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68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68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是发布在媒体上,也无法引起重视。
  毕竟这是一种不可控制的东西,只要银行降低利率,并刺激消费,那么市场就会繁荣,繁荣就必然导致前景看好,从而使投资猛增。
  美国的银行家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的引发投资热潮。
  然后用经济崩溃的方法,将建设好的成果套走,这是空手套白狼的典型模式,几乎是最成功的一种模式了。
  这种投资热潮的产生,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使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人工成本的上升,加上充沛的资金,使得几乎每个行业的企业都淘汰了低级的生产力,开始购买最先进的设备,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力进行生产。
  首先是人工成本上升之后低级的生产力已经不好适应市场竞争了,再则是企业能够拿到足够的钱来更换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力。
  而且是不想换都不行,毕竟别人都换了,你不换就要被市场淘汰,从而关门倒闭。
  这样的透支消费,使得帝国经济开始比以前更加繁荣了。
  中华帝国依旧不断的新增工程建设项目,但却是向国民集资,用民间资本去修建这些工程。
  相当于是帝国官方只是一个组织者,但不是投资方。
  帝国组织的这些工程项目,一个个回报率都不错,当然这是按照当前的经济势头上来看,至于经济萧条不在官方画出的回报率蓝图当中。
  中华帝国在1925年,算是进入了一个真正疯狂的建设之中,这不同于以往的官方工程建设投资,是一场空前的全面投资,几乎所有实体产业,都开始注入大笔资金,各个领域都有大量的投资项目出现。
  帝国要维持这样的投资热潮,唯一的办法就是刺激国民消费,只有繁荣的消费,才能保持这样空前的投资热潮。
  毕竟若是消费上不去,企业在投资之后商品卖不出去,那么行业前景也就不看好了,那么投资也就少了。
  一些行业本身就不太具备投资价值,加上中华帝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战争潜力,因此主要引导的消费就是汽车、电器等商品的消费,从而使这方面的企业不断的进行投资。
  同时经济繁荣了,在电力、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也就上去了,毕竟回报率不错,集资建设这些工程非常容易。
  中华帝国的发展模式突然转变,使得美国的银行家们一个个都陷入了极为不安的情绪之中。
  之前,美国掀起了一次空前繁荣的投资热潮,比十九世纪末的投资热潮还要繁荣,但在经济发展上,好像对甩开中华帝国的经济作用不大。
  根据中华帝国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华帝国的经济依旧死死咬在美国经济的后面,远远没有达到这些银行资本家们所预料的将中国的经济狠狠甩在身后的目的。
  而且,更要命的是,现在中华帝国也开始走透支消费模式了。
  “中国的人口太多了,是美国的五倍,这也是美国在经济上与中国竞争的劣势。”
  “人口,没错,就是人口”
  “如果美国加上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人口上尽管还比中国少上一些,但毕竟差距不大,美国非常有必要在这些国家都推行当前的发展模式。”
  “可是中国也有盟国,第三世界联盟的人口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八亿。”
  “如果再加上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英国殖民地人口,我们远远超过了八亿人口。”
  英国,在这个时代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当然这是算上殖民地的结果,在这种算法下,中国的版图面积只能算是世界第二。
  ——————
  第三更到万字更完
  谢谢各位同学的支持
  第一卷 第390章 迅猛的民生发展
  第390章 迅猛的民生发展
  如果算上英国殖民地的人口,那么第三世界联盟的人口确实是更少的,但就人口质量上来说,英国那些地盘都是殖民地,英国不可能放手让殖民地进行发展,殖民本身就是充满掠夺性的,因此这些殖民地的人口普遍贫穷,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劳动力价值。
  而第三世界联盟则是一个没有殖民掠夺的落后国家组成的,随后之前很落后,但随着中国向联盟成员国输出较高的生产力技术,所以劳动力价值开始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世界联盟在1924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4500亿亚元,其中以南洋共和国和果敢郡国的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其次就是俄国,但因为俄国面积较大,人口也比南洋共和国及果敢郡国多,因此经济总量排在南洋共和国之后,生产总量为联盟成员国第三。
  中华帝国的3600亿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南洋共和国和果敢郡国没有算入其中。
  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省,法律基本和帝国一致,只是名义上是一个国家。
  俄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在飞快上升,主要是因为房地产的繁荣因素。
  这让中国民族资本在俄国赚了不少钱,光是卖地皮就赚了。
  在刺激房地产之前,中国民族资本商人是有消息共享的,所以提前买了不少地皮,房地产行业一刺激之后,马上取得了很高的收益。
  俄国的地皮和房子价格在刺激下不断的上涨,不过其经济发展速度,依旧没有南洋共和国来得快速。
  南洋共和国作为中华帝国实际的一部分,此时也开始进入了透支消费的发展路线,而且中华帝国不断向南洋共和国移民,并且在南洋共和国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进行建设。此时将发展接力棒交给国民消费和投资,企业和个人投资方面,南洋共和国具有很大的优势,一直都是吸引投资的磁铁。
  南洋共和国除了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还有不少的矿产资源,更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制造业,不管是轻工业和重工业都能够发展。
  俄国在轻工业上一直都是弱势,发展的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又是没什么技术性的东西,有技术性的东西又得从中华帝国进口。
  南洋共和国经过多年发展,内部的南洋土著基本上被清洗得差不多了。
  同时南洋共和国利用土著的免费劳动力,修起了近两万公里的铁路,使南洋共和国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
  在这片物产丰富的土地上,华人建立了一个很美好的家园,到处都是精致的别墅小楼,环境十分宜人。
  一到晴朗天气,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而在果敢郡国,同样发展得很迅速,缅甸土著目前与华人相处的还算不错,中华帝国全面取消了缅甸的文字,学校里一律都是教汉语汉字,继续贯彻衣冠南渡政策。
  很多缅甸土著也都开始将自己视为华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倾向,毕竟中华帝国目前做为一个强国,其国民地位在世界上是很高的,而且成为中华帝国公民,可以享受诸多福利政策。
  果敢郡国的经济发展也很迅速,经过几年下来的官方疯狂建设,道路基本通畅。
  南缅甸则是老样子,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一直没有什么发展,人民生活还是很困苦,物质财富很匮乏。
  实际上经济发展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鸡和蛋的关系。
  殖民统治等于是把鸡给宰了,所以蛋就少了,而蛋少了鸡也就少了。
  透支消费实际上就是把未来的蛋拿到现在孵化成鸡,然后以最快速度生出最多的蛋,从而形成一种发展惯性。
  英国的殖民地显然不可能用这种模式进行发展,因为当殖民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伴随着被殖民民族的觉醒,从而导致不断的反抗,这大大损害了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利益。
  至于美国要在这些国家施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也是困难重重,首先国界始终存在,英国、法国都是有主体民族的国家,目前也就只有德国等战败国让美国国际资本进入,也就只有德国在施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
  像日本本身也就有主体民族存在,不过日本也开始施行了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
  剩下的也就是英国和法国的问题,像美国那样的发展模式,在英法两国内部确实不太好施行,这必须由英法两国政府来主持才有可能,但这不太符合国际资本利益。
  但美国此时却是不得不重视中华帝国的发展了,或者说是整个第三世界联盟的发展。
  第三世界联盟也开始出现投资热潮,也在进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如果美国在人口上不追赶上去,那么经济总量总有一天会被中华帝国所超越。
  实际上,已经超越了。
  不过就联盟来说,第三世界联盟的经济总量相比英法日苏联这个联盟来说还是少了一些。
  但差距也不是太大,而且距离在不断的缩小。
  美国此时看到中华帝国也开始以透支消费的模式来发展,也开始英美日苏联盟的透支消费发展。
  1925年,是美国采取透支消费发展的第六年,美国经济确实是一片繁荣,然而美国的经济却因为人口问题,远远没有甩开中国。
  虽然在美国看来,美国经济是大于中国的,但实际上中国经济早已赶超美国。
  战后五年间,中华帝国真正建立了一次快速的发展,这是一次以政府出资带动的发展模式。
  五年之间,使中华帝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债务高筑。
  随着民间资本出现投资热潮,中华帝国在1925年算是撑过去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税收增加了一倍,达到了年500亿亚元。
  为了还掉到期的债务,中华帝国的财政预算模式发生了改变。
  往年中华帝国是将一年的收入放在明年来使用,而在1925年,为了还掉债务,将1924年的财政收入全部都用来还款。而1925年的预算,则将用1925年的财政收入。
  就算是这样,中华帝国的财政依旧十分健康,没有任何的赤字,但宽裕却是说不上了。
  帝国为了还款,在建设项目上都减少了很多,不过在必须建设的工程方面还是一个都不少。
  那些具备营利性的工程,全部都交给民间资本去建设。
  由于大批的工程建设,以及繁荣起来的内需支撑,加上帝国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使得帝国的财政收入猛增到了500亿亚元。
  如此高的税收,相比欠银行和国民的钱来说还是很少,不过这些欠下的钱并非是一口气就要全部还掉。
  而且帝国财政有华东集团的支撑,日子还算过得不错的。
  不过华东集团的日子过得却不是那么好,最少对夏钧来说是如此,华东集团年年抽调大量资金给政府使用,使得很多方面都必须要夏钧动用兑换平台来支撑。
  不过华东集团盈利不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很多领域都是垄断经营,平均利润达到了35。
  华东集团的生产又占据了60的国民经济总量,又有大量产品出口,这使得华东集团的盈利年年都被政府税收还要高。
  此时帝国政府基本上过了需要靠自己出资建设的阶段,因此华东集团对帝国的财政支援开始减少到正常数额。
  1925年,华东集团的盈利也大大增加,资产增长达到了近千亿亚元,上缴帝国财政部的金额为200亿亚元,自身保留了大部分金额作为发展所需,夏钧那边的压力则大大减轻。
  就算是200亿亚元,如果平均分给每个国民,一个人能拿到40元,足够为帝国分担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了。
  帝国连年在教育和医疗的基础建设都是十分慷慨的,统一之后已经建设了七年了,全国各地的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都很完备了,在这方面的支出已经不用再投入那么多资金了。
  而且教育部的资产发展速度不错,教育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力更生。
  在1925年,帝国在透支消费上的发展模式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那就是中国的国民大多都有储蓄的习惯,也就是将钱放在银行里不去消费。
  因为目前帝国绝大部分国民都还没有汽车,同时还有一批国民没有新房子,因此内部消费还能上得去。
  但问题是,以后上不去怎么办?
  帝国一群经济学家分析道:“按照理论上来说,目前帝国国民没有教育、医疗上的负担,应该是能够放手去消费才对。”
  确实理论上是这样的,以帝国当前的福利程度,国民在消费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为此,针对这些储户为什么不把钱拿出来消费的问题,帝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分析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结果归结于储蓄利率的问题。
  虽然帝国曾下调过一次储蓄利率,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储蓄利率依旧较高,储户存个十块钱进去,明年就会变成十一块钱。
  特别是一些中产阶级,他们手上有一定的钱,存入银行,每个月的利率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足够过上很富足的生活了。
  这些人,就是靠吃利息过日子。
  这若是在以前,帝国来牵头搞建设,那确实是符合政策需求的,但现在却已经不符合政策需求了。
  帝国要让这些中产阶级去投资什么的,首先就必须降低利率。
  利率降低了,储户就会考虑把钱放在银行划不划算。一旦不划算,他们也就会把钱抽出银行前去投资。
  知道了这一现象后,帝国并未立即下调储蓄利率,目前的投资金额已经够大了,不需要进行刺激。
  等投资金额下降了,再下调利率以刺激储户投资。
  中华帝国的调控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目的性明确,计划也比较周全,所以调控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差错。
  1925年,中华帝国那些没有新房子的国民大多都到银行去申请了房贷,中华帝国的房贷产发展迅猛。
  由于房地产的发展,使得政府减少的工程建设方面所带来的空缺被填补上,建筑材料制造业只出现了微小的波动。
  由于投资热潮的出现,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一片繁荣,而国民申请房贷之后,个个都很快住进新房,或者即将要住入新房。
  帝国国民人人都有新房子住,都能过上十分舒适的居住环境。
  1925年全年下来,中华帝国有大量的住房开工建设,同时有许多国民购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