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69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69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5年全年下来,中华帝国有大量的住房开工建设,同时有许多国民购买了家庭汽车,特别是对于那些收入不错的工薪阶层,以前开小汽车的都是那些资本商人,小汽车还属于奢侈品行列,而如今小汽车却开始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普通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整个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辛亥**之时,整个国家一片贫穷,而到了1925年,国民即将都能住进舒适的房子里了,而且都开始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整个国家一片繁荣和谐,同时军力强盛,不受外在力量侵犯,处于一种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之中。
  国家欣欣向荣,全体国民精神振奋,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华帝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持续上升,人民普遍信任并拥戴中央政府,夏钧的威望也不断上升。
  帝制的呼声再次高涨,很多民众呼吁夏钧应及早登基帝位,以顺应民意。国民普遍希望帝国元首能够登基,以重建汉室正统。
  不过很多国民都在等待1929年的民意公投。
  在1925年,中华帝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3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900亿亚元,是战后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
  这一年,也是中华帝国5亿人口大部分都普及了先进生产力的一年。
  大量的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农业人口锐减到了三千万人,而在十四年前,中华帝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的人口都从事农业,采取的是农村自然经济的模式进行运转。
  而剩下的三千万农业人口,大多都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力。
  内陆经济在1925年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大量的工业搬迁到了内陆,加上帝国刺激了国民消费,使得内陆的很多工业都发展了起来。
  内陆地区大量的城镇发展了起来,同时很多以前到沿海谋生的工人也返回了内陆地区,中华帝国的经济分布终于是平衡了一些。
  目前内陆地区最为发达的就是重工业,重工业大部分都分布在内陆地区,而帝国北部、西北部则是矿业开采最为发达,到处都是正在忙碌着开采的矿区,其中诸多大型矿区,还有一些超大型矿区。
  而沿海地区则以轻工业和对外出口型工业及造船业最为发达,同时也有一定规模的冶金业,但相比内陆和北部、西北、东北等地区发展起来的冶金业来说,沿海的冶金规模已经比不上了,目前沿海的冶金主要是从海外进口矿石,然后供应沿海的钢材需求,以及出口国国际市场。
  经过多年下来的产能扩充,中华帝国的钢铁等产品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国际贸易市场。
  而近年来,中华帝国加大了移民力度,大量的国民向西部、北部移民,这些多是工业人口。
  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农业不是很发达,但矿产资源很丰富,那里的汉族又不多,中华帝国目前版图很大,向北延伸到了北极,俄国拿勒河以东都是中华帝国的领土。
  向西延伸到了里海,向南延伸到了印尼,向东延伸到了太平洋的几个群岛,但传统的汉族活动区域却是集中在东亚地区。
  西部大概以陕西为界,甘肃等地区虽然之前也很多汉人,但被少数民族屠杀了不少,而且各朝改朝换代时被反复的屠杀,因此自满清灭亡后,汉人的传统活动区域,向西勉强延伸到甘肃。
  向南也就是到海南,向北也就是到山西地区,东北则被满清屠的几近成为无人区。
  西南地区,也就是云贵地区。
  如今中华帝国的版图已经扩大了很多,因此帝国必须组织大量的移民,以巩固这些或收复或新增的版图,以让这些区域成为汉族的活动区域。
  在帝国的各种鼓励政策下,大量的国民向西北、北方、东北地区移民,单一里海地区的‘中东省’来说,汉族在该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八百万,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而中东省的少数民族又被‘腐败官僚’给祸害了一大批,汉族在该地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向世界各地移民,特别是澳大利亚等地区,同时主要向第三世界成员国移民。
  除了像澳大利亚那种地方,其他的移民活动,都是不更换国籍的,而是直接以中华帝国公民的身份前去其他国家经营农业、商业和从事高报酬的技术性工作。
  如俄国、交趾、朝鲜、拉希德阿拉伯王国、暹罗都有大量的汉族。
  仅在国外地区的汉族,在1925年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左右,这两千万汉族在世界各国从事的都是效益很不错的经营活动。
  ——————
  第一更到
  还有一章七千字的,今天更新一万二
  第一卷 第391章 夏钧的决心
  第391章 夏钧的决心
  中华帝国的海外公民当中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常多,因为中华帝国在农业上拥有压倒性的技术,而很多国家又在农业上弄起了关税壁垒,因此帝国以打入这些国家内部的方式,利用优势农业技术为海外国民谋利益。
  每年这些海外国民,都能靠农业技术赚到一笔可观的财富,这些财富最终也都会流入中国本土。
  同时这些人又对其他国家的农业没什么建设性的贡献,主要的竞争优势就是中华帝国的高产作物,但中华帝国随时可以切断供应,因此那些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实际上没有提高,战争若是爆发,帝国把公民撤走,留下的还是原来的土地,以及一些不算先进的农业机械。
  还有很多公民在其他国家经营各类商店,其中以在美国境内最多,中美之间虽然不允许双方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主要是银行方面。而这种小投资,实际上双方都在对方境内进行。
  双方的国民在对方境内活动频繁,为此经常闹出间谍案。
  但中美双方都保持着一定的默契,若是美国逮捕中国间谍,中国马上也会逮捕美国间谍,接着双方将对方的间谍遣送回国,算是一种交换。
  但中国间谍数量不多,而美国的间谍则很多,很多都是非专业的乌合之众,根本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
  美国就像是做生意一样,出钱购买情报,因此也就催生了大量的乌合之众。
  中华帝国的间谍则受过专业的训练,显得十分的专业,被发现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中美双方在对方国家的投资,多以小投资为主,大投资是不允许进行的。
  而这些小投资方面,中华帝国占尽优势。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经营,有什么优势项目,一出来就是一大片的加盟商在全球各个有经营环境的国家到处分布。
  当某一项目可能已经快要失去竞争优势时,这些加盟商多会收到华夏会的消息,转手将该项目卖给那些外国佬,赚足利润走人。
  华夏会有专门的机构对世界各国市场进行监控,然后对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或者是深入的调查,从而得出市场发展推论,并通知相关的海外经营商,以追求最大的利润。
  这种精细化的指导,傻瓜经营模式,是在最大限度的从其他国家攫取财富,以增加本土的财富。
  尽管华夏会在做这些工作时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但这些财力实际上是被自己人赚走的,自己国家的国民赚到钱,钱还是在本国内部流通,不会流失掉。
  就算是用投入一百块钱去做相关工作,而海外华人经营者只赚到了九十九元,这都是赚了。
  因为民族财富总量增加了九十九元,而这九十九元里,最少能有80的部分流回本土。
  华夏会规定会内商人不能购买其他国家的奢侈品,也就是为了防止财富外流。
  汉族在海外活动日益频繁,受到了中华帝国政府的有力保护,帝国在公民在海外的权益问题方面非常强硬。
  就如帝国公民在美国的利益受损,中华帝国虽然暂时不会打美国,但却可以打美国的狗。美国若不做出公正处理,那么中国随时可以撕毁《杭州协议》,暴打苏联一顿。
  面对中华帝国这样情绪化的国家,英美等国都不敢轻易的对中华帝国公民做出不公正的处理方式。
  如果说中华帝国打了翻身仗,数次击败了日本,并打得苏联节节败退,又扩大了版图算是让华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提高。
  但真正使其他国家的国民不敢欺凌华人的主要原因,还就是他们的政府在面对这些行为时会承受外交压力,从而做出公正的处理方式。
  而在第三世界联盟内部,更没有谁敢欺凌中华帝国公民。
  在第三世界联盟,中华帝国作为带头大哥,自然是有很足的威势的。
  在这些年下来,陆陆续续有两千万帝国公民前往海外谋生,华人在国际上扬眉吐气,昂首挺胸。
  以前种种不公正待遇,如今一概不复存在,任何想要以行为方式来侮辱中华民族人格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
  这一切都是国家的变化所带来的好处,那些海外的华人,很多时候更爱国,因为他们更清晰的认识到国家与个人的紧密关联。在国外,国家的强盛与积弱,都是与个人联系如此紧密。
  若是一个小国,他们的公民在其他国家莫名其妙的死了,那么死就死了,谁会去管,其他国家根本不用怕这个小国。
  作为小国只能忍气吞声。
  而作为一个强盛的大国来说,如果公民在其他国家遇害,那么这不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了。
  如果该国不立即进行处理,那么将引起国际争端,甚至是引发战争。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如同封闭性的空间一般,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件与冲突,都可能影响到国际局势。
  中华帝国在1925年,名义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家。
  这也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大幅度上升。
  中华帝国又是第三世界联盟的老大,纠集了一帮摇旗呐喊的小弟,军事、外交上一贯都是强势线路,这让是让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达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步。
  人们想到中国,可能第一时间就是想到中华帝国那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中华帝国历次对日战争等等。
  同时还可能想到中华帝国那庞大的版图,甚至是中国的经济规模等等。
  实际上,在1925年,中华帝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国了,同样工业规模也超出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只是中华帝国公布出来的数据被降低了。
  中华帝国的这种行为,也就是为了挑起海军军备竞赛,让英美日联盟继续维持两倍于中国海军的政策。
  应英美日想来,以他们的联盟对第三世界联盟的经济、工业优势,对投入一点资源建设海军也没什么,反正中国也在建设海军。
  然而事实上却是中华帝国根本不造战列舰,而是造出一堆假的战列舰,中华帝国不仅在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都超越美国的前提下比美国造的战列舰少,而且在海军军费支出上少了很多。
  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本身比美国多,因此投入建设的钱也就能够更多,再则英美日在海军的投入上比中华帝国高出许多,这更是造成了建设资金比不上中华帝国。
  不过中华帝国在国民福利方面拖了一定的后腿,但国民福利又是不得不搞的,如果不搞这些国民福利,以中国人民的储蓄习惯,根本不会丢开心理负担进行消费。也因为国民在消费时没有心理负担,不用考虑教育、医疗、养老问题,因此很多时候消费起来都很爽快。
  消费上去了,经济就被拉动了,税收也就多了。
  因此中华帝国的福利制度,是一个很难形容是赚了还是亏了的问题,但以夏钧的角度去看,则是赚了。
  因为国民对政府拥护了,夏钧也就能有更多的积分收入了。
  这个国家,基本上就是他的兑换平台这个加速器才发展成如今这样状态。
  而在国民看来,他们是遇到圣人出世,碰上了一个空前的盛世,一个用枪炮打出来的盛世。
  在黄河流域,更是有不少人说黄河水变清了。
  所谓圣人出,黄河清。
  实际上,是中华帝国在源头治沙起了一定的效果,帝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建了大批的拦沙大坝,下游的沙就变少了,看上去的确是清了不少,但彻底变清暂时是不可能的。
  但这种圣人出的说法却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几乎整个国家都认为夏钧乃是数千年才能一遇的圣人。
  ……
  进入1926年初,春节再次到来,这一年的春节,中华帝国各地的庆祝活动更为热烈,春节前的消费也成为了一年之中最迅猛的一段时间。
  国民除了备至大量年货,还有大批国民购买汽车、电器等大件商品。
  当然,食品和衣物依旧是春节前消费最大的领域,1925年春节,整个帝国上下都不在乎吃和喝的那点钱。
  春节就是中国的‘狂欢节’,国民走家串户,寻亲访友,到处吃吃喝喝,到处塞红包,的确是欢乐无边。
  戏曲等演出更是从初一演到十五,一天一个花样换着演,民间传统艺术市场急剧膨胀,为此蓬勃发展。
  各地一片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无边的喜庆。
  这一年的春节,中华帝国吸引了近三十万外国游客,在这个跨国旅游业还不发达的时代,中华帝国能够吸引三十万的游客来到中国感受春节的气氛,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说明了春节的魅力所在。
  在帝国很多地区,国民都不介意人们来自家做客吃喝,反而感觉越多人来越好。毕竟此时富裕起来了,吃喝能花多少钱?
  夏钧也在中京发表了春节贺词,同时做了过去一年的总结,帝国各电视台和所有电台、广播都进行了直播。
  夏钧在讲话中提到:“希望大家在富裕起来的同时,不要丢弃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要淡化了当初的那股闯劲。当初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正是那股闯劲让我们战胜了敌人,创造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生活是永远的主题,不管发展到了多么高的程度,生活依旧是永恒不变的。
  一个社会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物质,而是取决于精神,或者说是取决于生活。
  例如家庭生活,每一天都有许多家庭组建起来,却也有一些分崩离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