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382部分

最后的三国-第382部分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是匈奴人叛乱最猖狂的时候,司马炎也没有过度地担忧,在司马炎的眼中,那些胡人和盗匪流寇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他们烧杀劫掠,图得是财富和人口。

而蜀国则不同,他们是魏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对手,彼此之间敌对的关系根深蒂固,是国仇邦恨,亡对方之心从来不死,蜀国所图的,是大晋的江山社稷,想篡夺的是他司马炎的皇权帝位,这可比那些胡人要命。

所以司马炎才会不计一切代价的要消灭已经进入冀州和并州的蜀军,当羊祜提出暂缓进攻的建议之时,司马炎毫不留情地就把羊祜给撸了下去,就算羊祜功劳再大,也不可能纵容他与蜀人有些牵连勾结。

洛阳事变之时,身为司马炎心腹重臣的裴秀都背叛了他,这让司马炎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抱着一份提防之心,所以司马炎才会重用宗室之人,毕竟也只有血脉相通的司马家族的人,才会让司马炎重用和信任。

司马骏虽然在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让司马炎很放心,那就是他对司马炎言听计从,司马炎让他往东,他绝不敢说往西,其实对蜀军的所有战略层面的都东西,司马骏都不敢擅自做主,全凭司马炎来拿主意,他在前线只需要按着司马炎的方针战略行事即可。

此次向冀北发起进攻,也是司马炎的安排,信都之战,让司马炎看到了的是灭掉蜀人的希望,他的野心极度地膨胀起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冀州的蜀军连锅给端了。

司马骏自然得无条件地执行,当然他本人也是极为地乐意从命的,现在晋军无论是兵力上还是气势上,都明显地占据着上风,这样唾手可得的功劳,司马骏又如何肯轻易地错过?

晋军兵分三路,除了在冀南留守了大约五万人左右之外,其余的二十五万人马,全部被派往了前线,东路的马隆率领十万青州兵攻打渤海郡,西路的文鸯率兵七万攻打常山郡,司马骏亲率八万大军进攻河间郡,三路人马各自渡过漳河,向目标挺进。

冀北的这三个郡,正是蜀军所控制的区域,如果晋军此番进攻可以顺利地拿下这三个郡的话,就可以将蜀军彻底地歼灭在冀北,或者可以将他们逐出冀州境内,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司马骏觉得还是很轻松的。

晋军在漳河上搭建了三处浮桥,以保证二十五万的晋军可以顺利而快速地渡过漳河,这次的军事行动堪称是魏晋历史上的用兵之最,景元四年魏国伐蜀之时,也不过才出动了十八万的军队。

司马骏骑着高头骏马越过漳河,看着两岸川流不息的晋军人马,司马骏是踌躇满志,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指挥如此规模的军队,司马骏庆幸自己生得真是适逢其时,能够统率如此庞大的军队,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晋国光复的荣耀的就在他的肩头之上,真正那功成之日,司马骏在朝中的地位那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无人能与之比肩。

渡过漳河之后,东西两路大军已按照既定的计划,向蜀军所占据的城池发起了进入,而司马骏中路军的目标,首先便是河间郡城乐成县。

┄┄┄┄┄┄┄┄┄┄┄┄┄┄┄┄┄┄┄┄┄┄┄┄┄┄┄┄┄┄┄

“任尔三路来,我只一路去!”刘胤从容不迫地在议事会上道。

晋军兵分三路,那可是正中刘胤的下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刘胤一贯的战术策略,如果司马骏将二十五万军队抱成一团的话,倒也是不好对付,但此刻司马骏将二十五万平分做三路,每一路都不超过十万人,这无疑给了刘胤一个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莫非是司马骏真的愚蠢至极,不知道分兵而进的危害?其实也不尽然,如果晋军抱团进攻的话,效率会很差,而且对围歼蜀军没有任何的帮助,蜀军可以轻易地脱身避战。

而兵分三路围攻,不仅可以将蜀军分割包围,而且很轻易地就掐断蜀军的归路,对将蜀军彻底地歼灭在冀北地区创造机会。

这种兵分几路的进攻方式,在三国时代似乎很流行,历史上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都是兵分几路而进的,魏灭蜀之战,魏军也是一样的兵分三路,晋灭吴之战,晋军更是达到了五路之多,最终是结果辉煌。因为所攻击的目标都是急所,所以守军也必须分兵多路来防御,至于想打集中兵力的战术,对手也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对手很难凑得起足够的兵力来打围歼之战。

不过这对于刘胤来说,却不是什么难点,拥着后世先进的战略思维,刘胤的战略目光自然是远胜这个时代的人,司马骏必然会为他的狂傲恣意付出其应有的代价。

第932章选择打司马骏的理由

针对晋军兵分三路而进的特点,刘胤决定先打中路司马骏所率的这一路晋军。

刘胤刚一提出来这个方案,便遭到了罗宪的质疑,罗宪认为,司马骏所率的这一路中军,是晋军的核心,也是人马最为强壮的一支,由于他所处于中路,可以随时得到两翼的救援,如果蜀军攻击不利的话,很可能会陷入到敌人的反包围之中。罗宪建议,如果要选择一路来打的话,最好挑晋军比较薄弱的一支下手,马隆这一路有十万人,也不好打,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是文鸯所率的这一支。

刘胤淡然一笑,成竹在胸地道:“咱们可不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挑软的捏,选择打司马骏这一路,倒是有几个理由,第一,别看司马骏身为主帅,论指挥水平和战场上的临机应变能力,却是远远不及文鸯和马隆的,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晋军中路军虽强,但只要在司马骏的指挥下,就未必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第二,围点必须有阻援,打司马骏的同时,我已经安排好了东西两面阻援的兵力,就算文鸯和马隆闻讯赶来增援的话,也未必能轻易地靠近到司马骏;第三,晋军刚刚拿下信都,气势正旺,难免会心浮气燥,认为我军不堪一击,我军不打晋军的偏师,专挑其主力来打,就是要给晋军一个迎头痛击,挫一挫他们的锐气。”

选择司马骏下手,是刘胤早就考虑好的,其实晋军的三路人马的兵力分配差不太多,东路是马隆带来的十万青州兵,司马骏不好拆分,仍旧由马隆统领,中路八万、西路七万,几乎没什么差距,不过在兵员的配置上,司马骏的中路军自然是优于其他两路的,精兵勇将居多。

不过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以司马骏的治军能力,再好的军队在他的手中也只能是糟蹋浪费了。刘胤和司马骏交过手,对于司马骏的治军水平和应变能力,刘胤确实是不敢恭维,当初号称固若金汤的蒲津关被刘胤轻而易举地拿下来,就足以证明司马骏能力的高下了。

和司马骏相比,他的两位副手却是两位相当了得的大将,悍勇无双的文鸯,智勇双全的马隆,都不是可以轻易能对付的主。十八岁的文鸯在淮南之战中便有令人惊艳的表现,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完全复制了赵子龙在子坂坡的神勇,就连司马师都是因他而亡,可见文鸯之勇天下无人可出其右。

虽然事隔多年,但文鸯的斗志丝毫未减,在和匈奴人的作战中,文鸯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顽强地坚守在冀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

尽管大兵团作战中个人的武力值并不能直接地影响战局,但主将悍勇无畏,必定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励军心士气,文鸯的这一路人马号称是三路之中最弱的一支,但有文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晋军的作战能力,也并非是不可能。

与文鸯的悍勇相比,看起来儒雅文弱的马隆却是一位更加全面的将才,用三千五百猛士大破秃发树机能的十万骑兵,就连刘胤都十分地好奇,这马隆是如何做到的?

当初打秃发树机能,刘胤也没有丝毫感到轻松容易,仗仗都是硬仗,如果不是刘胤偷师马隆,制作了偏厢车,河西之战的结果如何,还很难逆料。

这东西两路皆有悍将在统兵,所以刘胤宁可选择了平庸一点的司马骏,也没有选择文鸯和马隆其中之一。

当然选择拿晋军中路军开刀刘胤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要重挫一下晋军的锐气,尽管蜀军是主动撤离的信都,但这一仗归根结底还是蜀军战败了,对蜀军的士气必定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刘胤直接对敌方中军主力下手,就是要杀一杀晋军的士气,同时提升一下自己军队的军心,如果拿晋军偏师开刀的话,效果肯定不会比打中军要强。

打中军唯一的困难就是左右两边皆有晋军的人马,相隔虽然有百里开外的距离,但援军的到达,也不过就是一两天的时间,就算蜀军包围了晋军中军,一两天内想要吃掉,也绝非是易事,所以如何阻援将会成为一个关键。

在这方面,刘胤都安排了得力的军队去担当这个任务,负责西线阻缓的是无当飞军,负责东线阻援的是虎步军,同时在外围刘胤还布署了永安军和阳安军,做为第二梯队,随时向前增援,总之此役能不能取得最大的胜果,就是要看阻援的成果,如果阻援任务完成的出色的话,这次的战果肯定是辉煌的。

至于中路准备伏击的军队,刘胤调动了剩余的九个军,合计十一万的兵力,而战场的选择,刘胤确定了中山、安平、河间三郡交会处的博陆、安国一带,此处三山交汇,五河纵横,最为适合打伏击战。

当然,想要将司马骏引诱到这个地方来,还需要做做文章才行。

司马骏渡河之后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河间郡城乐成。乐成距离漳河只有几十里远,晋军也只需一日便可以赶到乐成城下,不过他们刚刚离开漳河,还没有抵达乐成之时,半路之上,就遭到了蜀军的阻击。

担任阻击任务的是傅著的虎骑军,尽管傅著表示自己去当诱饵非常地不情愿,但还是被刘胤亲点出战,刘胤的理由也很充分,虎骑军当诱饵比较有经验,先前的任务完成的就相当地成功,轻车熟路,没有那个会更比虎骑军担任这个任务更合适的。

傅著是一脸的郁闷,这“好事”咋就总是轮到自己,不过刘胤既然已经下令了,傅著也不敢抗命不遵,立刻带着虎骑军到乐成去布防,他刚刚赶到乐成南面的时候,晋军的大队人马已经是杀了过来,傅著立即下令排出阵形,与晋军开战。

第933章诱饵

晋军担任前锋的是扬烈将军解系,麾下两万骑兵,皆是精锐之师,解系当先一骑,率领着前锋营直扑乐成而来,欲抢这伐蜀第一功。

距离乐成不足十里之时,晋军便迎头撞上了傅著的虎骑军,双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遭遇战,解系立功惦切,未等排好阵型就率先冲了上去。

傅著久经惯战,虽然是遭遇战,但他也没有丝毫的慌乱,镇定自若地指挥虎骑军立住阵脚,与晋军厮杀在了一处。

战场上的骑兵对战往往是最精彩纷呈的较量,与场面浩大的步兵对战不同,骑兵对战,讲究的更多的是速度与激情,尘烟滚滚,战马嘶鸣,双方的每一次碰撞都如火星四溅般激烈,参战的骑兵也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场面极为地火爆。

平原地带是骑兵的最佳舞台,最适合骑兵打对攻战,骑兵在这里可以纵横驰骋,极度地张扬个性,尤其是这种万马奔腾的场面,极为震撼人心。

傅著倒是想和晋军骑兵来一次全力地对决,展示一下蜀军骑兵的威力,但刘胤交待给他的使命却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现在他的角色是诱饵,要请君入瓮的,自然不能在乐成的战场上发力。

看着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傅著果断地一声令下,让虎骑军撤出战斗。

也许是傅著演戏演的过于逼真,或许是解系的自我感觉良好,他丝毫也没有觉得蜀军的撤退有什么猫腻,相反的,解系认为蜀军撤退完全是抵敌不住,毕竟自己的骑兵的数量是超过虎骑军的,两万人对阵一万五千人,这样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傅著率军一路狂退,望乐成而走,解系率军则是一路狂逐,紧追不舍,双方大军首尾相衔,相距不足半里。

其实傅著是明显地压制住了速度,为了把溃逃之象表现的更加充分,一路之上,蜀军是丢盔弃甲,显得狼狈不堪。

解系立功心切,如此追歼蜀军的好机会他如何舍得放弃,率军在蜀军的身后一路紧追,并及时地派人回禀了司马骏。

司马骏闻讯之后,也是大为欣喜,没想到晋军一过河,就捉住了蜀军一条小尾巴,如果能顺利地全歼掉这支蜀军的话,势必对征伐整个冀州打一下好的开端,所以司马骏也挥军紧随其后。

此处距离乐成并不太远,傅著向北回撤,很快地就接近了乐成,不过傅著压根儿就没有进城的意思,到了乐成城下,干脆就是绕城而走,折向西北而逃。

起初解系见傅著逃往乐成,还以为傅著要逃回城中,如果蜀军逃回乐成城中的话,依托城墙防守,倒是给晋军带来一定的难题,毕竟攻城作战不同于野战,解系的前锋营骑兵还无法担当起攻城的任务。

没想到傅著率军到达了乐成城下,却没有进城,绕城而走,向西北方向逃窜而去。

这一意外的情况,着实让解系深感不解,蜀军放在坚固的城池不入,反而要在平原地带上一路狂逃,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很快解系就想明白了,乐成不过是一座孤城,蜀军一旦入城,就会被晋军团团围住,司马骏的大军就在身后,很快就会赶上来,八万大军若是攻打城池的话,凭一座小小的乐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与其困守孤城坐以待毙的话,倒还是不如继续逃窜,或许可以寻得一线生机。

至于蜀军前面是不是有埋伏,解系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现在晋军三路大军进攻冀北,蜀军肯定要分兵抵御,就蜀军的那一点人马,三路分兵下来,中间这一路根本就剩不下多少人,晋军中路大军合在一块儿,那可是有八万之众,蜀军想要打围歼战,简直就是笑话,凭蜀军的那么一点人马,被晋军围歼还差不多。

总而言之,既然咬住了蜀军的一支人马,解系就绝不肯松口了,如果不能狠狠地咬下一块肉来,解系如何肯善罢甘休。

蜀军一路狂逃,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