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48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48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的繁荣,也成为了向苏联人民宣传的一个重点。
  俄国人民开始享受很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都是进口,等于是贷款给俄国人去买中国的商品。
  其中轻工业商品是俄国所稀缺的,因此俄国在进口方面主要是轻工业商品进口较多,而轻工业商品正是中国可以随意扩充产能的产业。
  不仅俄国繁荣了,中国的轻工业制造也开始繁荣。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让俄国人把钱弄到建设之中。
  随着市场的繁荣,基础建设就好比母鸡生蛋一样自然而然,加上亚联储的大力支持,俄国的基础建设速度也很快速。
  此时俄国的主要经济中心就是伏尔加河东岸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西伯利亚还是相对的落后。
  远东地区大部分被割让给了中国。
  西伯利亚地区主要是天冷了,西伯利亚寒流可不是一般的冷。在西伯利亚,公路不是很发达,基本上没有什么公路,主要靠的都是水运及空运。
  铁路也是修在比较靠南部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漠北省穿过。
  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这是中国的后花园一样,其建设主要还是中国来承担,要建设的东西也都是矿区的需求。
  矿区要开采,总得能运得出来。
  中东铁路是一个贯穿东西部的漫长铁路,这条铁路如今一直发挥着很巨大的作用。
  不过主要的交通线,还是转移到了从中国西域省修到哈萨克斯坦地区,再修到伏尔加河地区的铁路。
  这条铁路的气候不似中东铁路那么恶劣,而且修起来也不是太麻烦,大部分都是平地,中华帝国已经将这条铁路修成双轨的了。
  随着中华帝国将主要兵力调往伏尔加河地区,这条铁路每天都很繁忙。
  毕竟这条铁路要承担近三百万中俄联军的需求,俄国的部队很多补给品也都是从中国进口。
  同时,这条铁路也负担着很多矿产、农产品的运输。
  哈萨克斯坦地区的矿产开采是最容易的,那里有大量的铜矿,同时在农业方面,中国的棉花主要从那里出产。
  虽然哈萨克斯坦地区大部分都是属于俄国的,但由于没有进出口关税,同时土地被中国农垦公司买下,所以和等同于是中国的没什么区别。
  俄国此时就是中国的盘中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在吃之前,中国花了大力气帮助俄国恢复秩序,并且建立信贷体系等等,都在为以后的开宰铺平道路。
  随着中俄联军近两百万兵力的向前进攻,苏联自然是节节败退。
  苏联上下面对中俄联军,有的只是一种无力感。
  虽然苏联动员了很多兵力,但正面作战根本就不是中俄联军的对手,特别是这一次,中国已经从国内调遣了一百六十万的兵力,这次参与进攻的只有一百万左右,同时俄国参与进攻的也只有一百万。
  还有近两百万兵力在后面压阵。
  在中俄联军这种不冒进的蚕食战略下,苏联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抵挡中俄联军的兵锋的。
  而且在猛烈的传单攻势下,苏联内部出现了很多叛徒,这些叛徒只等中俄联军一到,马上就对中俄联军进行配合。
  毕竟,在苏联**之后,还是残存着一些原利益既得者,这些利益既得者的利益被苏联给损害了,自然是盼望着尼古拉二世能够反攻欧洲。
  还有一些人受不住物质条件的诱惑,也跟这投靠了俄国。
  特别是此时苏联年年作战失利,虽然说消息被封锁了,但人家都快打到乌克兰了,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苏联根本打不过中俄联军。
  俄国要的就是这些能够主动投靠的,最是欢迎这种群体,这些人不需要做太多的思想工作。
  这次进攻也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苏联把大量的单兵武器下发到了民众手中。
  这导致了到处都是游击战的发生。
  尽管中俄联军成立了专门反游击战的特种部队,但还是给其核心的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核心的目标自然就是抢人。
  俄国的人口太少了。
  这导致战争潜力不高。
  五千万的人口,最多也就动员五百万兵力,而且这还不好动员,毕竟随着俄国的经济发展,兵力动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劳动力是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
  抢地盘是次要,抢人是首要。
  尼古拉二世很快也接受了这一观点,这让他按捺下了对欧洲领土的渴望,特别是在苏联游击战上演得愈演愈烈的时候,尼古拉二世坚持的大反攻战略终于是放弃了,完全赞同了中国军事顾问所提出的蚕食战略。
  ——————
  今天就一更吧
  第一卷 第369章 第三世界联盟发展
  第369章 第三世界联盟发展
  苏联一直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那就是无法与中俄联军进行正面对抗,一旦进行正面对抗,下场就是惨败。
  然而不进行正面对抗的话,中俄联军又不冒进,而是对苏联进行蚕食,苏联想要采用人海战术,也没有办法。
  毕竟中联军不冒进,求人家都没用。
  中俄联军的这种策略,使得苏联无比头痛。
  而且随着俄国的逐渐繁荣,对于苏联民众的吸引力是越来越大了。
  苏联知道,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美国就算是在支援苏联,但毕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人家中俄联军要打苏联,英美不论怎么劝都是劝不住的。
  1921年中俄联军的进攻,缴获了不少美国制式武器。
  中华帝国对美国发出了严重抗议,认为美国是在不顾人类社会体制发展的健康性,对苏联进行援助是一意孤行的行为。
  “如果美国再不停止对苏联的这种援助,那么必然遭到全人类的唾弃。”中华帝国外交部在抗议中说道。
  中华帝国向来极少抗议,都是用实际行动说话,不过这次却是要抗议的,实际行动也是要有的。
  中华帝国的实际行动,就是向南美国家出售军火。
  南美有不少国家历来都不甘生存在美国的阴影之下,更何况此时有中华帝国出来扛大旗造大反。
  中美之间的争端,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
  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两国在国际上的冲突十分频繁。
  而英国,此时则一边站了。
  英国尽管还保持着世界老大的余威,但中国显然已经不太鸟英国了,美国同样也是如此。
  英国保持世界老大地位只是一种惯性,毕竟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内部还未打一场分老大小弟什么的。
  但英国的国力衰弱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英国佬的家底还是很丰厚的,特别是英国的那么多的殖民地。
  特别是印度和南非,这两个地区每年能提供不少的收益上来,而英联邦国家也能在战争中贡献一份力量。
  英国毕竟还是全球最强大的殖民国家,这是不可否认的,其海军依旧是世界最强。
  但英国佬没钱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英国此时的债务,每年拿出1的国民收入来还,要还到40年代。
  不过英国还是可以缓过气来,相比之下,法国和德国恢复速度较快,法国并非严重依赖于海外殖民地,因此只要有资金,经济马上就能够恢复。
  但世界上最强大,争端最多的还是中国和美国。
  中国的强大引发了美国的敌意,从而引发了争端。中华帝国也不是好欺负的,美国要对付中华帝国,中华帝国同样也不甘示弱。
  两国的争端,是一战之后世界的主要问题。
  两国在诸多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例如在苏联问题上,在南美问题上,在关税问题上等等。
  不过总的来说,双方暂时也只是小打小闹,还没有到矛盾尖锐得要开战的程度。
  美国要保苏联,这是一个谁都看得出来的姿态了,相比中国在大搞第三世界联盟,并且年年对苏联大打出手,美国基本上除了加大援助苏联的力度之外,则别无其他办法。
  派遣军队去援助苏联显然是不行的。
  至于加大继续加大对苏联的援助,这对美国来说貌似比较吃亏,毕竟美国没有太多的回报。
  美国是一个商人国家,什么都是讲利润的。
  援助苏联只是从安全角度上出发,但苏联此时就好比是一个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饱。
  1921年的这次夏季攻势,两百万中俄联军以摧枯拉朽的势头,一举攻入乌克兰东部,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乌克兰地区。
  两百万部队在前面推进,后方还有八十多万中俄联军保护交通线。
  苏联只能干瞪眼,这么严密的防护,苏联根本没有办法。
  这是实力上的差距,不是人力可以弥补的。
  特别是在中俄联军如此谨慎的情况下,苏联根本抓不到机会对中俄联军进行打击。
  再这么下去,苏联要完蛋的
  乌克兰地区乃是苏联很重要的产粮区,此时三分之一被中俄联军给攻占了,苏联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就少了很多。
  对于中国来说,粮食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苏联来说,粮食就等于是统治权。
  斯大林痛定思痛,认为还是军队质量上比不上中俄联军,如果苏联也能够有中俄联军那样庞大的炮火和空军,以及装甲师,抵挡中俄联军是绝对可能的。
  但问题是,苏联没有。
  苏联只是一个接收了尼古拉二世留下的烂摊子的国家,工业基础实际上是不怎么样的,俄国的工业化还是在法国的援助下建立起来的,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摧残,苏联的工业更是不怎么样。
  同时,中俄联军年年对苏联工厂进行轰炸,苏联的工业受到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尽管美国支援了苏联很多工业设备和军事技术。
  苏联的军事装备发展其实也很快,但只是技术太差了。
  例如苏联的战车,用的是美国人的技术,结果造出来的一种一上战场就被*掉的笨重玩意。
  苏联的军队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苏联士兵很业余,但好勇斗狠却是苏联士兵的一个特性。但业余毕竟是业余,相比中俄联军近四百万服役军人来说,战斗力确实是差了很多。
  或者说,两军的士兵或许在素质上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差距还是重装备上,也就是火炮、战车、飞机。
  苏联快速的吸收了美国的技术,但问题是一直都被压着打,这些技术投入到前线根本没有太大的用处。
  苏联需要时间
  斯大林迫切的想要有一段安稳的时间来进行发展,为此开始求助于英美,希望他们能够在外交上给与强力的支持,以促使中国从俄国内战中抽离。
  如果没有中国陆军的支持,就以俄国那么点陆军,根本就挡不住苏联的脚步。
  接到苏联的意愿,英美两国逐渐意识到,再不阻挡中俄联军的脚步,中俄联军甚至可能将手伸到西欧去。
  此时中俄联军已经是打到乌克兰了。
  尽管年年看起来打得不是很凶,但实际上年年中俄联军都会攻下了一大片地盘。苏联在这种蚕食战略下没有任何抵挡的能力。
  尽管苏联可能动员出上千万的兵力,但问题是苏联没有那么多的武器去装备这些兵员,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物力去养那么多的人。
  为了能够阻挡中俄联军的脚步,英美在国际上也是大造舆论。
  认为苏联与俄国的战争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战,中国不应该参与其中。
  英美的意思就是,苏联和俄国就是打擂台一样,中国参与进去,就是裁判上台搏击,这对于苏联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中华帝国对此不予理会,纯属当做英美两国在放屁。
  尼古拉二世则是非常愤怒,对于英美也彻底的失望了,从而更加紧密的向中国靠拢。
  对于英美来说,他们也对俄国失望了。
  俄国越是向中国靠拢,他们就越得支持苏联。
  在双方看来,他们自身都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对方的过错。
  此时就算是英美有意和解与俄国的关系,但问题是俄国和中国绑得太紧,已经完全被绑架了。
  这头北极熊,前面可以冲锋现阵,后面可以挤奶创收,乃是中华帝国养的一头品相绝佳的宠物。
  中华帝国对于查收苏俄内战的质问,根本不予理会。
  中俄之间,已经是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联盟的了。
  第三世界联盟,这个联盟此时已经开始运转了。
  第三世界联盟的成员国之间,在进出口关税上是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用优势的商品掠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国作为这个联盟的老大,有着平衡各成员国贸易逆差的责任。
  只要达到了一定等级,中华帝国就会帮助其国家发展经济,从而建立成员国自身的优势产业,以平衡贸易逆差。
  而主要的平衡手段,当前中华帝国给出的方案就是开采资源。
  以开采资源的方式来消除成员国内部的贸易逆差。
  而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进出口低关税,或者是零关税,这视成员国等级而定,等于是将成员国之外的国家排除,联盟之外的国家要想将商品出口到联盟成员国很难,因为首先在价格上无法竞争,因为成员国之间是没有进出口关税的。
  而且这个联盟的老大中国,是一个商品比较全面的国家,不管是哪一种主流商品,在中国都是能够买到的,而且一般质量都是不错的,技术也是全球顶尖的。
  第三世界联盟在中国的扶持下,已经是自成体系了,等于是这个联盟的成员国将门关上,把其他国家的商品排斥在外,成员国之间互相进行贸易。
  平衡贸易逆差,这对中国来说并非是什么损害利益的行为。
  毕竟这些落后国家,他们手上又没有黄金,中国要想把商品出口到这些国家,首先得让这些国家有钱。
  如何让这些国家有钱?
  自然是要让这些国家发展起一些产业,这样才能有钱,才能购买中国的商品,要想有钱,首先就得创造物质财富。
  带动这些联盟成员国制造物质财富,并不会损害中国利益。
  这就等于是在养猪,先养肥了,随时可以宰,现在不宰不代表永远不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