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凤雏 >

第157部分

大凤雏-第157部分

小说: 大凤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对庞山民道:“兄长,这汉中城内,十万军马,孔明有如此大权,不会连那西凉,也顺道攻伐了吧?”

    庞山民闻言,微微一笑,对庞统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孔明如何用兵,为兄不知。”

    “那兄长欲如何处置张鲁?”

    “于荆襄为官,予其高官厚禄,却不可外放。”庞山民说罢,心中对张鲁遭遇,亦感慨不已,张鲁这‘五斗米教’乃政教合一,汉中看似平稳,然而其教义与政治相互影响,混乱不堪,又与庞山民理念,颇为不和,庞山民虽不反感张鲁创教一事,可是让治下百姓,生活贫瘠,非庞山民所愿,张鲁虽要求不高,只求庞山民保全其教派,且诸葛亮亦多有劝谏,可庞山民终究难遂张鲁之意。

    庞统闻言,嗟叹不已,对庞山民道:“兄长对张鲁太过残忍了些。”

    “许多时候,总要牺牲一些人的理想……”庞山民说罢,亦不禁苦笑,虽说张鲁献城投降,免百姓刀兵之祸,对庞山民而言,也算贡献不小,可“五斗米教”根本就不适合庞山民治下百姓所用,庞山民已经想过,待张鲁来时,婉言相劝,使其心中理解,这政教合一的先天劣势,再带着张鲁于荆襄诸郡,多走动一番,或许见过荆襄富庶,可使张鲁这个理想主义者,做些改变吧。

    不过数日,张鲁与一众汉中降将,便至长沙,庞山民见过张鲁之后,设宴款待,一众汉中降将,皆有任命,于席间,张鲁也向庞山民提出,可否保留其教派之事,庞山民不置可否,只道待宴会之后,与张鲁细谈。

    庞山民与张鲁二人于宴会之上,皆未多饮,心中各有所思,待宴会结束之后,庞山民便将张鲁邀至后堂之中,张鲁见庞山民一脸郑重,不禁叹道:“上将军欲于世间除‘五斗米教’?”

    庞山民并未作答,轻叹一声,对张鲁道:“公祺欲保全教派,是为百姓,还是为了一己私语?”

    庞山民话音刚落,张鲁怫然不悦道:“上将军何出此言,若为一己之欲,张某便是不敌诸葛军师十万大军,也要与其死战到底,我汉中好歹数十万人口,多为我教教众,张某献城,只为我教众性命得以保全。”

    庞山民见张鲁恼怒,神情淡然道:“公祺一路而来,观我荆襄百姓,生计如何?”

    “荆襄富庶,天下皆知,只是以张某观之,上将军治下,百姓贫富不均,比不得我汉中之民,安贫乐道!”张鲁自傲一笑,对庞山民道:“此各有所长!”

    “各有所长?”庞山民闻言,不禁轻笑,对张鲁道:“据庞某所知,近些年来,汉中风调雨顺,百姓倒可生活,若有灾祸,你汉中粮米不够百姓均分,又当如何?”

    “张某为师君,可代百姓与诸侯购粮!活人无数,便是功德!”张鲁慷慨激昂道:“于民治一事,张某并无私心,天地可鉴!”

    庞山民观张鲁神情不似作伪,心中亦是感慨不已,面上却不动声色,对张鲁道:“庞某如今倒是信了,公祺一心为民,只是公祺安民之道,对百姓而言,并非益事。”

    见张鲁还与辩驳,庞山民笑道:“且听庞某把话说完。”

    “公祺治民,均贫富,虽是善举,却非良策,以庞某观之,此举并非公平,百姓生产,当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公祺一视同仁,那多劳者岂不吃亏?公祺治下百姓,便是不劳而获,亦可活命,天长日久,谁还劳作?”

    张鲁闻言,神情一滞,半晌不知如何作答,却闻庞山民又道:“所以公祺此举,乃鼓励百姓不事生产,好在近些年来,汉中一地风调雨顺,若遇荒年,待你府库之中,粮草不济,必生大乱!”

    庞山民说罢,张鲁思索许久,口中喃喃道:“我治下百姓,多良善之人,如此行事,可使百姓不再贪婪,各得所需……”

    见张鲁语气已不似先前那般自信,庞山民笑叹一声道:“庞某知晓,公祺好意。可是好心也往往会办坏事,公祺之前可否想过,这贪婪本是天性?”

    “人之初,性本善……”张鲁似是抓住庞山民言语漏洞,对庞山民道:“此乃先贤之言,上将军似是忘却了。”

    “既然性本善,那公祺何必还要约束百姓,各取所需?”庞山民见张鲁狡辩,不禁笑道:“且不说人心善恶,你汉中百姓,只得果腹之粮,比之我荆襄寻常人家的生活,都大有不如,公祺乃治百姓之人,你是想要百姓多得一些,还是少得一些?”

    “以庞某看来,贫穷的百姓,心中自然艳羡富庶的百姓,若其努力生产,数年之后,若无意外,其家财定会富庶许多,民生之事,我等虽身为人主,却只可为其指导致富之道,并无必要,决定他们的命运如何,公祺虽为一教之主,却能改变人之命运乎?”

    张鲁遭庞山民连番发问,一脸痛苦,许久之后,对庞山民道:“莫非张某数载以来,所行之事,尽皆谬误?”

    “也不尽然。”庞山民闻言,不禁叹道:“庞某于荆襄治理民生,亦做过许多尝试,庞某以为,公祺当让百姓自己抉择生存之道,庞某可与公祺作三年之约,若三年后,公祺可故地重游,看看于庞某治下,汉中如何,若公祺届时不满,庞某自当给公祺一个公道。”

    张鲁闻言,点了点头,道:“上将军也算豁达之人。”

    见张鲁陷入思索,庞山民一语不发,直到其回过神来,庞山民对张鲁道:“如今公祺已归长沙,有的是时间与庞某畅谈,只是今日我府中还有客人,求见公祺。”

    庞山民说罢,张鲁不禁愕然,待门帘掀开,一肥硕身影从门中走出,张鲁双目冒火,怒视来人道:“刘季玉!你倒是让老夫好想!”

    刘璋闻言,一脸愧疚,躬身泣道:“先前之事,皆璋之罪过,若公祺欲报家仇,一言可决璋之性命!”

    见刘璋痛哭流涕,张鲁心中亦颇为纠结,如今刘璋与他皆为降将,若揪着前事不放,庞山民心中必然不悦,以刘璋先前骄傲,做出如此姿态,张鲁已大为惊讶了,虽说张鲁不知刘璋致歉之事,是否真心实意,可庞山民摆出的这番态度,却让张鲁心中感动。

    张鲁双眸死死的盯着刘璋,面上怒气却渐渐平复,许久之后,张鲁叹道:“上将军召此人而来,与张某相见,所为何意?”

    “非是庞某相召,而是季玉请求庞某安排与公祺一见,公祺当知,庞某如今,根本就没有欺骗公祺的必要。”庞山民闻言,长叹一声道:“季玉来时,便告知庞某,对于昔日之事,如今追悔莫及,欲将性命,交由公祺决断,只是庞某虽不欲掺和二位私事,只有一言相赠,人生苦短,以二位如今年纪,活在仇恨之中,有意思么……”

 NO。345 当今天下,虎豹之势!

    张鲁闻庞山民劝解,面露悲苦之色,见刘璋痛哭流涕,对庞山民道:“上将军可知鲁这些年来,是如何过的?刘璋与鲁之仇恨,不共戴天,鲁虽知晓上将军欲化解仇恨,却不愿与此人同殿为臣,若上将军欲阻鲁弑杀此人,鲁无话可说,只求归去。”

    “公祺勿去,璋如今已无颜与公祺相见,上将军欲保璋之性命,璋心中感激,这千错万错,只怪璋之前糊涂,若公祺欲报家仇,璋心中无怨,只求上将军待璋死后,保我亲族性命!”刘璋说罢,跪伏于地,一脸决然。

    张鲁闻刘璋之言,颇为讶异的看了刘璋一眼,不待庞山民开口,对刘璋道:“你愿偿命?”

    刘璋点了点头,道:“昔日之罪,追悔莫及,璋甘愿以命相抵,平公祺心中怨气。”

    见刘璋如此坦然,张鲁反倒不知该如何答复了,观刘璋神情,不似作伪,张鲁倒也想过,弑杀刘璋,只是如今张鲁更为在意庞山民的态度,如今杀掉刘璋已是不难,可若因此事,使庞山民心生恶感,这张氏一族,一旦被其记恨,定要遭殃。

    庞山民虽摆明态度,不闻不问二人之事,可先前他也表露过希望张鲁不再追究的意思,若只为平心中怨气,而使张氏一族置于危难之中,却非张鲁所愿。

    沉吟许久,张鲁对刘璋道:“季玉,你且起来吧。”

    刘璋闻言一愣,呆呆的看了张鲁许久,却见张鲁并未理睬,而是将目光落在庞山民身上,对庞山民道:“上将军,鲁于汉中之时,便闻长沙城外竹林,乃清静之地,如今鲁年迈昏聩,欲乞上将军予鲁一竹舍,安享晚年……”

    庞山民闻言,微微愕然,未及开口,刘璋却道:“公祺才华,不可埋没,之前璋无容人之量,已犯下大错,如今公祺已归荆襄,怎可空老山林,若公祺只是厌恶刘某面目,璋可应下公祺,日后再不相见!”

    刘璋说罢,深深一礼,对庞山民道:“璋日后不欲再入朝堂,还望上将军应允。”

    庞山民闻言,微微点头,今日二人相见,能有如此结果,已在庞山民意料之外了,此二人皆降荆襄之人,之前虽有仇隙,可庞山民却不可使其任何一人,身死荆襄,如若不然,日后若还有欲降荆襄之人,必因此事,心中忌惮,以为庞山民喜新厌旧,为得利益,不择手段。

    见刘璋神情恳切,庞山民轻叹一声,对二人道:“公祺,季玉,这化解恩怨之事,非一日之功,庞某从没想过,你二人会亲如一家,季玉乃是汉室宗亲,汝之性命,何人敢取?便是当今圣上,亦为汝之后辈,庞某欲季玉日后与景升一道,打点宗室之事,至于朝堂之上,季玉不去也罢,公祺虽与庞某政见不合,却胸有才华,如若不入朝为官,岂不是明珠蒙尘?对于‘五斗米教’一事,庞某也心中好奇,此教教义,虽庞某不欲使汉中百姓,再为教徒,公祺却可与庞某传道,这教义之中,若有利民之术,庞某亦当学之……不知庞某如此安排,二位以为如何?”

    庞山民说罢,张鲁目光闪烁,除家仇之外,张鲁这半生精力,皆为传道,若可使庞山民了解“五斗米教”的好处,这比之收纳寻常教徒,意义更大,想到此处,张鲁心中片刻便有了决断,对庞山民道:“上将军盛情,鲁已得知,既然如此,刘璋之事,鲁便不与其计较了,只是不知上将军何时,欲听张某传道?”

    “何时皆可,只是今日天色已晚,且公祺长途跋涉,不如先去驿馆休息,翌日再叙,如何?”庞山民说罢,张鲁点了点头,颇为复杂了看了刘璋一眼,离了后堂。

    刘璋见张鲁已去,躬身拜道:“多谢上将军,从中斡旋。”

    “季玉无须客气。”庞山民说罢,轻声叹道:“季玉于襄阳日久,今日相见,本欲与季玉一叙旧情,怎奈近日诸侯交兵,庞某这边,还有军务……”

    刘璋意会,不再与庞山民多言,告辞而去。

    刘璋与张鲁之间,庞山民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剩下的只能靠时间去抹平张鲁的怨恨以及刘璋的愧疚,对于眼下二人关系,庞山民还算满意,至少张鲁给了他不小颜面,并未于他面前,格杀刘璋。

    翌日一早,又有战报抵达长沙,言西凉军马,已于潼关退却,庞山民得战报之后,不禁暗叹,这西凉归去,全因汉中有变,徐庶此番无功而返,刘备于西凉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了吧。

    诸葛亮入川之前,便与庞山民有过交待,征伐汉中一事,对庞山民而言并不困难,二人最为在意的是征伐西川,会折损多少军马,如今十万大军,已入汉中,西凉为之惊惧,马腾,刘备等人不得不心中忌惮,这汉中军马下一步的动向。

    若兵指西凉,十万大军如何抵挡?

    便是马腾,刘备等人,如今也明白了这庞山民之前攻伐汝南的意图:好一招声东击西!

    将天下诸侯玩弄于鼓掌之中,这等手笔,令人心中惊惧,近些时日,西凉诸人一想到近在咫尺的十万大军,皆难以入寐,更何况还有潼关贾诩,若曹操一旦与庞山民有所联结,两家瓜分西凉土地,那这仗便没法打了。

    虽说潼关乃天下雄关,可这数万西凉铁骑十余日不得寸进,还令徐庶一筹莫展,足以见得这贾诩能耐不小,且贾诩本为董卓之人,更为清楚西凉军马的弱点所在,徐庶回军长安之后,未得片刻歇息,便被马腾诸人,召至殿上,马腾一脸急切,对徐庶道:“元直,如今态势,对我西凉而言,颇为不利!”

    “不知元直可有计策,化解此番危难?”韩遂说罢,徐庶面上,一脸苦涩,思索半晌,徐庶对二人道:“曹操若征伐长安,如今尚无余力,令徐某忌惮者,乃是那诸葛亮的汉中军马!”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我等铁骑,如何能胜?”刘备说罢,忧愁不已,却闻徐庶安慰道:“孟起如今已往天水而去,以孟起之勇,可抵汉中大军些许时日,如今情势危急,庶愿携云长,同往天水,防汉中军马异动!”

    “那诸葛亮平西川,定汉中,元直若与之对垒,可有把握?”徐庶夺潼关而不得,马腾对其本领,已有怀疑,见马腾出言相询,徐庶叹道:“孔明之才,不可小觑,好在先前徐某与之乃是同窗,对其如何用兵,也有些了解,孔明行事稳健,徐某若去,求胜不易,求败也难!”

    徐庶的话倒是让马腾心中,稍稍轻松了一些,若徐庶可力保不败,这西凉还没有太大的危险,反正先前徐庶也说过,曹操精力放在河北之上,没有一年半载,河北难被曹操所得,只要曹操无力进攻长安,西凉便可休养生息,扩大实力,想到此处,马腾对徐庶又道:“那依元直所见,这曹操与庞山民如若联手,我西凉如何抵挡?”

    “联手?他们不会。”徐庶闻言,苦笑一声道:“一山岂可容二虎?于徐某看来,当今天下,只余四家诸侯,庞山民与曹操皆为猛虎,我西凉与江东,可作猎豹,豹不可于猛虎面前,正面较量!只有待二虎竞食之时,才有西凉与江东发展的余地。”

    徐庶说罢,堂上诸人纷纷点头,便是西凉铁骑悍勇,众人也知道仅凭铁骑,难挡这如日中天的两家诸侯,徐庶见马腾,刘备等人皆接受了他的意见,神情恳切道:“如今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