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619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619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被招安,郑家上上下下就是大明朝最大的海盗组织。其影响力甚至不比当年的倭患差。要知道,就是当年的倭患,其主力人员也是清一色的明朝人,那些所谓的真倭不过是明朝海盗雇佣来的打手而矣。
  汉人重视乡土,非不得已绝不远离家乡,因此在海上讨饭吃的汉人,少部分是受生计所迫,绝大多数却是亡命徒,在家乡有人命案子在身的。
  和的颁布,让这些对从前心有顾忌的汉人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也给了那些倭人和红毛鬼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自然是得到了他们真心的拥护。
  郑齐很肯定的告诉小原和另一个倭人,还有那个叫比利的红毛鬼,军令肯定是真的,不用怀疑,但能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却要看他们自己。如果和从前一样,那么再好的赏赐也和他们无缘。
  “郑君请放心,我等一定为大明朝赴汤蹈火!”
  小原也是为了再次确认的真实性,内心里其实是深信不疑的。他的汉话说的不错,比另一个同伴九木要流利。
  红毛鬼比利放下被他舔得干干净净的饭碗,打着饱嗝笑道:“太平军的大帅,是东方新的征服者。对强者的话,我是从来坚信不疑的。”
  天知道这红毛鬼比利是怎么学的一口闽南腔,若不是郑齐就是闽南人,恐怕也听不懂这红毛鬼说什么。
  “郑君,我们何时才能上船?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索滴斯乃。”
  小原关心的问道,征讨满州胡人,是包括幕府将军在内的所有倭国人士的一致心声,哪怕他这个浪人中的底层人士对满州人同样也是仇恨不矣的。他这次已经拿定主意,一定要在北上攻击满州胡人的战斗中有所表现,以生命捍卫中国。
  “小原君着急,我也着急,但是我们必须要等侯命令。这个,辛苦小原君了。”郑齐哈哈一笑,将手中的碗递给小原。
  “哈依,能为郑君效劳,不胜荣幸。”
  小原将腰一点,很是高兴的拿去洗了。看着小原离去的背影,郑齐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倭人别的不好,但在服从这一点上,却是让人不得不夸赞。
  郑齐这边赞赏小原的同时,一条船只驶向了南岸的白茂镇,随后一队穿着倭人服饰的人群从船上上岸,在等侯多时的太平军人员的带领下,很是恭敬的前去觐见大明的齐王殿下。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刚刚从倭国返回的郑芝龙次子田川七左卫门,和他并排而行的是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是整支队伍中惟一穿着明朝服饰的人,此人名叫朱之瑜,号“舜水”。
  “二公子,舜水先生,请随我来,齐王已经等侯你们多时了。”
  出来相迎田川的是闽亲王郑袭派来的代表郑全,此人也是郑芝龙的堂弟。
  “十三叔!”
  田川这是第二次再见郑全,上一次还是十二年前。朱之瑜和郑全点了点头,以示客气,随后二人联同随从便被郑全带到了齐王大帐。


第1172章 郑芝龙必须死
  “田川见过齐王殿下!”
  因为从小到大都在倭国居住的原因,田川的举止已经完全倭人化,若非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很难让人想象他竟然是曾经大明海上巨寇郑芝龙的儿子。
  “老朽朱之瑜拜见齐王殿下!”
  “二位快快请起!”
  周士相连忙阻止欲要行礼的田川和朱之瑜,尤其是后者,不但是年近六旬老人,更是传奇人物,周士相如何敢受他一拜。
  朱之瑜是贡士出身,但却从来没有做过明朝的官。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他以“文武全才第一”被地方荐于礼部,然而朱之瑜见世道日坏,国是日非,官为钱得,政以贿出,流民四起,不愿出仕,只在家乡专注学问。
  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朱之瑜时年四十五岁。不久,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改元弘光。时江南总兵方国安推荐朱之瑜,并奉皇帝诏命征召他,但朱之瑜仍不肯就任。弘光元年正月,朝廷又下令征召朱之瑜,他仍不就任。弘光帝和隆武帝相继死后,朱之瑜见国家危急,这才铤身而出赴日本筹饷,想借日本援兵资助舟山守将、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复中原。
  由于日本实行海禁,不许外人停留,朱之瑜无功而返。永历四年,朱之瑜再次飘浮东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发现。清寇白刃合围,逼他髡发投降,但他誓死不降,清兵被他的义烈所感动,偷偷驾舟将他送回舟山。
  次年,朱之瑜又去日本,后由日本到安南。当他正要起程返回舟山时,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鲁王走避厦门,于永历八年降诏徵召五十五岁的朱之瑜。不过因朱之瑜东西飘泊,住处不定,玺书辗转两年后才到他手中。朱之瑜接到诏书,想立即转赴思明返回舟山,但苦无交通工具,困于安南。只得先回复鲁王一封信,陈述他历年海外经营、筹资觅饷的苦心。
  急于早日回国尽忠报效的朱之瑜,终于在永历十一年等来了日本船,准备乘舟渡海归国。不料在二月遭安南供役之难,被羁五十余日。
  安南权臣郑柞知道朱之瑜是大明有名学者,便留住他,拜他官爵,迫他行臣子跪拜礼,朱之瑜直立不肯跪。差官举杖画一“拜”字于沙上,朱之瑜乃借其杖加一个“不”字于“拜”字之上。郑柞大怒,当着朱之瑜的面,杀了许多人威吓他,朱之瑜始终没有屈节,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
  郑柞见状,只得放过朱之瑜。随后未过多久,安南遭到太平军的远征军攻击,安南军队屡战屡败,最终和太平军签订丧权辱国的。
  条约规定安南方面必须释放被囚的明朝官民,当时远征军都督赵自强一心只想救出公主一行,并不知道朱之瑜就在安南。安南方面却以为明军是要他们释放所有被囚明朝官绅,所以将朱之瑜也给放了。
  被释放的朱之瑜因为没有官身,太平军方面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所以并未对其加以重视。朱之瑜也因为对太平军不知底细,一心只想去金厦相助鲁王,所以也没有选择去广东,而是搭乘了一艘商船前往金厦。
  朱之瑜回到思明后,时值郑成功和张煌言会师北伐,他欣然从军。北伐军收复瓜州,攻克镇江等役,朱之瑜都亲历行阵。北伐军一度进军顺利,收复四府二州二十四县,直抵南京城郊,兵威震动东南。
  然而由于郑成功目光短浅,盲目屯兵南京坚城之下,贻误战机,且律兵不严。致使北伐军在南京城外被击败,郑成功转而退往福建沿海,后行师海上。张煌言部浙军也在清军的围剿下崩溃,后被从江西赶到的太平军相救。
  郑军撤兵时,朱之瑜和郑成功失去联络,在江南躲了几天后,听到的到处都是北伐军被清军歼灭的消息,甚至传闻张煌言也叫清军抓获。朱之瑜绝望之下,认为复明无望,但又誓死不肯剃发降清,遂在友人帮助下凄沧渡日,发誓永不回到故国。
  朱之瑜东渡日本后,却因日本施行锁国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未能获准登岸,困守舟中。日本学者安东守约闻朱之瑜到来,以手书向朱之瑜问学,执弟子礼。安东守约等人为其在日定居奔走,后郑芝龙次子田川知道此事后,出力帮助朱之瑜游说日本幕府,终于使幕府破了40多年国禁,得以在长崎租屋定居,结果长达十多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虽然在日本定居下来,不再海上漂泊,但对于故国,朱之瑜始终是放不下心的,可一想到故国如今沦于满鞑胆膻之手,他就悲愤莫名。
  原是想从此终老异国,将对故国的思念永远深藏在心中,却不曾想,故国此时已经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南都光复的消息是田川亲自告诉朱之瑜的,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朱之瑜激动的来到长琦海边,向着大海对面遥遥磕首,同时迫切想回到故国。为此,朱之瑜驱逐满州,救回乃父为由劝说田川与他一起归国效力。
  一直以来,田川对于父亲郑芝龙被满清囚禁亦是十分担心,他屡屡相助大哥郑森讨伐清军,却屡屡失败。现在大兄已经病死军中,郑家基业全盘被朝廷大军收编,他再呆在日本已经失去为家族谋利的意义。唯今之计,若想救回父亲,则必须借助明国朝廷大军,否则,千难万难。
  最终,田川接受了朱之瑜的劝说,写信给自己已经被大明朝廷封为闽亲王的弟弟郑袭,请他向明国权臣齐王殿下转达他欲回国效命之心。很快,海对面就有回信,弟弟郑袭告诉自己这位同父异母的二哥,大明齐王殿下十分欢迎他回国效力。
  田川当即带着在日本的郑氏族人和招募的千余浪人武士与朱之瑜一起踏上归国之路。在海上飘泊了半个月后,终是抵达长江口。
  在上岸之前,朱之瑜特意穿上了自己多年没有穿过的故国服饰,在见到眼前这位年轻英武的齐王殿下后,他很是唏嘘。曾几何时,国姓爷也是这般英姿勃发的屹立在世人面前,只可惜英雄已逝。
  周士相亲自出面接见田川和朱之瑜,不仅仅是对他们从海外归来的肯定,更是想通过他们了解日本国的情况,为今后的征倭做准备。
  在为田川和朱之瑜设宴接风之后,周士相并未食言,授田川为总兵衔,所部编为东海水师陆战一团。拜朱之瑜为随军参赞,负责和日本国及诸海外国的联络事宜。
  得知齐王大军将在两天后启程北上,攻击辽东后,田川和朱之瑜不甚激动。
  待他二人退下之后,新二军的军长苏纳皱着眉头上前低声说道:“大帅,这个田川是郑芝龙的儿子,他回国参加北伐恐怕不是为了大明,而是为了救他父亲。若是郑芝龙被救出来,恐怕水师那边会有很大的麻烦。”
  “新安侯所言甚是,郑芝龙一代枭雄,如今虎落平阳,不得不趴着,但若让他重入大海,恐怕水师有变。”
  出任大都督府幕僚副官的董常清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如今水师分为东海水师和长江水师、南海水师三部,但论实力,无疑东海水师最强,拥有的战船和兵将也是最多,长江水师和南海水师加在一起,都不足东海水师三分之一。
  这次北上作战,便是以东海水师为主力,长江水师只是负责物资运输和配合作战。而东海水师是以原郑军水师改编而来,统帅郑鸣俊叔侄更是郑芝龙的晚辈,郑氏族人在东海水师基本占了军官的八成,如果郑芝龙被救出来,那么东海水师到底听谁的,他们还姓不姓周?
  依郑芝龙的秉性,有朝一日若得自由身,恐怕就不会甘于人后了。东海水师一旦易手,对太平军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单凭水师,郑芝龙不可能影响到大局,可是却能让周士相为未来定下的海外战略泡汤。没有强大的海军,周士相再有超前的意识和眼光,再有多么坚决的毅力和决心,终是无法付诸实施。
  “大帅,郑芝龙绝对是个麻烦,是不是派人做掉他?”苏纳眼光颇冷。
  董常清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以交给军情司办,张大使在北京有人手。”
  “郑芝龙不能死在我们手中,那样会寒了人心的。这世上,没有多少秘密会永远不为人知的。”
  周士相摇头拒绝了苏纳和董常清的提议,郑氏水军对他十分重要,但这不意味着他就必须亲自动手解决掉郑芝龙。
  “郑芝龙死在清廷手中,才是最符合我们利益的。”周士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董常清不以为然:“清廷若要杀郑芝龙,早就杀了,也不至于留他到现在。”
  “是啊,大帅,鞑子不会杀郑芝龙的,还是让军情司动手吧。”苏纳附和董常清的意见,他不认为清廷会杀郑芝龙。
  “这倒未必。”周士相轻笑一声,“顾炎武有个外甥中了清廷的状元,郑芝龙的事就着落在他身上了。”
  董常清略有些惊讶道:“大帅是说昆山那个徐元文?此人是中了清廷状元不假,但据属下所知,他现在不过是个词臣,人微言轻,如何能决定郑芝龙的生死。”
  “有些时候,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只需要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行。这句话也不一定需要大人物来说,小人物同样可以。”
  周士相笑了笑,郑芝龙必须要死,这一点没有商量。现在就看那个徐元文会不会为自己后路考虑,会不会听他舅舅顾炎武的话了。


第1173章 两宫太后
  北京现在有三个太后,一个是太皇太后布木布泰,另两个分别是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太皇太后布木布泰的侄孙女,圣母皇太后则是小皇帝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出身汉军八大家之一的正蓝旗佟家。
  顺治死时只有24岁,他众多嫔妃也都年轻,博尔济吉特和顺治年纪相同,也只有24岁;佟佳氏比顺治小一岁,今年才23岁。两个女人如此年轻,却被并尊为两宫太后,也是世间少有之事。
  鞑子小皇帝玄烨过完年已经9岁,因为年纪尚小,无法亲政,所以朝政大权都由他的祖母和辅政大臣们操持,玄烨除了每天到朝堂上坐上片刻,其余时间都在宫里进学。
  以前顺治在时,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选了老师讲课,不过现在三阿哥玄烨成了大清朝的皇帝,他的老师便成了帝师。按照从前明朝的规矩,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亲自选了顺治十五年的进士陈廷敬、熊履赐和状元徐元文为孙儿的帝师,教授汉文。又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担任小皇帝的满蒙语言老师,以免小皇帝长大之后不通满蒙文字。
  除了这四个人,上月底,玄烨生母佟佳氏又推荐了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为小皇帝老师。
  这个傅以渐十分了得,山东人,乃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状元,顺治十五年就为内阁大学士。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因为顺治染病,两个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结果三天之内全部处理完毕,让顺治十分惊讶。布木布泰也听闻过此事,所以佟佳一说,她便同意了。
  这天,小皇帝退朝,按例给两宫太后请安。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人,十分崇信喇嘛教。圣母皇太后佟佳氏原先倒不怎么信佛,不过丈夫死后,她也信起佛来,并且在博尔济吉特的影响下,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