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凤雏 >

第246部分

大凤雏-第246部分

小说: 大凤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单。

    送走二蒯,庞山民心中暗叹,这荆襄之中,总会用如二蒯这般的明眼之人,原本还打算往襄阳一行,震慑这些世家一番,如今倒好,大门不出便可将这诸多问题尽数解决了。

    诸葛亮占宛地,庞统所率西凉大军,威逼洛阳,荆襄军马优势占尽,如今庞山民唯一期待的便是那江东周郎,能够于庐江战事之中,多多消耗中原军马的精力,若可再于战事之中,折了张辽,曹操军中强将,怕是所剩无几了吧。

    又过数日,数量囚车缓缓而行,抵至长沙,庞山民亲自出城,欲说降徐晃,却被徐晃当头大骂“国之奸贼”,庞山民心中微恼,对徐晃道:“便是曹孟德也未将这‘奸贼’名号授之于我,公明此言,却是冒昧的紧!”

    徐晃于车中面不改色,冷哼一声,对庞山民道:“既为国侯,当听命丞相,匡扶大汉,就是因尔等私欲,才令这天下征战不休!你不是国贼,又是什么!”

    庞山民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大笑道:“世人称孟德‘曹贼’者数不胜数,却未有人称庞某国贼之人,且公明当知,孟德立于世间便是倚仗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已遭其挟制,总不能称其为兴汉之人吧……”

    庞山民一言倒是说的徐晃语塞,徐晃沉吟半晌,对庞山民惨烈一笑道:“咬文嚼字,徐某说不过你,总之徐某深受丞相大恩,如今战败被俘,知无幸免,要杀要刮,悉听尊便!至于唐侯此来,若想说降,却是大错了主意!”

    “既然如此,何不学云长之前于许昌行事?”

    庞山民说罢,徐晃大愕,半晌之后,徐晃仰天笑道:“徐某非云长,且无把柄落入唐侯手中,之前云长肯降,仅因刘备家眷于丞相手中,唐侯手中,又可有丞相家眷?”

    “暂未捉到……”庞山民闻徐晃之言,不禁莞尔,遥指徐晃身后囚车,对徐晃道:“不过有荀氏族人无数,不知可否令公明回心转意?”

    徐晃眉头大皱,对庞山民道:“唐侯此举,非是英雄!”

    “仅效仿孟德公也……”庞山民闻言并不动怒,对徐晃道:“权当以此,向孟德致敬如何?”

    徐晃半晌不言,沉吟许久之后,对庞山民道:“徐某与文若,公达等,未有如此交情,还请唐侯给徐某个痛快,也好全了徐某忠义!”

    “庞某又不会命你征讨曹操,公明何须如此固执?”庞山民收敛笑容道:“庞某诚信想邀,公明这般回绝,也太过不近人情了些,庞某此番前来,非欲令公明再上战阵,而是我荆襄有一新职,欲公明走马上任也……”

    徐晃闻言愣住半晌,继而笑道:“无论唐侯舌灿莲花,徐某终是不降!”

    “公明莫要着急,此事还当由庞某细细说来……”

    庞山民微微一笑对徐晃道:“庞某于荆襄之时,便素闻公明于营中行事公正,赏罚分明,庞某麾下虽精兵强将无数,于此道之上,却难有人及公明本领,庞某此番诚意相邀,只欲公明于庞某麾下,监察我荆襄吏治,公明既不用担心日后与孟德沙场相逢,又可保全有用之身,为这荆襄无数百姓,谋些福利,还可坐看孟德有没有能耐在这征战天下的道路中,与庞某再抗衡下去……公明若降,三全其美,庞某言尽于此,还望公明多作思量!”

    庞山民说罢,徐晃呆立半晌,口中喃喃道:“监察吏治,那是文官之事,莫非唐侯欲庞某,为御史乎?”(未完待续。)

第一章 NO。505 徐晃降,言明心事

    徐晃还在思索庞山民所提建议的之时,已有士卒将囚车牢门打开,去掉徐晃身上绳索,待徐晃回过神来,便见庞山民点头笑道:“姑且算是御史之职,庞某欲监察官员行事可有枉法之处,还是选择一个与庞某麾下各世家毫无关联,且处事可公平公正之人,公明此番兵败被俘之时,庞某已有了这般想法,庞某殷切期待,还望公明勿要拒绝才是。”

    徐晃闻言,一时间也不清楚庞山民到底在打什么主意了,莫非这荆襄真的将才济济,不需要他手中这柄大斧征战沙场了么?

    如今虽兵败被俘,徐晃却对这位声名赫赫的唐侯并无多少恶感,丞相与荆襄交锋多年,与庞山民仇隙不小,然而提及庞山民时,却常赞不绝口,徐晃心中也很好奇,一年少竖子,如何当得丞相如此夸赞。

    徐晃神游物外,庞山民并不打扰,只是盯着徐晃坚毅的面庞,若有所思。

    欲使徐晃监查百官,并非庞山民临时起意,而是庞山民得知徐晃被俘之后,思索许久得出的办法。

    如今荆襄世家之事,已牵扯庞山民不少精力,庞山民时不时的在想,偌大荆襄,却缺少一个可以一心为公,监察百官之人。

    徐晃本为敌将,与荆襄中人并无瓜葛,且以庞山民多年以来对曹营将领的了解,其人并非徇私之人,所以若徐晃肯应下此事,庞山民愿意看到,荆襄之中,有这么一个一心为公之人,为朝堂之上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日后盛唐李世民肯用魏征,制衡关陇世家,庞山民为何不能用徐晃,肃清朝中世家纠葛?

    且庞山民也不担心,徐晃会否决他的建议,徐晃与云长交厚,众人皆知,昔日于许昌之时,徐晃能劝得了关羽,如今在这荆襄,即便是庞山民说服不得徐晃,还有云长相助,又不是让徐晃与曹操兵戎相见,何愁他不为荆襄所用?

    这一简单条件比之昔日关羽被困许都之时,已宽厚太多,庞山民极有信心,使徐晃为其所用。

    见徐晃踌躇不语,庞山民对徐晃笑道:“既然公明还有顾虑,那就再细细考虑一番也好,如今公明已被我荆襄所俘,沙场之事还是不要去想的好,庞某已于府上略备薄酒,还望公明赏个面子,如何?”

    徐晃闻言颇为无奈的点了点头,心中却暗道,庞山民这人劝降的说辞也是另辟蹊径,居然令他不知该如何拒绝了。

    入长沙太守府中,酒过三巡,徐晃心防比之之前稍稍放开,对庞山民道:“以唐侯观之,宛城失于徐某手中,对丞相大业,有何影响?”

    庞山民闻言,颇为好笑的看了徐晃一眼,对徐晃道:“公明这个问题倒是将庞某为难住了,这样说吧,之前无论丞相使何人镇守宛城,皆败多胜少,毕竟宛城在孟德公眼中,固若金汤,所以才未及时将颖川荀氏宗族,尽数迁徙,大战一起,被我荆襄军马抄了后路,无论何人守城,敢不顾惜荀氏宗族性命?”

    徐晃闻言,久久不言,庞山民见状笑道:“非是庞某小觑中原群雄,而是丞相太小看我荆襄本领了,荆襄卧薪尝胆,发展三年,如今已是席卷中原之时,卧龙,凤雏整戈待马,此番战事一起,即便是庞某也不知道,这二人可发挥出何等战力了!”

    徐晃似乎并未被庞山民言语所激,轻笑一声道:“唐侯此言,甚是托大,卧龙与徐某交锋一场,的确是有些本事,可丞相帐下,人才济济,奉孝,文和二人,莫非挡不住卧龙凤雏?”

    “战事一起,总是胜败难料……”庞山民并未与徐晃争辩,对徐晃道:“这酒也喝了,不知公明考虑的如何?莫非公明还要让庞某将云长召回,与公明叙叙旧情,公明才肯应庞某所邀?”

    徐晃闻言,轻叹一声道:“无需牵累云长舟车劳顿了,徐某暂且可应下唐侯,为一文吏,监察荆襄官员。”

    闻徐晃之言,庞山民喜形于色,对徐晃道:“多谢公明,如此一来,终于了却庞某这桩心事!”

    徐晃见庞山民神情不似作伪,心中奇怪,轻哼一声道:“荆襄将才济济,唐侯看不上徐某这身武艺,不足为怪!”

    庞山民闻言摆了摆手,对徐晃道:“为人主者,文治武功须面面俱到,非是庞某看不上公明武艺,而是若公明为我荆襄御史,对庞某大业,作用更大!”

    庞山民不待徐晃多言,娓娓解释起此战宛城之前,荆襄世家之事,徐晃闻之,颇为惊讶道:“不想荆襄之中,竟有此事!”

    庞山民不以为忤,对徐晃道:“庞某非丞相,我二人执掌朝堂,手段各不相同,昔日官渡,曹军缺粮之际,丞相可枉杀一粮官,保大军不乱,庞某却狠不下这般心思,枉杀无辜,说到底还是庞某这心境,不如丞相狠辣吧……荆襄世家,如今虽掣肘庞某不少事宜,然而昔日庞某执掌荆襄,多赖世家帮助,如今若是庞某行‘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庞某可迈不过心中的那道坎啊……”

    庞山民一席话说得颇为唏嘘,徐晃见状,微微点头。

    酒席之上,沉默半晌,徐晃打破席间沉寂,对庞山民道:“还有一事,晃心中好奇,望唐侯解惑!”

    “何事?”

    庞山民话音刚落,便听徐晃道:“不知唐侯以为,文远可否于庐江,攻城拔寨?”

    庞山民闻言,暗叹一声,说到底徐晃还是难忘中原之事,不过庞山民也不以为怪,思索片刻,庞山民对徐晃道:“文远的本事,不须庞某来说,公明自然了解,若只蒋钦,周泰二人坐守城池,文选只须费些时日,自有破城之法,只是在庞某看来,庐江乃江东唯一位于江北之门户,对孙权而言,不容有失,若文远数日破不得城,一旦江东周郎亲至,便是文远大败之时了吧……”(未完待续。)

第一章 NO。506 仲达至,看破周郎

    看着徐晃冷峻的神情,庞山民也不知该如何宽慰。

    说到底,此番曹操轻启战端,还是考虑的稍显简单了些,中原地大物博,又经过了三年的休养生息,积聚的战力不可小觑,可是曹操似乎忘了,庞山民入主荆襄,荆襄富甲天下之事,且川蜀之地乃天府之国,粮秣源源不绝,西凉产马之地,马家和羌人的归附已为荆襄提供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战马,荆襄得西凉后,已补足了其大军最后一块短板。

    曹操以攻伐江东为由,欲与庞山民划江而治,若是昔日荆襄力弱之时,庞山民兴许也会答应曹操的这番提议,可是如今天下大势,荆襄最强,江东最弱,若是先灭江东,日后想要收拾曹操,还须费上不少力气,所以庞山民在曹操兴兵之时,便决定先拿下中原这块难啃的骨头,要说一战而胜,定中原大势,那倒是有些夸张,但是予曹操迎头痛击,伙同江东以二敌一,倒可大大削弱中原实力。

    日后若可使曹操,孙权两家皆衰弱不堪,这样的结果对庞山民而言,才是最好的。

    位置不同,看问题的眼光自然不同,徐晃或许还在因宛城之失,耿耿于怀的时候,庞山民则是已经开始考虑,卧龙,凤雏二人联手,进而蚕食曹军黄河以南的广袤土地了。

    大江之上,江东战船密密麻麻。

    诸葛亮大破宛城,颖川的消息已达江东,孙权得此消息,自然按捺不住心中的野望,若说之前江东朝堂还在担心庐江一地,难挡率众而来的张辽铁骑,如今朝堂之上,却已是上下一心,满朝文武皆建言孙权,火速增兵,再战庐江。

    且败张辽,再夺合肥,寿春等地的言论,更是喧嚣而上,都督周瑜得孙权号令,引五万江东精锐,欲渡江而战。

    帅舰之上,周瑜遥望对岸庐江方向烽烟阵阵,心情却有些复杂。

    太史慈见周瑜心事重重,凑上前来,一脸关切道:“都督,再过须臾,便至江北。”

    周瑜微微点头,轻叹一声道:“如今庐江战事焦灼,想要败那张辽对周某而言不难,可子义以为,周某能够完成吴侯嘱托,一战拿下合肥,寿春诸郡,为我江东,打开进取中原的门户么?”

    太史慈闻言,思索良久,点了点头道:“慈信都督,可为我江东,谋划此等大业!”

    周瑜闻言,认真的看了太史慈一眼,再叹一声,不言不语,心中却是浮想联翩。

    昔日与孙策一道,二人席卷江东,定霸业之事,那时的周公瑾是何等的英姿勃发,可后来历经数次败北,江东周郎锐气大挫,这世上擅于谋划者,非周瑜一人,卧龙,凤雏,郭嘉,贾诩皆智计百出,周瑜心中的狂傲之气,也在一次次的战败之中,磨平棱角。

    又一次的渡江而战,周瑜却发现自己心中涌动的不是以往那般浓浓的自信,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诫着自己小心谨慎。

    一抹苦涩的笑容从嘴角扬起,周瑜暗道曾几何时,自己于站阵之上有了这么多无谓的顾虑,莫非如今连逢战必胜的信念,都没有了么?

    江面异动,早有斥候报知张辽,张辽于帅帐之中,皱眉不语。

    庐江城坚,且对于江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张辽攻伐庐江半月之久,自与蒋钦,周泰二人斗过一次之后,二人却是学得乖了,龟缩城中,再不出城。

    连日来曹军数次攻城,皆被挡下,如今周瑜再至,张辽心中难免升起退兵之念。

    并非张辽未战先怯,而是如今这时局,大军难有胜算,只不过若是不与周瑜交锋,怕坠了丞相名声,张辽思索片刻,便令城下大军拔寨而行,于庐江北面,新筑一寨。

    如此一来,倒也不用担心周郎至时,腹背受敌。

    江东舰队于岸边停靠,不费吹灰之力便入庐江城池,蒋钦周泰二人得悉周郎引太史慈,朱桓等数将齐至,尽皆大喜,叫嚣着出城再战,大败张辽。

    周瑜却并不心急,于太守府召集一众将领,齐来议事。

    环顾堂中文武,周瑜于帅位一脸郑重道:“张辽如今已于城北再立新寨,其心中已怯,我大军败那张辽,却也不难,只是此番周某得吴侯号令至此,非是擒那张辽,而是为我江东,得寿春,合肥二地,开疆拓土,所以这大战一起,如何打法,还要与诸君细细商议一番!”

    “庐江城中已囤数万精兵,张辽虽攻城数日,却未伤及我大军根本。”周泰闻言,率众而出,拱手抱拳道:“末将以为,都督可分而击之,至于破那张辽,周某愿为先锋!”

    “幼平所言有理!”太史慈闻言,思索片刻即道:“城中十万大军,可一道出城,先将那张辽擒下,即可分兵,一取合肥,一取寿春,定可令那曹军首尾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