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84部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84部分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人们在来俊臣的白色恐怖下战战兢兢地活着,无数家庭因他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积攒多年的痛苦、委屈和仇恨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完全的宣泄。几乎是一瞬间,来俊臣已成了一具骷髅,眼睛、脸皮、五脏六腑尽被扯下扔在地上任人尽情践踏……

这事搁在现在必定是触犯了刑法,具体可称为侮辱尸体罪。但搁在当时当场,没有人提出过质疑,所有人都觉得是那么的正常和顺理成章。

武曌很快得到了报告,她庆幸地叹了口气,又接着下了一道旨意:“来俊臣罪大滔天,现追加灭族,家产籍没(没收财产)。”

来俊臣彻底垮台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欢天喜地地上街庆贺,迎接久违的安全感:“从今往后终于可以背靠着床板一觉安睡到天明了!”

在来俊臣案件中起重要作用的吉顼被提拔为右肃政台中丞,负责弹劾和举报工作。吉顼是个聪明人,虽然也是靠告密和办案起家,但显然来俊臣那套已经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所以他选择了尊重朝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做一名合格的监察官员,并在随后的李唐王朝的重建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章 还卿储君

来俊臣的死不仅是这个臭名昭著酷吏生命的终结,更是武周王朝根本性转变的开始。

从掌权至今,武瞾一直都在与人争斗,丈夫、儿子、朝臣、乃至百姓,个个让她费尽心思,心力交瘁,但同时也乐此不疲。而此次来俊臣事件中官员和百姓的态度却犹如当头喝棒,终于让她沉下心来全面反思自己的言行。

神公元年(公元697年)七月,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一同被免除了“同凤阁鸾台三品职务”,同时为平衡朝中各派关系,娄师德被提拔为中纳言;而真正掌握朝政的则是新任鸾台侍郎狄仁杰和以坚持原则和宽厚待人而著称的杜景俭。

随着形势的好转,朝中大臣们也不再噤若寒蝉。

狄仁杰重归相位,丰富的经历在这个68岁老人的身上产生了厚重的智慧积淀,相仿的年龄也让他的很多观点与武瞾相吻合。武瞾十分敬重他,特赐他免跪:“看见国老(武瞾对他的尊称)下跪,朕就觉得浑身难受。”

狄仁杰除了实施了一系列清明政治措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保卫李家后人的皇位继承权。

虽然之前武承嗣多次夺嫡未果,但他并不死心,而是经常联合武三思等人劝说武瞾易储。年已七十有三的武瞾自知来日无多,她心知若传给儿子,大周王朝必将就此完结,所以虽然武氏族人无一成器,但她还是难免心痒。

针对这种思想,狄仁杰常常规劝她说,要念及太宗、高宗打拼江山的辛苦,不要把天下传给外人。

听多了,武瞾难免有些厌烦:“此乃朕之家事,卿无须过问!”

狄仁杰倒也不依不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之家,包含四海,天下男女,皆为家人。皇嗣之位,关系天下安危,怎能说是陛下的家事?”

武瞾自知理亏,不想多谈,便主动转移话题:“朕曾梦见一只大鹦鹉,可是两只翅膀都折断了。国老可知此梦主何吉凶?”

狄仁杰不禁笑了:“鹉武同音,大鹦鹉当是指陛下;而两只翅膀应是指二位皇子。如果陛下能重新起用二位皇子,那么翅膀自然可以恢复,鹦鹉也可以重新展翅高飞。”

虽然武瞾没有明确表态,但对于崇信神佛的她来说这种“科学解梦”毫无疑问相当具有影响力。

俗话说好事成双。狄仁杰努力的同时,契丹人也赶来帮忙。

当年为了争取普通百姓的支持,孙万荣抬出了已经被废多年的庐陵王李哲:“何不归还我庐陵王?”虽然这句口号当时并没有对整个局势起到根本性作用,但在河北一带还是引发了较大的反响,饱受战火之苦的百姓更加思念太宗、高宗时的安定生活与显赫战功,对武氏皇族愈加不满。这些情况,时任魏州(河北省大名县)刺史的狄仁杰不可能不了解。

对此武曌很是窝火,想赶快找件事情来冲淡这种不快。嗯,之前东突厥的阿史那默啜不是请求结亲么,那就结吧。

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被选中,在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等人的护送下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前往东突厥迎亲。

可惜阿史那默啜早已今非昔比,中原大量的物资供应,加上孙万荣兵败后新归附的诸多部落都让他实力大增,使他有了足够的力量独霸大漠,并与中原抗衡。

武延秀选在这个时候赶去结亲,只能是自讨没趣。

阿史那默啜正寻思着找个借口和大周摊牌,听说武延秀来了,大喜,当即计上心头。

武延秀哪知道这许多,见有人恭恭敬敬地来迎接,他也就不客气地大模大样地进了营帐。见着了阿史那默啜,自称大周淮阳王。

阿史那默啜也礼数周全,双方开始就婚期、仪式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磋商,整个讨论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与会各方都坦诚交换了意见。

眼看谈得差不多了,阿史那默啜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敢问淮阳王殿下尊姓大名?”

武延秀很实在:“本王姓武,讳字上延下秀。”

“什么?”阿史那默啜突然跳了起来,对着一旁惊愕不已的阎知微(阎知微曾出使东突厥,算是熟吼道:“我是要把女儿嫁给李家人,哪里跳出来这么个姓武的小子?”

阎知微被问懵了,嗫嚅道:“这个,大周……”

阿史那默啜根本不听阎知微的解释,而是一脸忠义之色:“我突厥世受李家恩典,无以为报。惊闻李家后人已被屠杀殆尽,只剩两位皇子还存活在世。我理当率军南下,辅佐他们登基为帝!”

随着阿史那默啜大手一挥,武延秀被几个大汉拎了出去。阎知微因老交情被赐了个“南面可汗”的头衔。同时,他还遣人发了文告到长安,指责武曌先前故意把蒸熟的稻种、破烂的工具和劣质的绸缎布匹等拨给东突厥,以次充好,现在又派武家小儿冒充皇族前来结亲,门不当户不对。因此,他要挥军南下,给无耻之人一个教训。

这就是一味迁就、绥靖,指望“以夷制夷”的后果!

武曌这里也是后悔不迭,她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一方面暗暗思量要不要顺应民意召回李哲,否则揪着这事不放的人会越来越多,朝野上下反武复李的倾向势必也会越来越强。如果最后自己落得个吕雉第二,那就会又丢面子又害家人性命了。

后来居然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二张也开始吹风。这可奇了,这两小子一直都是只知吹拉弹唱,描眉画眼陪朕游乐,什么时候也动起政治头脑来了?

其实这一切都因为吉顼。

吉顼为人精明,既能把握大方向,又善于做好细节工作。他看出了武曌日益衰老,武氏族人又都不成器,李唐复国其势难档,当前能做的便是通过二张把李唐后人扶上正位。

二张虽然每天锦衣玉食,歌舞升平,头脑倒还清醒。一天瞅了个机会吉顼暗示他们说:“二位兄弟深受皇恩,地位尊贵,天下嫉妒二位的一定不少。一旦皇上归天,二位可想过如何自保?”

这话句句在理,不由二张反驳。他们联想到自己荣华富贵全部系于女皇一人,可女皇年事已高,说不准哪天就要驾崩,而自己还正青春年少,精彩的生命刚刚开始岂能就此完结?确实,该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见二人面有难色,吉顼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天下之人没有忘记大唐李家的恩德,仍在思念庐陵王。二位不如劝说皇上复立庐陵王为储君?这样不仅能免除灾祸,更能永葆荣华富贵!”

于是,从内廷到边关,要求复立庐陵王的折子越来越多。但武曌还是感到为难:当年李哲正是由于“胡作非为”,被自己亲手废黜。如果复立,岂不是自己扇自己耳光?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便有人想出了个周全的办法:昭告全国,考虑到庐陵王患病,流放地医疗条件不佳,皇帝特恩其与家人回神都接受治疗。

大团圆结局,皆大欢喜。

武曌虽然年事已高,但童心不减,她决定抓住机会“回报”一下狄仁杰。

话说李哲抵达神都时并没有受到万人空巷热烈迎接的礼遇(呵呵,就算武曌给,他也未必敢接受),而是被悄悄接进了宫。

很快,狄仁杰被召进宫来。

武曌一脸严肃地看着这位老伙计,说道:“朕之前下发的旨意,卿可知晓?”

狄仁杰微微一点头,应声答道:“陛下可是指召回庐陵王?”

“不错。不过朕想了又想,庐陵王之前行为荒诞,不似人君所为。如今召他回京,乃是因他身体不适,需要调养。而外面居然盛传说朕欲复立庐陵王为太子,简直荒谬!朕打算等庐陵王身体好转后立即将他遣送回去,以正视听!”

狄仁杰愣住了。在官场混迹多年,他当然明白诏书中所谓“庐陵王身体欠佳,召回养病”背后的潜台词,也暗自为李唐复国有望而窃喜。可皇帝却说等李哲病愈就遣送回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陛下,庐陵王乃陛下的亲生儿子,是陛下最亲近的人。如今,天下百姓无不为陛下母子团聚、骨肉重逢而高兴。虽说当年庐陵王出言失当,但那是气话,怎能当真?况且庐陵王已远放外州多年,足以消除当年的过失……”

狄仁杰的声音已经开始哽咽。

“臣学识浅薄,不知深浅。但臣恳请陛下将庐陵王留在神都,上可侍奉陛下,以尽孝道,下可为万民榜样,行孝悌于世。万不可因小人之言再送庐陵王于他处!”

说到这里,狄仁杰已是泪如雨下。尽管他努力地低着头,眼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

突然他听到了一句话,让他不自信地抬头看着面前这个极端强势的女人:“还卿储君!”

话音刚落,武曌身后的帐帘被拉起,李哲微笑着走了过来。虽然长途跋涉,面容有些憔悴,但看得出他的身心状况非常的好。

看到武曌脸上如少女般恶作剧得逞的微笑,狄仁杰立即冷静了下来:“庐陵王既已还宫,未有知者;外面人言纷纷,说什么的都有,若不公开此事,只怕流言会愈加厉害,也会令官民人等无所适从。”

听到这话,武曌也收起了少有的笑容:“卿言是也!”

就这样,在龙门,庐陵王李哲在盛大的仪式中被正式迎接回宫,“中外大悦”。

当然不悦的人也还是有的。太子太保、魏王武承嗣自知太子梦彻底破碎,几个月后郁郁而终。

第三十一章 天下大定

对于武承嗣的死,武曌表现得非常平静——因为此时她心理天平已经完全倾向于李家。

皇嗣武旦一向善于审时度势,主动上疏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哥哥。

刚刚回到京城,李哲明白做人一定要低调。面对弟弟的好意,他连连摆手,表示能在京城住下自己已经万分满意,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求。

武旦也很坚持,他再三强调诸如先来后到、长幼有序,并列举了历代废长立幼所引起的动荡等等——总之一句话,东宫不是我该待的地方,哥哥您才是这里的主人。

见武旦心意坚决,李哲也感觉“却之不恭”,只能接受。

李哲再次被封为太子,同时大赦天下。不久武曌下令将李哲恢复为原名李显。

折腾了多年,李显再次成为了帝国的法定继承人。

再次入主东宫的李显并没有多少时间庆祝,因为东突厥的战火已经映红了整个北方。武曌紧急派出了一支四十五万的大军前往应战,可惜几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倒是阿史那默啜的势头更盛,连续攻陷了定州(河北定州市)和赵州。二州刺史也先后被杀。

太子李显被任命为河北道元帅,前线总司令。而接下来百姓们的反应则完全折射出武氏皇朝的缺乏民心:之前招兵买马,一个月下来还招不到一千人;李显上任后,参军的人蜂拥而至,很快就招满了五万。

有了统帅,还需要配备领导班子。武曌也积极致力于打造一个黄金组合:李显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右丞宋元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当然了,太子是不可以轻易到前线冒险的,于是狄仁杰又多了个头衔“知元帅事”,成为了实质上的元帅。

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被提拔为左威卫将军兼安东道经略,奉旨上任。向武曌辞行时他特别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太子人选虽然已定,但外界还是颇多议论,担心再出变故(太子虽立,外议犹疑未定)。一旦再次发生变故,突厥之乱恐怕还是难以平定。”

有了先前征兵的教训,武曌对此已深信不疑。为了消除朝中的顾虑,她安排李显以太子的身份接见了文武百官,一则表示慰问,二则给大家吃粒定心丸。之前,不要说做梦都想当太子的武承嗣,就是做过太子和皇帝的武旦也从没有享受过此等殊荣。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未来的皇帝仍姓李,以后的国号还是唐。

听说李显复立,阿史那默啜慌了,之前所谓“扶持李家后人登基”的说法显然已难成立,况且几十万周军又正在向自己挺进。罢罢罢,反正捞到的好处也不少了,回家吧!在大杀大抢一番后他再度退回大漠,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去了。

突厥人走了,作为汉奸总头目(至少名义上如此)的“南面可汗”阎知微倒了大霉。阿史那默啜将他交还给周军,说是让他继续回朝为官。

这怎么可能!无论是怒火万丈的武曌还是饱受战争摧残的老百姓都不可能答应。

阎知微被判五马分尸,并处诛灭三族。

北方战火,暂时告一段落。

卸下军职的狄仁杰回到朝中继续做他的宰相。此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身居高位,上得皇帝信任,下受同事敬仰。但一次与武曌的交谈却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次非正式会面,武曌问他如何看待“唾面自干宰相”娄师德。

狄仁杰一向对娄师德没什么好感,觉得此人才能一般,不过会做人而已,于是很不客气地答道:“如果说作为将领,他应该能守住边疆。至于其他方面的才华,臣不甚了解。”

武曌微微点头,又问道:“那么依国老所见,娄师德是否有知人之明呢?”

这次狄仁杰的回答更加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