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290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290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在昆明城中住上哪怕一晚,因为城中满是尸焦味,也不知这场大火之下到底死了多少昆明百姓。
  大梨到手了,却是个烂梨,吃都吃不得,吴三桂按着心头愤怒前往贝勒尚善军中议事。征南将军赵布泰也率军赶到,看到已成废墟的昆明,反应和吴三桂一样愤怒和无奈。
  贝勒尚善代表信郡王多尼要求吴三桂立即率军往滇西追杀永历,吴三桂心中却另有想法。永历朝廷已属强弩之末,放弃昆明退往滇西表明其势衰竭,若要灭它根本不成问题。眼下聚集在昆明的清军众多,吴三桂手下有五万余人,尚善有两万多人,赵布泰也有两万多兵,近十万大兵挺进滇西,永历手下只有李定国、白文选在死扛,二王兵马加在一起也不及清军一半,多寡悬殊,灭明之事只在顷刻之间。
  然而,吴三桂却不愿意就此消灭永历朝廷,或者说他不想永历就这么死了。他很清楚,清廷之所以倚重着他,不过是因为朱明尚在,若是朱明真的灭亡,他这走狗还能有好下场?
  狡兔死走狗烹,洪承畴那日在贵州杨老堡拿茶水所写“挟天子”三字,吴三桂自己有诸般解释,胡守亮、方于宣他们也有诸般解释,但归根结底却都是为了他平西王不致落个走狗烹的下场。
  挟天子,挟哪个天子?
  胡守亮认为是挟顺治这个天子,拿什么要挟?拿永历这个天子去挟顺治这个天子。
  吴三桂很认同胡守亮这个猜测,所以清廷巴不得永历死去,他吴三桂却不能。但是永历朝廷若还在云南,吴三桂图谋云贵之事便不得成。因此,他不能让永历留在云南。
  故而,吴三桂便对尚善和卓布泰说道:“据探,伪帝行在永昌,我军须得立即进至永昌,将伪帝擒杀。”
  尚善点头道:“平西王说得有理,只是我的兵马长途至此,劳累已极,恐难再战。”言外之意自然是不想率兵去永昌,因为永昌那里有明军李定国和白文选在,二将虽屡遭败绩,但尚善却不敢说他们无一战之力。
  “我的兵马伤亡过重,恐怕也无力再战。”
  赵布泰早就对吴三桂不满,当日在杨老堡时,若不是他挤自己去与李定国对敌,他的兵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因此下意识的便要将去永昌追杀永历帝的任务推给吴三桂。
  吴三桂心中冷笑,尚善和赵布泰都不肯率兵去永昌,却正中他下怀。在他看来,若让自己作为主力去追击永历帝,永历帝的死活就捏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图谋也将能按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心中虽高兴,嘴上却道:“我军虽累,但敌军更疲,若让其喘息,恐怕死灰复燃。到时要想灭它,更加困难。”
  尚善看了眼赵布泰,思虎片刻,道:“只要平西王愿打头阵,我们愿意协助。”
  “昆明已成废墟,我军粮草这一块是个大问题。“吴三桂立时顺势而上,尚善和赵布泰不肯去永昌,那他们就得付出代价。
  尚善和赵布泰计议了两句,同意从他们军中的粮草拨出一些供吴三桂军使用,三人又商定由吴三桂率军正面进攻,尚善与卓布泰率兵随后。
  军议之后,吴三桂回到军营立即整军出发,开向永昌,途中遭遇明巩昌王白文选部。白文选据精兵万余守玉龙关,吴三桂遣前锋统领白尔赫图进剿。白文选军接战后,不敌白尔赫图,只得拔营先遁。吴三桂令清兵追及,白文选掉头又来迎战,结果再次不敌,只能仓皇退走。此战,清军缴获白文选巩昌王金印一颗,生擒明总兵吕三贵,并获象三只,马一百四十匹。
  大败白文选后,吴三桂立即率军进至永昌,他命军队在距永昌五里外安营,然后带着女婿夏国相和胡国柱前往勘察永昌地形。
  探子来报说在永昌城西发现一条通往缅甸的小路,吴三桂闻知后心中一动,吩咐诸将:“等下各路人马分别将永昌城的东面、南面、北面围住,只让出西面不围。”
  胡国柱不解地道:“王爷,围而不紧,岂不是要留一脉生机予敌军么?”
  夏国相却是知道岳父心意,所以笑着对即将成为自己连襟的胡国柱道:“若紧紧围之,恐令敌人生背水一战之心,到那时反对我军不利。”
  胡国柱却是有些不解:“眼下明兵如强弩之末,只需紧紧围住他们,不出数日,明兵不战自乱。若能俘虏永历帝,岂不是大功一件?”
  夏国相不以为意道:“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小心驶得万年船。”
  胡国柱还想说话,却被吴三桂挥手止住。此间他手下除了自己嫡系关宁兵外,多是陕西、四川、贵州、云南一路招降的明军,所以有些话不能落在这些人耳中。


第538章 广东蛮子进展太快了
  吴三桂兵进永昌之时,清军统帅、信郡王多尼也率满汉大军进至昆明,于城外安营扎寨。左路清军线国安部也突破广西府城,定于26日前来昆明会师。
  抵达昆明后,多尼便感到头疼,让他头疼的是入滇各部的粮草运输出现问题。
  清军进入云南后,李定国便令各部明军实行坚壁清野,使得清军无法在云南就地补充粮草,加上明军突然退去,清军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长驱直入,结果固然占领了云南大部地区,可在钱粮方面却是所获有限,后勤补给线也随着清军推进过快出现问题,设在贵阳的粮草大营已经不能按照原先的计划定期向各部清军转运粮草。
  另外,明军主力部队虽退去,可云南及贵州境内仍有不少明军杂牌和土司武装反抗清军,他们的存在直接威胁到了清军粮道,已致多尼不得不令平郡王罗可驿带兵北返,以确保粮道安全。
  昆明这场大火让多尼也是措手不及,大火不仅焚毁了李定国屯于城中的数百万石粮食,更让城中百姓的存粮也毁于一旦,使得清军想从百姓手中搜粮都不得。
  倘若永历朝廷随着昆明城一起覆没,那么清军的粮草问题也不算多大,可现在永历朝廷跑到了滇西,李定国、白文选等明军主力也退到了滇西南一带阻击清军。永历朝廷一日不亡,这场战争便一日不能结束。而战争一日不能结束,大军所需钱粮就是个无底洞,单靠贵阳粮草输送,显然是无法支撑入滇清军长时间和明军对峙的。
  一方面,多尼将速战速决的希望放在了兵进永昌的吴三桂身上;另一方面,他让洪承畴带着固山额真宜尔德、户部章京卓罗、提督张勇到已占领各府州县视察,期望能够通过搜刮这些地方的粮食解决大军粮草不足的问题。
  结果让多尼很失望,洪承畴回来奏报,说各府、州、县的钱粮他已叫府厅官员详细盘点,可就算把这些地方的钱粮全运到昆明来,也不够大军开支半月。现云南境内只有征南将军赵布泰驻扎的宜良县城略有粮米所得,其余各处都是坐吃山空,全靠贵州粮草输送。
  多尼年轻,也是第一次出任大军统帅,缺少处置经验,他问洪承畴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粮草不济,洪承畴却摇头说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洪承畴其实很想告诉多尼,目前这个局面其实是清军自己造成的,要不是清军各部在云南境内烧杀抢掠,云南百姓也不会视清兵为仇寇,那些土司也不会仍旧站在明朝那边不肯相助大清。若一开始清军便对云南推行剿抚并重的策略,对那些地方实力派和土司们加以拉拢,也不会落到如今这种地步。
  多尼有些失望,洪承畴明确告诉他,想要继续支撑这场战事,贵州的粮食便是清军的生命线。而贵州的粮食又是清廷从东南调来的漕米,所以西南战事一日不结束,东南漕米便一日不能调拨京师,时间久了,京师定然有怨言。
  洪承畴的提醒让多尼有些警醒,六天前皇帝派来的使者除了恭贺大将军进展顺利外,也提到了皇帝希望大将军尽快结束西南战事,从而可以抽出兵马解决广东的太平军,另外东南方面也需回兵,情报显示金厦的郑氏八月出兵北上并不是攻打浙江,而是想从长江直驱南京城下。虽说郑氏船队于洋山海面遭遇飓风损失惨重,但郑氏父子经营数十年,富可敌国,这场飓风造成的损失并未动摇郑氏根本,因此郑氏很可能会继续北上攻打南京。所以为防万一,皇帝希望大将军可以早点结束西南战事。
  多尼何尝不想快点班师回京,可永历朝廷还没覆没,他想班师也不得。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吴三桂不负重望,能把朱由榔擒杀在永昌了。
  苦闷时,贵阳却传来八百里急报。
  急报是广西巡抚陈维新通过贵阳的军驿发来的,他言告广东太平军已入广西,梧州、浔州、柳州等重镇皆被太平军占领。鉴于太平军兵马强大,桂林孤城难守,陈维新为保存官兵实力,便率部退入贵州都匀。信中,陈维新称入桂的太平军兵力有十数万之众,不仅有水师,还有骑兵,寇首周士相麾下更有一支铁甲兵,遇人斩人,遇马斩马,颇是悍勇。
  陈维新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想退入贵州,而是想从南丹直接退入云南和线国安会合的,可攻占了桂林的太平军第五镇一直紧咬他不放,若是按原计划退入云南和线国安会合,陈维新担心自己可能撑不下去,所以在总兵徐天佑等人的劝说下,他领着残部退到了贵州境内。追击的太平军发现陈维新退入贵州境内后,不知为何竟没有再追下去。陈维新对此的判断是太平军的目的就是入云南勤王,所以他们不愿意进入贵州耽搁时间。
  “广东蛮子进展也太快了些吧?”
  多尼年轻的脸庞上浮现一丝讶色,有济度的前车之鉴在,他自然不怀疑广东那支明军的战斗力,也不会轻视,但是对方的推进速度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半个月前多尼接到赵布泰的奏报说太平军已经进入广西并占领梧州,巡抚陈维新派人八百里急报请求线国安领兵回援,但赵布泰却认为广西不比云南,太平军攻打广西的目的就是为了到云南救他们的朝廷,所以谁主谁次显然很清楚。大清军的用兵方向只能是云南的永历朝廷,广西那边虽梧州已失,但尚有柳州、浔州、桂林、南宁等大城横在太平军入滇路上,可令这些地方的守军坚守以迟滞太平军的脚步,这样等到他们拿下广西,打通和云南的通道时,云南这边的大局早已定了。没有了朝廷,没有了大义,太平军再是能打也终将分崩离析。
  多尼采纳了赵布泰的建议,他和洪承畴商量的结果是太平军进展再快,也须至少三个月时间方能占领广西,可现在,太平军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广西数座重镇,速度之快,多尼感到很是心惊。


第539章 那秀才做的有些过了
  闻巩昌王白文选战败,清军吴三桂部已逼近永昌城后,晋王李定国担心圣驾会有危险,立即率本兵六千余赶往永昌护驾。28日,晋王兵于永昌城北突破清军胡国柱部防线冲入永昌城内。知是李定国亲自领军到来,吴三桂不敢轻视,忙令各部加强戒备,未得他军令不得擅自攻城。
  得报晋王亲自领军到来,永历喜出望外,带着大学士扶纲、雷跃龙、首辅马吉翔等人亲至城门相迎。看到一身戎装、满面风尘的晋王李定国,永历帝激动之余上前一把握紧他的手,颤声道:“晋王实话告于朕知,外面清兵是否势大?朕是否还有生机?”
  看着皇帝惊恐样子,李定国心中叹惜一声,安慰永历帝道:“圣上勿用担心,永昌虽被清兵包围,但西去之路尚未堵死。若事不可为,圣上可向西而去。”说完,怕永历不放心,又道:“臣亲自领军为圣上殿后。”
  一听永昌还没被围死,西去之路尚在,晋王又亲自领军为他殿后,永历遂心下稍安,可转眼又有所担心道:“西边不会有清兵埋伏吧?”
  皇帝的这个担心让晋王沉默,哨探奏报,围攻永昌的除了吴三桂的兵马,另外还有清征南将军赵布泰和贝勒尚善所统兵,现在永昌城外只见吴三桂部,却不见赵布泰和尚善的兵马,所以李定国担心吴三桂可能是故意留下城西这处缺口诱使他率军西去,而另派赵布泰等部埋伏于途中。若那样的话,西去之路可就是凶险万分了。然而即便吴三桂在西去之路布下伏兵,李定国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咬牙往西,因为永昌城已不足恃,围城清军有四五万之众,城中兵马连同他带来的这六千兵不过万余人,双方兵力相差四五倍。
  若单单兵力悬殊倒也罢了,毕竟晋王所领六千兵都是跟随他打了十多年的本兵,战斗力远比吴三桂部要强的多。问题是永昌城中连同皇帝在内,人心都是惊恐,所有人只想着逃命,所以晋王根本没办法凭永昌和吴三桂对峙。现在他能办到的就是将圣驾送出永昌城,只有圣驾没有威胁,他才能着手部署和清军的决战。要不然,他的鼻子总是被清军牵着,顾此而失彼。
  “臣已派人探察过,西去之路并无伏兵,圣驾大可放心通过。”
  李定国尽可能的安慰永历帝,希望他不致重演肇庆那幕,弃了百官潜逃。
  闻言,永历总算是真正放下心来,在永昌这几天,他真是日惊夜怕,做梦都能梦到吴三桂领着清军冲进城来,然后将他拖到城外用弓弦活活勒死。每回梦醒后,望着身边空荡荡的屋子,他都会默默流泪。同样是当皇帝,为何他的命就这么不好。难道大明朝真的要在他手中终结么?难道他要成为继崇祯、弘光、隆武之后又一个殉国的皇帝吗?
  永历不甘心,他以为自己已经不怕死,他以为自己会发愤图强,可是当死亡威胁再一次逼近,再一次笼罩在他头上时,他还是感到了害怕。他想活下去,哪怕不停的逃,不停的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活在恐惧之中,他也要活下去。
  这世间,唯一能让他活下去的就是晋王李定国,这一点永历深信不疑,所以他相信晋王没有骗自己,西去的路真的没有危险。
  马吉翔的脸上也露出喜色,只要圣驾没有危险,他这首辅就没有危险。只要永历天子在位一天,他就能当一天大明的权臣。至于其他的,他不敢想,也没空想那么多。现在的随驾队伍很让他满意,那些老是叫嚷着要杀他这祸国奸臣的的官员们不是自个跑了,就是被乱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