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03部分

超级能源强国-第203部分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做成白宫幕僚的人并不罕见。

还有更高级的企业公关,干脆是高薪聘请退休的政府高官。例如军火公司聘请五角大楼的将军做防务顾问,顺道攻关五角大楼。聘请日本防卫厅的高官做特别常务,顺道攻关防卫厅,又好用又安全。

这种利用一代目做公关的方式,大华实业目前只能在学术界和国企中寻觅,苏城对此非常谨慎。李琳也只能遗憾的在二代目中想办法。

不过,比起国内许多企业自以为是的钱权交易和权色交易,大华的方法自然更先进更干净。

随着李琳的加入,话题很快发生了变化,县长也悄悄的低头道歉,不再多说招工问题。

唐市长则用教育的语气,既说给县长,也说给其他人,道:“来帮助我们吸引投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客商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干部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性的机遇,不骄不躁,勇往直前……”

震耳欲聋的掌声,充分说明了关心石化基地的官员人数!

第三百二十五章 换一份工作?

新兴集团具有铁路施工的资质,而且早就对海沧基地进行了绘图测量,差不多是奠基仪式结束,就开始了铁路专用线的建设。

最近的铁路线距海沧大约50公里,铁路专用线除了基地内的部分以外,主要功能就是联通铁路线和港口码头,从而让基地内的商品无缝运输。毕竟,除了管道里奔腾的乙烯、甲醇等化工原料以外,这些原料制造的成品还是需要运输通道的。

比起铁路来说,公路和港口的建设就快多了。两年以前,苏城来海沧的时候,就见到新兴集团用整齐划一的步伐做三通一平的工程。港口计划也有大华实业的参与,属于他们“提前建设”的一部分,无论这个策略在投票中是否产生了效果,发挥了作用,至少它现在发挥了作用,尤其是超重超大的机械设备,往往能轻松的送到海沧基地来安装,把巴斯夫公司的技术员感动的热泪盈眶。

高个儿的日耳曼汉子不好意思的说:“我们刚在加纳安装了一套橡胶硫化装置,从港口到目的地有150公里,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只有一天是在旅店中度过的,其他时间都只能随车队露宿在公路边……”

舒兰听了翻译,替人心酸的同时,又好奇的道:“生意不好做就不要做了呀,露宿野外的话,对身体很不好的。”

先前有过介绍,日耳曼汉子知道舒兰是苏城的女朋友,不禁摇头道:“生意不好做也要做下去,露宿街头算什么,有一年海地在暴动,我们还过去给他们安装水净化装置,是一个慈善组织付款的,结果被困酒店13天,外面每天都有枪声,到后面干脆断水断电了,人又不敢出去,安装净化水的人喝不到干净水……”

舒兰心惊胆战道:“既然这样,怎么不换一份工作呢?”

日耳曼汉子眨了半天的眼睛,无奈道:“我就擅长这份工作。”

“哎呀,你一定读书的时候偷懒了吧。或者像我哥哥一样,不能好好上学,每天到学校都要贴标语,喊口号?”舒兰的语气中异常同情,又偏过头来,小声道:“苏城,你说发达国家的人也有穷有富,他是不是小时候家里太穷,读不起书 ?''现在只能在工地上干活?”

他们的正前方,就是正在施工中的乙烯管道,直径比人还粗的管子要用吊车小型的吊装组合,工序并不简单,负责此时的全是技工和工程师。但是,就形象上来说,他们确实是在工地上干活,除了安全帽和衣服新一些,和此时电视电影中的民工形象别无二致。

但是,要说人家是因为没有读书才来做这个工作,苏城真的说不出口。

日耳曼人不得不为自己辩解道:“我读的就是工程学,我是亚琛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成绩排在全班的10%以内。”

杨明担心舒兰不明白,忙在旁解释:“他们一个班等于我们的年纪,也许有两三百人。”

舒兰哦了一声,道:“那就是全年级前30名?怪不得到工地来了。其实你不如来中国工作,至少不用经常出差,也不用去危险的国家。”

日耳曼人哀叹:来中国就是出差,中国就是危险的国家啊!

但他不敢说呐,只能默默的听着,眼睛不停的在设备上巡视,试图找到一个安装不合适的地方,逃离这里。

然而,大华的技工和巴斯夫的工程师配合的很好,根本就没有出问题的地方。在半年以前,大华就开始花大价钱请巴斯夫派人来培训大华的员工,再加上大华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乙烯仿真设备等装置,大华的技工水平和那些经常安装设备的技术人员也不相上下。

另外一点,德国的设备有个好处,是公差极小,以至于安装方便,零配件几乎都能使用,有时候工人看着安装说明,一个人就能完成安装工作。不像是有些中国产的设备,公差大到螺丝钉都不能通用,一个3平米的部件面上,能有四五种螺丝。某些紧固件的安装还有潜规则,不是本厂的人,累死你也找不到左三圈右三圈,反过来使劲拧的秘笈。

很多运动年代过来的老工人,虽然本身的技能不怎么样,但只要记的潜规则够多,也能混的很不错,全靠了不同地方国企的不同秘笈帮忙。

舒兰于是继续拉着日耳曼人聊天,同时劝说他到国内来上班。

说着说着,日耳曼汉子只能随着她的话头问道:“我如果来中国的话,能有多少薪水?我在德国的薪水超过3000美元。”

用美元计价,是因为德国马克的汇率上涨了。和日元一样,德国同样被强迫升值,只是没有沦落到日本的地步而已。所以,德国工人薪水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低于3000美元的购买力的。

舒兰默默一算,道:“这样的话,你一个月的薪水有15000元人民币了。”

“而且是每周工作五天,法定节假日。”德国汉子自豪的道。

苏城听到这里,轻声道:“费恩。你要是把你的团队都拉来,我给你们双倍的薪水。”

“6000美元?”

“6000美元,你的团队的薪水你来开。”苏城的意思,自然是少于双倍薪水的。

德国人毫不怀疑苏城的实力,能买的起数十亿美元设备的老板,开7万多美元的年薪,自然是再简单不过了。但他犹豫了一下,问道:“我听说中国的薪水很低,你给我开这么高的薪水,有必要吗?”

苏城看出他的心思,道:“你要是想的话,可以签长期合同,不用担心我事后解雇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每年付给巴斯夫公司的培训费要5000多万美元,你如果能帮我省下这笔钱,那就没问题了。”

“我只是一个工程师,不懂那么多的技术。熟悉的也许只有作图和电焊了……”

“你能找来那些熟悉技术的人吗?”

“这个,也不是那么容易……”

“你找来一个有用的,一旦我们雇佣,就给你10%的抽成。不是巴斯夫公司的也没关系,只要他符合我们的要求。”要说技术增涨最快的方式,无疑是并购和挖角。培养一个人要用好几年时间,也许要好几十年时间,挖走他却只要几个月时间,而且省下了培训费用,可以用来做人工工资。

中国的民营企业,向来是挖角的先锋队。早在80年代,他们就风风火火的挖角国营大厂,只是因为国企的铁饭碗身份,才没有把国企挖的七零八落。但从90年代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企用数倍薪水挖角国企得逞了。苏城挖角国外公司,其实只是早了10年而已。

费恩本来是随便说说的,算是配合雇主,但被苏城这样一说,怦然心动。他迟疑的问了一句:“你是说真的?”

“当然,你找到一个合适的技术员,我的意思是,技术水平要能赶得上培训我们员工的技术员,我就给你10%的薪水,6000美元。”

“年薪的10%啊。”费恩这下抑制不住贪欲了。德国工人的薪水很高,花销也很大,而且薪金增涨的幅度很小。在这一点上,他们很像是国企工人,生活优渥但活钱很少,有赚外快的机会,倒是颇为振奋。

而且,像是费恩这样的年龄,本身是很好找工作的。到中国淘金几年,然后回国再找一份工作,顺便解决了买车买房的问题,是很多德国人追求财务自由的一条路。战前的雇佣军和战后的输出劳工,全是一样的。

费恩在中国也呆了一些天了,知道这里的消费水平很低。即使是住在酒店里,一年下来也能剩很多钱,缴税过后,估计都比自己原本的薪水高。

想了一下,他轻声道:“我得和家里人商量商量。”

苏城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在外国人面前,多半是以老板的姿态出现,说话是很少的。

舒兰则做出一个加油的姿态,笑道:“你可以继续读书的,德国有继续教育吧。以后就不用常年在工地呆了。”

费恩一脸的苦笑,心想:我这个专业,学到博士,还不是要到工地上来。

苏城则把目光放的更远。

大华的工人陆续安装了5座10万吨的甲醇设备,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这次的乙烯设备,除了自己的培训之外,又有中石化被迫派来的扬子乙烯团队帮忙,进度非常之快。

不过,要想达到证明自己,并招商引资的程度,现在的基地还不够明显。

苏城想了想,叫来杨明,道:“你们讨论一下,我们设置一个完成奖,以现在的时间为基础,每提前一天完成进度,就给一笔奖金,具体数额多少,你们算好了拿给我看。”

此时完成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有一些工程项目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尽快完成工程将显著的提高甲方的收益,对于乙方来说,多赚钱总是没坏处的。可以算作是金钱上的双赢。

不过,对于包含了新兴集团这样的军队企业,中石化这样的央企,巴斯夫集团这样的外企,以及无数大中小型的普通中国工程队来说,要设定一个恰当的完成奖金,确实要费一番思量。

……

第三百二十六章 完工奖

“一期工程提前一天,多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20万美元。我们将工程分成了4个部分,分别对应巴斯夫公司,新兴集团,中石化的项目队以及我们自己请的各家施工队。按照3:3:2:2的比例分配……”站在会议室前端,张超一边展示图例,一边说道:“这里面,巴斯夫公司能得到每天30万元的奖励,如果提前10天,就有60万美元。想来能增加他们的积极性。”

“那你们有没有算过,他们要提高速度的话,每天要多花多少钱?”钟志根坐在主座上。他是战略事业部的负责人,凡是事业部递交给苏城的文件,都要在他这里过目。

张超对钟志根是相当佩服的,并行工程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人,想做就能做出来的。它需要真正的天才,经过一二十年的系统训练,而且有天赋和适宜的机会的情况下,才能锻炼出这种本领。它可以看作是一名计划经济的设计师。

所不同的是,并行工程设计的是一个大型集团公司,而不是一个国家。当然,某些跨国公司的规模并不逊色于国家,以至于好的设计师和不好的设计师之间的水平差距,可能造成上百亿美元的成本差。

能够给公司降低上百亿美元成本的男人,自然令张超尊敬。他稍翻了一下文件,道:“巴斯夫公司的人力成本比较高,如果加班的话,每天6万美元估计所剩不多,但我们考虑,他们只要增加工作效率,也能节省出10天时间吧……这就等于是白得的钱,应该愿意的。”

“但苏董的意见,可不是节省10天时间。”

张超语气一滞,然后小声道:“如果再要缩减时间,就必须增加奖金了。这个数字,我们觉得有点悬……”

“多少?”

“我们认为,巴斯夫公司要比计划提前完工30天,他们每天多付的直接成本,要超过10万美元,隐性成本可能超过20万美元,考虑到劳工组织和保险公司的因素,我们认为,每天的完工奖励超过30万美元,巴斯夫公司才会有兴趣。”

30万美元是150万元人民币,加上其他公司也不能厚此薄彼,结果是每天要准备5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100万美元的完工奖。这个数字在国外也许并不稀罕,但在国内,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

钟志根理解张超的想法,轻声道:“我昨天想了一个晚上。其实也想到你说的问题了。不过,你觉得100万美元,对咱们这个几十亿的项目来说,多吗?”

“当然不多,咱们的安装成本,每天也超过100万美元了。要是提前一天开工,咱们回笼的资金可不止100万美元。”

“是这个道理。一期的乙烯工程造价10亿美元,给100万的完工奖,才是千分之一的设备价格。这个数字,还比不上一天的资金利息,你说是不是?”

“但咱们要是把奖金数额公布出来,恐怕第一时间就要成了全国典型了。”

“这个典型,我看没什么不好的。”钟志根轻敲了一下桌子,道:“就按照100万美元的完工奖做出来,给苏董决定吧。”

“明白。”张超合上了策划书,然后笑了,说道:“咱们又给李琳出难题了,这小娘子可不是饶人的主。”

“咱们要是不给她出难题,她不是该失业了?”钟志根说着眨眨眼,笑道:“就说是我说的。”

“我可真的原话复述了。”

“说吧,我一个糟老头子,难道怕她不成。”

“您还不到40吧。”张超怀疑的道。

“是30刚过。”钟志根对年龄还是很在乎的。大华集团内部员工的年龄都不大,除了霍昌等少数国企派以外,大龄青年总是有点不太方便。

张超哈哈一笑,就溜去找苏城了。

董事长办公室里。

苏城看到张超的计划,只扫了一遍数字,就拍板道:“可行,现在的关键是要说服巴斯夫公司。只要他们配合,其他几家估计没有问题。”

张超惊讶坏了,道:“您这就同意了?”

“有什么问题?”

“每天100万美元的完工奖,您知道铁道部之前开出的完工奖是多少?100万人民币,还被人放在报纸上痛批。”

“媒体的事找李琳,每年上千万的预算,我们要是被骂了,那就是公关部的责任。”苏城对100万美元其实没什么概念的。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百万富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