不宜得罪,不如暂时答应下来;知凤阁侍郎李峤等人则认为东突厥人缺乏信义,如果妥协,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双方各执一词,高下难分。

河北战场的不断失利严重打击了武曌的自信心,她不自觉地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东突厥人的身上。最终她决定先放下身段与东突厥人搞好关系,一切都等灭了让她更没面子的契丹再说。

就这样,阿史那默啜分文未付便轻松从中原获得了四万斛种子、五万匹绸缎、三千套农具和四万斤铁器,同时还取得了双方通婚的许可,从此更加不可一世。

搞定东突厥后,武曌用武懿宗换下了碌碌无为的武攸宜。只可惜这位武家子弟同样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武懿宗一行抵达赵州(河北赵县)时,前方传来情报:契丹数千骑兵即将攻打冀州(河北冀州市)。尽管手握数万大军,武大总管还是被吓破了胆,准备不战而逃。身边的幕僚们看不下去了,提醒说:“蛮夷都是轻装骑兵,没有有效的攻城器械。冀州城高壕深,虽然目前兵力不多,但只要大军坚守不出,他们也无计可施,只能撤兵。到时我们再派一支精锐部队尾随追击,定能建功!”

可惜武懿宗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确保自己的安全,坚持退守相州(河南安阳市)。为了逃得更有效率,他还下令遗弃了大量物资和重型武器,结果这些物资全部落入了契丹军的手中。

装备加强后,契丹军轻松攻破了被武懿宗遗弃的赵州城。入城后他们做的事堪称很黄很暴力:屠城。

当武懿宗躲在遥远的相州城内,身处数万人的保卫圈内安心喝酒嬉闹时,赵州城内的无辜百姓正惨遭敌军肆无忌惮的砍杀。所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他们翘首期盼的“王师”却正在一头猪的统领下无所事事地在相州城里奔来走去。这就是大周的行军大总管,处心积虑要取代李唐皇室的武家“人才”。他畏缩不前、贻误战机、丢失城池、遗祸百姓,会有处罚吗?

没有!

为什么?

只因为他姓武。

意想不到的胜利接二连三,孙万荣“被迫”开始认真考虑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要成就大业,牢固的根据地是重中之重。经过慎重考虑,他在营州西北的险要之处筑起了一座新城,把自己的妻儿老小和积攒的金银财宝都安置在城里,由妹夫乙冤羽镇守。

安顿好一切后,他长出了一口气,向着下一个目标幽州迈进。因为上次被阿史那默啜连锅端老巢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他对这个不怀好意的邻居也十万分地上心。

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干掉东突厥,一了百了。不过在对双方的实力进行对比后,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那就只有联合一条路了。

孙万荣决定把双方的共同目标——中原作为联合的基础,约定共同南下,分成比例东突厥优先。

主意既定,他向东突厥派去了使者。

孙万荣虽然仗打得不错,算盘打得也不错,外交知识和经验却非常欠缺。他派出的使者非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

只因为他派出的使者不是一位,也不是两位,而是五位。

更奇怪的是,这五位使者还不是一同上路的。

莫非孙万荣考虑到此行要穿过戈壁大漠,路途艰辛,为了确保任务完成,所以多派了几个人 ?'…'

事实证明他多虑了,因为五个人都见到了阿史那默啜。而也正是这一点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五位使者中有三位脚程较快,先到达了阿史那默啜的驻地并传达了孙万荣的提议。阿史那默啜大喜,效仿中原的做法赏赐了三人红色官服(唐朝四品和五品官服),并立即着手整顿人马,打算南下。

而就在他忙得手足并用的时候,又两位风尘仆仆的家伙来到了他面前:“无上可汗孙万荣问候大可汗……”

靠,我的大军都快要出发了,又有何事?

一问才知道,这两个家伙要说的居然和之前三个是一样的!

阿史那默啜怒了:身为使者,居然迟到了,分明是藐视本可汗!来人,给我拖出去砍了!

两人当场惊瘫在地,当刀架到脖子上时,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喊出了这么一句话:“大可汗,且容我们说一句再杀不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阿史那默啜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他也觉得听听也无妨。

为了求生,二人把契丹基地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孙万荣率军在外,城中只有老弱妇孺,军事力量薄弱;负责防守的乙冤羽缺乏才能,根本守不住城。如果此时出兵,必获全胜!

自古各民族都有叛徒,但这么积极的还真不多见。想来想去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怕死了,但凡能保住命的都肯干;二是两人与孙万荣或契丹高层有矛盾,早有反意,现在正好来个借刀杀人。

阿史那默啜工于心计,无本万利是他的信条,之前帮中原袭击契丹以及准备联合契丹南下都是遵循了这一思想。如果趁契丹内防虚弱,将之拿下,再以此向中原邀功,或许收获会更大。反之,若依约和契丹南下,虽也有利可图,但面临的防守力量和强度却要大许多,性价比偏低。

琢磨停当,阿史那默啜立即变了脸,将先前赶到的三位使者拖出去砍了,剥下衣服赏赐给后两位。随后,将早些时候俘虏的周朝凉州都督许钦明也“请”了出来,砍下了他的脑袋作为给上天的祭礼,以祈求出兵胜利。

好了,接下来请大家跟我出发,目标营州——契丹老巢!

只三天,孙万荣精心筑就的城池便被攻破,活着的契丹人都成了俘虏,储藏的金银财宝自然也都成了阿史那默啜的战利品,只放了乙冤羽回去报信。

孙万荣正在幽州与周军对峙,突然见到衣衫褴褛的乙冤羽,顿时阵脚大乱。根据地丢失的消息飞一般地传遍了军中,大家都傻了,合着这回自己被人当夹心饼干包圆了。

见大势已去,随同出兵的奚部落首先反水,将枪口对准了契丹人;周军神兵道总管杨玄机也趁机从前方发起攻击。

契丹军斗志全无,溃不成军。孙万荣无计可施,只带着手头的数千骑兵向东逃窜,结果又中了埋伏,几千号人又都打了水漂,孙万荣又几乎成了光杆。

潮白河边的树林里,孙万荣神情哀伤地看着身边仅存的几位侍从,喃喃自语道:“如今一切都完了,虽然性命还在,但已无路可走,归降中原吧,无奈罪孽太大;投奔突厥吧,也是死路一条;若是逃往新罗,新罗也绝不敢为我得罪中原,只会自取其辱。唉,吾命休矣!”

听了这话,原本低头做沉思状的侍从们眼中突然闪过一道异样的光芒,彼此使了个眼色后,他们慢慢走近神情恍惚的孙万荣旁,猛然举起了手中的大刀……

孙万荣的首级被作为投诚的礼物献给了周军,并很快被带回了神都洛阳,挂在了皇城西边的四方馆(接待各国使节及官员的礼宾馆)门前。

河北一带恢复了安宁,河内王武懿宗和魏州刺史狄仁杰(重新被启用)奉命安抚当地的百姓。

狄公遵循孔孟之道,访贫问苦,赈灾恤民。而原先畏契丹如虎狼的武懿宗这回却变得如狼似虎,到处作威作福不说,还把那些曾经被契丹人裹挟而去现又逃回的百姓当作叛徒、汉奸,逐个搜捕出来,捆好后开肚取胆,任“犯人”在无比痛苦中慢慢死去。

这还不算,回到神都,武懿宗又公开,提出应将所有投降契丹的河北百姓满门抄斩,以绝后患。

这一下可犯了众怒。是可忍,孰不可忍!

左拾遗王求礼当场进行了反驳:“平民百姓不会舞刀弄枪,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指望政府军队救自己。而武懿宗手握数十万大军,却不战而逃,非但没能保护好百姓,反而助长了敌军的嚣张气焰。现在居然还把一切罪状都推到那些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荒郊野外的小民身上!若是一定要杀人,臣请先杀了武懿宗,以向河北百姓谢罪!”

面对王求礼的指控,外表骄横,骨子里却是草包一个的武懿宗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躲到一边。武瞾虽有心为他开脱,但一时也想不出理由。司刑卿杜景俭赶快出来打了个圆场:“河北百姓,纵有替契丹做过事,也都是出于胁迫,不是出自本心。臣恳请陛下广开皇恩,全部予以赦免。”

听到这话,武瞾赶紧一口答应下来:“爱卿所言甚是,就照此办理吧。”

第二十八章 登徒子好色赋

来俊臣从来就不是个安生的主,尽管他大都时候展现给我们的都是酷吏的形象,但事实上或许《金瓶梅》中西门大官人的形象才更适合他。

来俊臣洞悉世事,了解自己权力的来源。因此他对武瞾忠心耿耿,对与她有嫌之人大开杀戒,帮助武承嗣争夺皇嗣之位更是不遗余力。这是对上。

对下,来俊臣则像西门庆在清河县一样飞扬跋扈,通过诬陷他人谋反而巧取豪夺,无恶不作,人们对他是又恨又怕。

然而,如果敢于冒着死亡的风险,扳倒来俊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监察御史纪履忠就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上疏揭发了来俊臣贪污和滥杀无辜等五大罪状,终于将他送进了监狱。依律来俊臣将被判处死刑。

这一切是否太容易了?

事实上,来俊臣的入狱不过是女皇为了表现自己依法办事、不徇私情而摆的姿态。不久她又宣布,虽然来俊臣所犯的罪行依律当斩,但念其多年劳苦功高,免去其所有官职,贬为平民。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来俊臣被重新起用,但很快又因贪污受贿再次被降级为同州参军。

有了先前的经历,来俊臣明白女皇始终是信任自己的,老子早晚会回到中央,所以他也越发肆无忌惮起来。同州参军算不上什么大官,但来参军的权势却赫然超越了同州刺史。

先前说来俊臣与西门大官人相似,共同点便是好色。不过西门庆的下手对象主要是诸如武大的老婆、自家的丫鬟以及下人之妻等,来参军就厉害多了,抢了同僚的妻子不说,还顺手把人家风韵犹存的老妈也带了回去。

尽管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赔上亲娘更是奇耻大辱,但受害者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因为他知道来俊臣早晚必回洛阳,到时他只要一句话便能轻松要了自己和全族人的性命。

果然,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来俊臣被平调回了神都,很快便被拜为洛阳令、司农少卿。一句话,大爷又回来了!

为了补偿这几年贬官在外的损失,武瞾特别赏赐给他婢女十名。想来这十个如花美女总可以让他安分一段时间吧。

她错了。赏赐后没几天,就有外族酋长跪在宫门口失声痛哭,并依照习俗用佩刀割破了自己的耳朵和面庞,恳求女皇相信自己的陈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只因为这次来俊臣搞的对象来头太大,是之前归附中原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斛瑟罗,此人被武曌钦赐称号:“竭忠事主”可汗。

既是“竭忠事主”,自然是大大受到优待的,有何冤情呢?武瞾赶紧派人查问,才知道来俊臣又闯祸了。

来大人阅女无数,眼光也越来越高,寻常女子根本入不了他的眼。即使是武瞾赏赐的婢女,他依然不是很满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访美女。一天他打听到阿史那斛瑟罗有个婢女,年轻貌美且能歌善舞,是个难得的佳人。

搁在其他人身上,好歹也要考虑一下民族关系以及政治影响。再说这位西突厥可汗在周边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又是皇帝钦赐的“竭忠事主”,不宜硬来。

可来俊臣不管,要来就来最狠的:直接告发阿史那斛瑟罗谋反!谋反者必被诛。到时再下手抢女人,岂不妙哉!

阿史那斛瑟罗有冤无处申,好在他的亲戚朋友们十分仗义,主动前往宫门为他鸣冤,才终于得以保全了性命。

仗着皇帝恩宠,来俊臣继续在京城之中上演西门庆的故事。由于出身低微,他一直试图通过联姻来提高门楣,而各名门世族之女便成了他的首选。

一日,来俊臣打听到河东大户王庆诜有个女儿非常美貌,正是自己理想的媳妇人选,便遣了家人前去提亲。结果没多久家人就气急败坏地跑回来报告:“王老头不识抬举,称女儿已许配段简为妻!”

来俊臣腾地站了起来:“段简?他算什么玩意!”

段简不是什么玩意,在来俊臣看来,他连只蚂蚁都不如。于是他直接找到了段简,撂下一句话:“皇上有旨,命你把老婆让给我。”

段简当然知道这是扯淡,但他明白,只要今天说半个不字,老婆保不住不说,自己乃至全族还会立刻被扣上一顶“谋反”的大帽子。于是他只好忍气吞声地领“旨”谢“恩”,将准夫人拱手相让。

美人在怀,着实让来俊臣美了好些日子。

来俊臣爽了,有人却不爽了,卫遂忠便是其中一位。

卫遂忠是来俊臣事业起步时的助手,主要负责诬告工作。干这一行的以地痞无赖居多,而卫遂忠却与众不同,他生性好学,能写能书,且口才出众,很快便得到了来俊臣的青睐。两人倒也十分投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谈工作。

卫遂忠很重哥们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必需的。可惜他这么想,不代表他的哥儿们也这么想。

成为豪门快婿后,来俊臣自觉血统高贵了许多。他虽说人品不咋地,但对于妻子一家的礼数却十分周到,迎来送往,倒也有模有样。

中国人讲究饮食文化,餐桌上最能培养感情,来俊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