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11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511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老”一称本是专指内阁首辅、次辅,概因有明一代,能为首辅、次辅的年纪都不小,不过如今的定武朝堂,首辅郭之奇四十许几,次辅洪育鳌也不到六十,一为首辅,一为次辅,称声阁老倒也过得去。那丁之相和袁廓宇只是入阁理事,乃为阁臣,又都未到四十,却也被人叫做阁老,自是有些不合规矩。
  郭之奇听到了那官员的牢骚,只摇摇头,不予理会。洪育鳌更是不会理会这种细枝末节,二人只看了一眼便转过身子,继续凝神望着尚未开启的大明门。
  “二位阁老小心!”
  “无妨无妨,大伙一块走吧!”
  “二位阁老先请!”
  在一众有心攀附的官员簇拥下,丁之相和袁廓宇笑着走向大明门前。
  “哼,小人得道!”
  “嘘!”
  人群中不知谁低声吼了一声,立时便有身边人止住了他。
  见郭之奇和洪育鳌在前面,丁之相和袁廓宇对视一眼,却是就此停了下来,并不过去。他二人这一举动再是清楚不过,很快,大明门前的官员便分成了两团,内中夹杂着一些不愿摆明立场的官员,倒也是径渭分明。
  等得无聊,郭之奇便与洪育鳌说起齐王新近办的两件大事,一是江南清欠,一是盐政整顿。他二人并非江南出身,对于江南清欠抱的态度是可有可无,因为他们深知,齐王抗旨顶着舆论强行在江南清欠,所为乃是为北伐中原积储钱粮。
  盐务整顿同样如此,大军未行,粮草先动。又如齐王在致郭之奇书信所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经过连番大战,齐王手中已无多少钱粮,若不再开源,恐财政难以维持。要是连维持朝廷和三军所需钱粮都不足数,北伐中原,恢复故都自是无从提起。而要开源,还要短时间便能见到大批钱粮,清欠自是最好办法,只是此策于短期有利,放长远却是弊大于利。
  盐务整顿倒也罢了,自古盐铁便是由朝廷专卖,齐王重新理清盐务,增加朝廷税收,无可厚非。江南清欠却将江南的士绅都得罪了,一些地方更是闹得怨声载道,激起民变,这未免就有些激进了。且清欠对象过于笼统,并不曾划分明确,一些曾为抗清出过力的士绅也被强令催征,使得朝廷在江南人心大失,长此下去,恐非善策。
  “哭庙一案就办得太狠,那些秀才再怎么也罪不致死,如今苏州百姓都说咱大明朝还不如大清朝呢……皇上因此事也对齐王十分不满,我等夹在其中真是左右为难,现在齐王又以通虏为名将勋臣一网打尽,不知皇上会如何想这事呢,唉。”
  洪育鳌叹了口气,若不是要为顺王和袁宗第他们在朝廷出声,他真想辞了这次辅回夔东种田去。
  郭之奇有所动容,正要开口,便见掌翰林院事的黄宗羲迎面而来:“二位阁老,昨晚的事情你们都听说了吧?”
  郭之奇点头道:“老夫知道了。”
  见郭之奇已知,黄宗羲便愤然道:“首辅既已知道,那还请带着大伙联名上奏,弹劾亲军陷害忠良,胡作非为的恶行!”说完一顿,又补了一句:“老太傅对此事也是不满的。”
  郭之奇没有应他,而是问洪育鳌道:“一众勋臣现在何处?”
  洪育鳌道:“已解往镇抚大牢,”迟疑了下,“听说大兴伯邹存义被打伤了。”
  闻言,黄宗羲更是大怒:“那鞑子好大的胆子,开国勋贵之后都敢打伤,若是咱们对此不闻不问,日后他们岂不是连朝廷都敢抄了!”
  听黄宗羲这样说,洪育鳌皱了皱眉,提醒他道:“亲军指挥已然归明,不可以鞑子相称。”
  “再如何,也是满州鞑子。”黄宗羲恨恨说道,他是大儒,对华夷大防可看重得紧。
  郭之奇抬手示意黄宗羲不必多言,他有些凄苦道:“昨夜的事,错在老夫,若知齐王对这众勋臣如此态度,老夫当日定不会答应皇上起复他们。”
  当日定武帝要起复一众失节勋臣,洪育鳌也不以为意,但现在齐王对此事却是这么大的反应,他也不由有些后悔。见郭之奇自责,便劝道:“郭阁老,此事大伙都没有料到,你也不必自责,当务之急还是先把魏国公他们救出来再说。”
  郭之奇抬头看了洪育鳌一眼:“这是自然。”
  黄宗羲点头道:“如此甚好!不过亲军这般肆意妄为,朝廷总得对他们有所训戒,不然日后谁还敢在朝为官?因江南清欠的事,我院中都被锁了不少人去,再不管束亲军,哪日再破我院门,只怕我那翰林院就没一个学士了。”
  郭之奇听后却是摇头不语,直注视着大明门。黄宗羲不知首辅此刻在想些什么,此时大明门上传来“咚、咚、咚”的鼓声,他知道这是要开宫门了,便收起心思,准备等见到皇帝好好参亲军一本,顺便就江南清欠的事再请皇帝下旨阻止。
  鼓声响起后,一众官员当下便入了宫城。进了大明门后,官员们自觉按照各自归属列队等候皇帝的到来。礼、吏、户、兵、刑、工六部尚书和下面的侍郎、主事们俱已到齐、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大理寺、太仆寺、通政司、国子监、太常寺等衙门大大小小的官员也是一个不差。大大小小几百名官员就这么默默的站在广场中间,一时气氛很是凝重。
  “铛!铛!铛!”
  钟楼上钟声终于响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立时朝前面看了过去,只是百官却不见皇帝龙辇到来,来的却是司礼太监潘应龙。
  “圣上有旨,龙体不适,暂罢朝会!”
  潘应龙的尖利嗓音在广场回荡,下面百官则是神情各异:好好的,皇帝怎么就病了?


第974章 哪还顾得了你们!
  江南四月天,多阴雨,下得几日,气温便极低,让人只觉春寒未去。桐乡县的细雨便接连下了数日,这日雨停了,却大雾弥漫,直至响午时分才慢慢消散。抬头看天,不见日头。这一整日便这么昏沉沉,直至夜色降临。
  亥时时分,桐乡县城一片寂静,城墙上偶有几个放哨的守兵走动取暖。城门楼上挂着的白纸灯笼,不住在冷风中摇晃,在夜色中发出朦胧的微光。城内百姓,早已入眠,就是那守军,也大多入了梦乡。连日阴雨导致道路泥泞,北面又有嘉兴府城挡在前头,桐乡守军根本不虞太平军会打过来。然而,桐乡清军却不知,就在昨日,太平军第六镇已经攻克嘉兴,生擒抚标游击刘承荫。为了震摄左近清军及那些附清士绅,第六镇镇将苏纳下令将刘承荫及十数清军校佐斩首。
  兵贵神速,一举攻克嘉兴后,苏纳立即命本镇丁旅向桐乡进军,丙旅则攻平湖,其本人则率甲旅及乙旅并镇卫本部攻打海宁卫,以求一举扫平嘉兴清军,尔后无后顾之忧,全镇挥师杭州,一举拿下浙江。
  进攻桐乡的丁旅是第六镇在苏州以清军降兵及浙军新组成的一旅兵,旅校王行知原是浙军张煌言部,其父王德远乃是东江毛帅部将。后毛帅被杀,东江镇各将因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王德远不愿与同僚手足相残,便逃离东江,安家在莱州。
  甲申国变之后,王德远举家南迁,后入定西侯张名振部抗清,被授副将。永历三年,王德远战死在舟山,其部由王行知接管,其后参与浙军抗清诸役,深得定西侯张名振及尚书张煌言赏识。王行知好使长枪,永历九年随定西侯在金厦时曾得泰西人邓肯指点枪阵,于军中练有百余人的枪阵。
  浙军随延平大军入江败亡之后,王行知一直跟随尚书张煌言左右,后浙军余部得太平军相救。随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浙军大部被改编为长江水师,余下少数擅陆战的将士则被编入太平军各镇,王行知便调往驻苏州的第六镇任旅校。其在浙军挂的是副将衔,太平军的旅校却只千户衔,属于高职低配。不过浙军上下却无怨言,这一方面固然是太平军比浙军强大得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平军于浙军乃是救命恩人。当然,其中张煌言的协调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太平军江北大战后,周士相便一直在整合清军降兵及浙军、郑军,力求建制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取消原各军的官衔职司,一律以太平军为准。诸如从前哪怕是总兵官的,到了太平军中,也只能以太平军的军职为准,如王行知这种副将改任千户旅校的大有人在,总兵任副旅的更有其人。
  王行知的丁旅中清军降兵和浙军大约占了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是从另外三旅抽调而来的。原本苏纳并不满意军帅府强塞给他一个浙军出身的旅校,但见了王行知其人,见识了他的长枪后,苏纳便未再有话说。
  桐乡清军只有几百人,驻防的千总名谢君志,此人原先是延平藩下的,去年郑军大举入江前,就是此人带了两条船和若干火器向浙江巡抚佟国器投降,并泄露郑军要大举攻打南京的战略意图。不过他的情报虽然重要,可为时已晚,所以佟国器并不曾重用于他,只给了他一个千总的空衔。要不是因为浙江清军实在无人可用,佟国器都不会让他有带兵的机会。
  桐乡虽是小城,但也修得坚固。又因北面还有游击刘承荫驻防嘉兴,加上连日阴雨,所以谢君志不认为桐乡有什么危险,早早就和妻子刘氏在屋中歇下了。
  主将如此,下面的人更是有样学样,桐乡城防可谓十分的掉以轻心。当城墙上那几个走动取暖的士兵打起哈欠时,城门下,却有几个人影乘着夜色匍匐接近城墙。他们行动极为缓慢,一点点的往前挪动。接近城门时,几个身影矫健地滚入,然后放下几个药包,旋即向四周滚去。
  “轰”的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城外潜伏已久的太平军立时从藏身地跃出,趁着守军还没反应过来的当口,冲进了城中。
  从爆炸声中回过神来的清军大叫:“明军进城了,明军进城了!”
  有军官领着士兵想来封堵城门,但哪里招架得过如潮水般涌进来的太平军,很快就被砍翻在地。呐喊声、怒骂声、刀剑碰击声响彻在小小桐乡城中。
  谢君志与妻子刘氏在房中歇息,爆炸声将他惊醒。数十年戎马生涯让他本能的从床上一跃而起,来不及点灯,胡乱披了件夹袍,顺手摸起一把大刀就跳到了院中。
  院外面,隐隐有无数人马正在冲杀而来,四下到处是呐喊声,黑夜之中,也不知有多少明军杀到。谢君志一边穿着闻讯赶来的亲兵送上的衣甲,一边对他们喝道:“你们都跟我走!”
  这些亲兵都是谢君志从郑军中带出来的,对他十分的忠诚。闻令,也不犹豫,个个执刀跟在谢君志身后。
  谢君志却不是朝着喊杀声而去,而是往动静较小的南城方向而去。不料他刚带兵冲出院子,后襟却一把被人抓住,回首一看,却是妻子刘氏拉着八岁的女儿不知何时追了上来。
  “老爷,你别丢下我们娘俩!”
  刘氏紧紧抓着丈夫的衣襟,女儿则哭着抱着母亲。众亲兵见状,便要上前搀扶母女一同走,可那谢君志却跺脚对刘氏喝道:“你快放手,太平军就要杀过来了,我顾不得你们了!”
  说完挥刀一划,割下一大片衣衫,挣脱刘氏,头也不回就冲入夜色之中。刘氏抓得正紧,不防丈夫将衣袍割裂,登时无从发力,向后一仰,一屁股坐到地上,嚎啕大哭。女儿也是吓得哇哇大哭,母女俩望着谢君志消失的方向,痛不欲生。


第975章 满汉终有别
  一日下嘉兴、二日下桐乡、四日下平湖、六日下海宁,第六镇创下了太平军有史以来的最快进军速度,得意的往镇江发去捷报后,新安侯苏纳正准备部署全镇南进事宜,清闽浙总督赵国祚却派人赶到了海宁卫。
  两军交战,杭州岌岌可危,这当口赵国祚派人来,用意何在,苏纳自是明白。他于海宁县衙接见了赵国祚的使者,想看看赵国祚是否是乞降。若杭州不战而下,他苏纳这次入浙便算是全功,在大帅那里肯定是要露大脸的。要知道浙江一省可比湖广、两广,江西几省要富饶得多,与江南相比也是不逞多让,这要是叫他苏纳给平定了,功劳薄上那真是放眼全军上下,无几人可比的。
  来使是一个中年文生,此人见了苏纳纳头便拜,神色极为谦恭地说道:“学生韩可东叩见将军!”
  苏纳扫了这韩可东一眼,其人文人装扮,又自称学生,怕是有功名在身,且是赵国祚派来的,想必当是赵国祚的幕僚。
  “赵国祚派你来见本侯,是要请降的吗?”苏纳大马金刀的将腿翘在身前的案桌上。
  韩可东见了苏纳这幅作派,心下甚是鄙视,口中却道:“将军误会了,学生是來救将军的!”
  闻言,苏纳忍不住笑了起来,左右亲卫也都是哈哈大笑。嘉兴一下,这杭州便没了屏障,赵国祚和佟国器等人不过是等死的份。有马逢知的教训在,他苏纳再是大意也不会蠢得听信他们,对方不老实投降,反派人过来虚言说救他苏纳,真是荒唐得很。
  “你如何救本将军?说说看,你要说不出子丑寅卯,小心本将军割了你的舌头喂狗!”苏纳一脸冷笑。
  韩可东吸了口气,镇静道:“将军息怒,容学生慢慢回禀。”
  苏纳将案桌一拍:“好,就让你慢慢回禀,本将军倒要看你能耍什么花招!”
  韩可东没有马上开口,而是从怀中摸出一个油纸包,双手呈上道:“这是我家总督大人给将军的书信,请将军过目!”
  苏纳懒洋洋的看了眼那油纸包,微哼一声:“本将军识字不多,看不懂这信中说的什么,你有屁就放,啰嗦什么!”
  “这……”
  韩可东有些为难,视线在苏纳左右亲卫脸上扫了下。苏纳见状,知他想的什么,却不命亲卫退下,只要韩可东念。
  韩可东无法,只得拆开油纸包,取出赵国祚书信念了起来:“将军自松江举兵入浙,进展神速,不惟可邀明朝之厚赏。然古语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有杭州在,将军方可拥兵自重,长保富贵;杭州若亡,则将军必随之。此理至明,敬望将军三思,勿逼迫太甚。谨备菲仪数事,伏乞哂纳。区区之意,专此布达,不胜惶恐待命之至!赵国祚顿首。”
  韩可东念完,便将书信并一份大红礼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