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83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583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余的将领也纷纷劝说,一个副将甚至跪在王屏藩的面前,哭着说道:“将军,撤吧,没救了,那些溃兵只想逃命,军令对他们根本没有用了!我们不可能再收拢他们,将军要是再不走,清军就上来了!”
  “大将军不知音讯,单凭我们,根本阻挡不了清军,将军,撤吧!”
  王屏藩的一些亲卫也上前劝说他赶紧离开此地。然而,面对部下和亲卫的苦苦哀求,王屏藩却如石人般一动不动。他双目赤红,环视众人,怒道:“你们怕死了?!若非怕死,你们怎能要我眼睁睁的看着那些从辽东一起过来的弟兄在此丧命!”
  “将军,我们……”
  王屏藩的部下大多羞愧的闭上嘴,因为他们都是辽东人,从他们的父祖起就是关宁军的一员。今夜,溃乱的不仅仅是那些南下收编的兵马,还有和他们一起从辽东来的同乡,甚至,是他们的亲戚。他们也是被这乱局吓住了,只想赶紧离开这里,但他们不是真的怕死,不是真的想抛弃那些辽东子弟。
  不过,有人羞愧,却也有人不羞愧。一个游击不甘道:“将军,大军都乱了,就算我们这里能挡得住清军,可那些人急于逃命,只怕死在自己人刀下的比死在清军刀下的更要多啊!将军,不是末将贪生怕死,实在是事已至此,回天无力啊!”
  “你说什么!”
  王屏藩把手按在刀柄上,对着那游击狠狠一瞪,吓得对方顿时缩了回去。不过,王屏藩明白,这游击的话虽不中用,可却不代表不是对的,更不代表这些沉默的部下不是这么想的。他痛苦的握紧刀柄,对这游击,也是对所有部下道:“我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我同样知道,如果没有清军驱赶,局面再乱,至少还能有不少弟兄逃出去!但是要是没有人挡住清军,那些能逃出去的弟兄却一定会死在这里!……夏国相将军就在几十里外,他肯定会派兵来接应,我们在这里多挡住一会清军,夏将军就能多救出一些人,你们知道不知道!”
  听了王屏藩这番话,他的部下们都低下头去。他们心中都在挣扎,如果王屏藩豁出了性命也要挡住清军,他们身为部下,也没有别的选择。
  “将军置生死于度外,我们这些当部下的也没有什么话好说,难不成我们这些人的性命还比将军更值钱吗!大伙也别想其它的了,紧紧跟着将军便是,真是死在这里,也和将军一起死!”
  说这话的是周泰,王屏藩朝他点了点头,对众人又道:“你们也不必担心,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我们败了,但王爷尚在!只要王爷在,我们就没有败!哪怕我们死在这里,我们的家眷也不会被满鞑子欺辱!但我们要是真败了,我们的家眷是什么样的下场,恐怕我不说,你们也应该清楚!”
  诸将闻言,都是心中一凛,满州人对付妇孺的手段,他们再是清楚不过。
  王屏藩的亲卫赵强豁的拔出刀,毅然叫道:“将军请放心,我等誓死追随,和满鞑子拼了!”
  “对,和满鞑子拼了!”
  诸将士气均是被鼓动,再无先前那般胆丧。
  王屏藩见部下士气被鼓动,立时命他们往四周收拢溃兵,选择一地坚守,无论如何也不能放清军过去。大约聚拢了千余溃兵后,清军再一次攻来。这一次,打前锋的却是叛乱的原陕甘提督赵良栋。
  赵良栋立在马上,发现对面的吴军是由王屏藩指挥,心中有些打突,他知道王屏藩的厉害,但身后却有满州大兵们看着,也容不得他胆怯退缩。故打马向前,冲前方叫道:“王屏藩,你死到临头还要充英雄吗?”
  听到赵良栋的声音,王屏藩勃然大怒,从人群中走出,扬声骂道:“赵良栋,你这狗贼,王爷哪里对不起你了,你竟然背叛于他!你莫要忘了,你赵良栋可是个汉人,也是割了辫子的!”
  “汉人?辫子?”
  赵良栋冷笑一声,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道:“我脑袋上的辫子虽割,可我心中的辫子却在!”
  ……
  作者注:王屏藩,汉族英雄。三藩起事前,每年从内蒙贩运大批军马接济吴三桂,为吴军西北方面统帅。长期与清军将领图海,赵良栋、张勇、王进宝对峙,不落下风。曾在平凉战役重创图海,阵斩清军两万,最后在宝鸡汉中战役中被打败,羞愤自杀。


第1116章 谁是汉奸
  赵良栋的辫子是在甘肃绞断的,当时他是陕甘绿营响应吴三桂反清的第一人。
  赵良栋的反正在当时极大影响了陕甘绿营,甚至于后来反正的汉军参领孙思克也是在听闻赵良栋反正后,才最终决定“弃清从明”。
  赵良栋反正之后,吴三桂立即授予他宁夏总兵官一职,后在年初又升任其为陕西提督,将五千多陕西绿营的精锐尽付交于他指挥。
  吴三桂这么信重赵良栋的原因除了他知道此人是个难得将材外,最主要的便是洪承畴生前极力向他推荐赵良栋。说陕甘有二杰,分别是张勇和赵良栋。这二杰,但得一人,便可尽得陕甘精兵。若二杰皆得,则无疑是龙虎相助,争夺天下有望。
  以洪承畴的阅历和眼光,吴三桂自是不会怀疑他对张勇和赵良栋的评价。只是,可惜的是,张勇在随罗托增援线国安的广西之役中兵败归降了太平军。得知这个消息时,洪承畴尚在,当时就露出了遗憾的表情。吴三桂也很惋惜,不过和张勇齐名的赵良栋能够主动来归,还是让他喜出望外。二杰不能全得,得一人也可。
  赵良栋也没有辜负洪承畴对他的高度评价,也没有让吴三桂失望。在追随郭壮图攻入河南后,赵良栋部屡立战功,攻克府县数处,收编招降河南绿营三千余,一直作为前锋冲杀在前。更于首攻开封时配合孙思克部阵斩驸马石琳,又险些第一个攀城攻入开封。虽最终开封没能夺下,但赵良栋的表现无疑得到了吴三桂和手下大将的肯定。所以知道赵良栋也和苏拜一样反了自己后,吴三桂久久不敢相信。
  王屏藩也不愿相信赵良栋会是个背信弃义之徒,但事实就是事实,哪怕从前所有人都说赵良栋为人忠义无双,是个不畏权贵,为人耿直的好汉。事实证明,从前他们都看错了赵良栋。
  一句“脑袋上的辫子虽不在,可心中的辫子却在!”,说的是那么的豪迈,也是那么的激昂,听到这话的满州将领们对赵良栋都是刮目相看。
  赶到的安珠瑚更是连连点头:脑袋上的辫子可以没有,但心中的辫子一定要有!
  赵良栋自己都有些感慨,因为他觉得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他的所作所为。
  因为他赵良栋绝对不是小人,更不是狗贼!
  他的忠义是烙在骨子里的!
  他不是在背叛谁,而是在履行自己忠义使命——从军的第一天,赵良栋就是大清的兵。
  大清,是他唯一效忠的对象,也是大清,给了他现在的一切。如果不是大清,他赵良栋不过是陕西的穷汉子,哪里会成为带兵的官。即便吴三桂这么信重他,让他做陕西提督,可归根结底不还是大清给的吗?如果不是大清,他赵良栋又怎会从一众穷军汉中脱颖而出,有今日的造化。
  是,他当初是得罪过满州将领,导致到手的贵州提督泡了汤;他是和同僚不对付,以致被一个无名之辈排挤,一气之下弃官回乡。但这些事情从来就没有让赵良栋对大清失望,乃至绝望,生出厌恶之情。
  没有人比赵良栋更了解自己,忠义二字是他做人的底线。
  矛盾的是,以忠义为做人底线的赵良栋却成了陕甘第一个响应吴三桂的将领。他违背了做人底线,背叛了他发誓效忠的大清。
  这就如做了窑姐还要立牌坊一样,可赵良栋却不这么认为,他响应吴三桂只是单纯的为报恩,报洪承畴的恩。
  大清给了他从伍的机会,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机会却是洪承畴给的。如果不是洪承畴将他调到湖南,他赵良栋或许这辈子也只是个小小游击,哪里会在西南之役那么威风。
  不过现在洪承畴已经死了,赵良栋不认为自己欠吴三桂的,所以他没有理由继续替吴三桂卖命。只是,他却也没有马上反叛,重投大清的“怀抱”,因为他虽然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是忠于大清的,可他毕竟造了大清的反,故而他担心大清不会理解他,不会再接纳他。
  并且,他一心忠诚的大清似乎形势越来越坏,他不想卖命的吴三桂势头却越来越好。
  为人耿直,不意味着赵良栋为人单板迂腐。
  在这种矛盾心态下,赵良栋违心的在吴军之中效命。但他却收到了清朝河南巡抚贾汉复的招揽信,赵良栋“不为所动”,因为他不可能自己往火坑跳。
  没想到的是,正旦之后,吴军的军事行动接连不顺,更被鳌拜指挥的清军伏击,折损近两万人。虽然吴三桂闻讯之后从潼关亲自赶来指挥,并且重新组织进攻,赵良栋却老是眼皮子跳,担心吴军还会吃败仗,甚至有可能被清军彻底击败。
  白天的大战,最终的结果让赵良栋既高兴又恐惧。
  高兴的是大清还有救,恐惧的却是大清真有救的话,恐怕他赵良栋的脑袋就要不保。
  这时,一个从包围圈逃出来的军官却为赵良栋带来了鳌拜的亲笔信。
  得到鳌拜的保证后,赵良栋咬牙做出了决定。
  事情进展之顺,让赵良栋松了口气,现在只要把前面挡着的王屏藩解决掉,他在大清那边就算真正洗涮了自己“投贼”的罪过了。
  “王屏藩,你有什么资格骂我!你杀的汉人难道比我还要少吗!要说背叛,也是你们关宁军先背叛的明朝!”
  赵良栋冷冷的看着王屏藩,目光中满是鄙夷。说他赵良栋是背信弃义小人,那他王屏藩更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年一片石大战,可是吴三桂引来的大清兵。而他王屏藩更是比他早两年替大清征战,死在他刀下的明军和百姓绝不会比死在他赵良栋刀下的少!
  王屏藩的身子颤了一下,沉默在那,突然,他用劲叫喊道:“赵良栋!我王屏藩当年是做过汉奸,是替鞑子卖过命,是杀过很多明军和百姓,可不论我曾经做过多少错事,我王屏藩现在都是抗清的英雄!哪怕我死了,也是杀鞑的好汉!对得起祖宗!……而你赵良栋,却永远是个汉奸,辱没祖宗的汉奸,你终会像狗一样死去!”
  赵良栋笑了起来,将他的大刀扬起:“我会不会像条狗死去,不劳你王屏藩操心。你还是想想自己吧,马上,你就会像条狗一样死去!”
  王屏藩没有再回话,而是将佩刀抽了出来。他的部下们也拿起手中的武器。
  废话不必再说,刀枪见真章。
  “杀!”
  赵良栋猛勒马肚,战马像离弦箭般冲了上去。
  明定武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大将王屏藩战死于三官庙镇,时年39岁。定武六年追封忠勇侯。


第1117章 篡明自立
  河南中牟三官镇,吴三桂部大将王屏藩战死之际,千里之外的江南却是杀的人头滚滚。
  拥清士绅和教民的暴乱仅仅持续了不到二十天,便被迅速反应过来的太平军一一平定。
  和组织严密,又久经沙场的太平军相比,匆匆组织且缺少武器和训练的乱民甚至连土匪都不如。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以致没能提前镇压,恐怕在一开始,参与起事的士绅和教民首领就会被全部擒杀。
  镇压最残酷,受损也最严重的就是松江。周士相在松江呆了七天,直到最后一个教民被乱刀砍死,为首的教首脑袋都被砍下呛上石灰,快马送往各地传首后,周士相才从被大火焚毁的教寺离开,前往苏州。
  抵达苏州的当日,周士相即召江苏巡抚蒋国柱,痛骂后者一番后,发起镇反运动的命令从江苏巡抚衙门发出。
  镇反运动严酷打击参与叛乱的江南士绅,将好不容易从三大案中苟喘下来的士绅势力几乎连根拔起。以致江南百姓竟是不敢再送子弟进学,唯恐读了书后会被太平军绑去砍头。而那些散居在江南各地的教民,也被官兵一一包围,进行甄别。教寺纷纷被拆除,面对太平军的屠刀,教民选择顺从。他们无力也无胆再敢反抗,因为传首而来的教匪首级不是假的。
  甄别过程,同样充满血腥。一些被教匪祸害严重的地方甚至发生了没有官府组织的报复性行动,仇杀过后,江南的教民人数直线下降,已不足原先的三成。甄别过后,则是新教寺法令的出台,大量经师被剥夺了传教资格,解往南都大教寺学习,此生永世不得还俗。
  镇反运动虽以张长庚为主,但实际指挥的却是在广东有过镇反经验的汪士荣。
  汪士荣守卫昆山有功,这回直接被周士相破格提用,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实际负责江南镇反。
  汪士荣再得重用,自是一展胸中抱负和本事,短短半月,经他之手签杀的士绅读书人高达千余人。北逃不果的探花郎叶方蔼及其父叶天成被定为“叛国罪”,先于昆山老家游街示众,后于苏州府城公审。公审之后,当众处斩。一些迷信的百姓在得知探花郎被处斩后,竟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能够得到一点探花郎的血回家给亲人治病。
  因为这一次的暴乱严重影响了周士相的北上计划,并且致使各府损失严重,周士相严令镇反必须要重典,彻底除患。这使得许多原本只当判刑或徒放安南的士绅都被处死,并且汪士荣又大搞株连,如父谋逆子处死,子谋逆父处死。一家但有一人参与谋逆,则举家尽诛。并鼓励百姓揭发,一时之间,江南无数人头落地,血腥恐怖。
  然而,弥漫在江南上空的血腥味和南京正在发生的“留都议国公揭”比起来,却远不足以让南都的官绅为之震憾和恐惧。
  在南都城的官绅眼里,江南被杀的人再多,也不及顾炎武这一张大字报来得更狠。
  南京城,现在被顾炎武的一道公揭给搅得天翻地覆。
  松江一会后,顾炎武被周士相保举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只是顾炎武赴南都后,却是没有奔都察院而去,而是在南京的大明门亲自张贴了一张大字报——。
  在这张大字报上,顾炎武公然提出皇帝当为圣天子,学轩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