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342部分

巨浪-第342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舰长把损伤情况报告上来地时候,斯普鲁恩斯吓出了一身冷汗。
  穿甲弹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前烟囱地左后方。在砸开了露天甲板之后,又穿透了水平装甲,最终在距离一号轮机舱仅仅二道走廊的地方爆炸。虽然包裹在动力舱外面地装甲抵挡住了所有弹片,以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没有使动力设备受损,但是穿甲弹能够在这么远地距离上打穿“内布拉斯加”号二层总厚度超过了二百五十五毫米的装甲,其威力可想而知。要知道,即便是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在同等情况下,都不可能穿透“内布拉斯加”号地水平装甲!
  毫无疑问,明帝国海军装备了威力更大的穿甲弹。
  后来,美军从受损战舰上获得的弹片中得知,明帝国海军装备的是用钨合金做弹头的复合穿甲弹。因为美国本土缺乏高品位的钨矿,即便在美国控制的海外领地,以及协约国集团控制的地区都没有高品位的钨矿,另外美国在钨合金的冶炼与加工方面投入并不多,而是集中力量研制强度更高的合金钢,所以直到战争结束,美国海军都没有大批量装备复合穿甲弹。
  当然,斯普鲁恩斯并不懂这些技术。
  他只知道,现在第51舰队面临极为尴尬的处境。
  如果不缩短交战距离,在远距离炮战中,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多与对手打成平手,很难取得优势。因为明帝国海军战列舰配备有更先进的火控雷达,所以炮击命中率要高得多,第51舰队反而处于劣势。如果拉大交战距离,MK7型舰炮将难以穿透对方战列舰的装甲,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如果缩短交战距离,则会将战术主动权交给对手,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承受更多的打击。
  也就是说,第51舰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也就在斯普鲁恩斯迟疑的时候,第1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调整了交战秩序,各自找准对手,打响了第六轮齐射。
  八点十分不到,“内布拉斯加”号挨了第二枚穿甲弹。
  虽然穿甲弹只是炸掉了该舰的舰首,炸飞了二具重达数十吨的铁锚,对战舰的作战与航行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斯普鲁恩斯不敢再迟疑了。他随即就下达了左转十五度,航速提高到二十七节的命令。
  此时,斯普鲁恩斯只能与白佑彬拼命。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二十九章 … 势均力敌
  美军舰队转向之后,白佑彬也下达了同样的转向命令。
  根据了望员的报告,白佑彬对复合穿甲弹有了足够的信心。虽然“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总体性能仍然不如“衣阿华”级,但是在拥有足够强大的火力,加上先进的火控系统,只要控制好交战距离,就能确保不落于下风。
  随着二支舰队都转向到三百度,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二万一千米左右。
  相对而言,此时的情况对第51舰队非常不利。
  在白佑彬不打算迅速缩短交战距离的情况下,第51舰队只能沿着半径更大的弧形航线,以更快的速度航行,才能进一步缩短交战距离。相反,处于内圈的第11舰队只需要控制好航向,就能以相对较慢的航行速度与对方保持足够的交战距离。
  炮战中,开火一方速度的快慢对炮击命中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也就是说,速度慢,炮击命中率高,速度快,炮击命中率低。
  在此情形下,斯普鲁恩斯的第51舰队不得不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上向第11舰队开火,其命中率肯定不如第11舰队。在相互能够击穿对方装甲的情况下,防护性能已经无关紧要了,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火力与综合生存能力。
  这两点中,配备了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以及复合穿甲弹的第1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在火力上明显占优;而采用了更先进的设计理念,舰体更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则在综合生存能力方面拥有优势。
  对舰队指挥官来说,能够打中敌人,又不被敌人打中。才是最佳地选择。
  炮战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各四艘战列舰都找准了自己的对手,展开了一对一的决斗。交战秩序为:“太宗”号对阵“内布拉斯加”号,“太祖”号对阵“新罕布什尔”号,“熹宗”号对阵“俄亥俄”号,“安宗”号对阵“俄勒冈”号。
  一如既往的,“太宗”号的表现非常抢眼。
  这艘战舰从服役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为了四艘“皇帝”级中战斗力最强。作战最为勇猛的一艘,其座右铭就是“勇敢”。虽然到现在为止,“太宗”号的舰员几乎轮换了二次,其首批官兵中,只有不到一成还在这艘战舰上服役,舰长也换了四位,但是其勇猛作战地精神,以及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除了在第八轮齐射时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一次之外。“太宗”号在接下来的齐射中,命中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在交战距离超过二万米,目标以二十七节的速度航行,且双方都在转向。战场态势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这么高的命中率。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优秀了。
  八点十四分。“太宗”号收获了第二个“独立”战果。
  在第十轮齐射的时候,从乙炮塔一门主炮打出的穿甲弹准确地落在了“内布拉斯加”号舰桥左后方的水平甲板上。直接砸碎了三号副炮炮塔,并且击穿了下方的水平装甲。最终在距离一号锅炉舱大概二道舱室的位置爆炸。
  该穿甲弹地命中点距离第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不到二十米,因为复合穿甲弹地装药量略高于重型穿甲弹。所以爆炸威力比重型穿甲弹大一点。二枚穿甲弹地炸点离得太近,结果在“内布拉斯加”号的左侧舰体上炸出了一处长条形地缺口。如果不是“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舰体极为厚实,且主装甲带后方有三道隔离舱,恐怕这二枚穿甲弹就能使该舰左侧舰体地大量舱室进水,导致舰体严重左倾。
  相对而言,“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也是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中最凶猛地。
  仅仅一分钟之后,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太宗”号。
  虽然在二万一千米的距离上,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很难对“省”级战列舰构成致命的威胁,但是“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远不如“省”级,作为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只比以往的老式战列舰好一些,比后来的其他快速战列舰都差得多。
  这枚十六英寸穿甲弹直接炸穿了“太宗”号的舰尾,如果不是舵舱得到了最严密的保护,恐怕“太宗”号将因此失去转向能力,从而不得不提前离开战场。
  八点二十分,在第十三轮齐射中,“太宗”号再次让对手尝到了痛苦的滋味。
  复合穿甲弹准确无误的落在了“内布拉斯加”号A炮塔的顶部,并且轻而易举的撕穿了厚达二百二十五毫米的装甲,最后在炮塔内发生爆炸,彻底摧毁了这座炮塔。
  因为二万一千米在复合穿甲弹的正常射程范围之内,所以穿甲弹的弹道末端并不是十分陡峭(后来测试发现,复合穿甲弹要在射程超过二万七千米的情况下,弹道末端才会变得非常陡峭),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度以下。虽然炮塔顶部装甲的厚度只有二百二十五毫米,但是对于穿甲弹来说,其起到的防护作用超过了四百五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在同等情况下,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只能穿透大概四百四十毫米的垂直装甲,而美军装备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只能穿透大概为四百二十毫米。由此可见,复合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明显在重型穿甲弹之上。如果能够改进弹体结构,使其末端弹道更加陡峭,那么复合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还将提高不少。
  被干掉了一座炮塔之后,“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顿时弱了许多。
  连续三轮齐射,“内布拉斯加”号都没有能够收到战果。
  “太宗”号则是越大越猛。在第十七轮齐射的时候,又击中了对手一次。
  这次的命中点在“内布拉斯加”号C炮塔后方,穿甲弹仍然击穿了该舰地水平装甲,并且炸起了很多甲板碎片,但是没有能够对舰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据后来了解,这枚穿甲弹在进入舰体后并没有发生爆炸,当时了望员看到的只是穿甲弹在砸中甲板之后弹起的碎片,而不是爆炸后产生的碎片。
  因为命中点就在舵舱与C炮塔弹药舱之间。穿甲弹最终停在了三号推进轴上面大概二层甲板处,所以只要引信正常工作,穿甲弹发生爆炸,“内布拉斯加”号必然遭受重创,甚至会因此损失一半的推进能力。可惜的是,穿甲弹没有能够发生爆炸。
  直到八点三十一分,“内布拉斯加”号才收到了第二个战果。
  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太宗”号舰体右侧,二根烟囱之间的部位。在连续穿透了露天甲板与水平装甲。以及三道舱室隔板之后,最终在舰体左侧地三号副炮炮塔下方发生爆炸。结果,不但三号副炮炮塔被炸飞,舰体左侧还被炸出了一个直径三米左右的窟窿。而且爆炸点在水线以下,最终导致左侧的五个舱室被海水淹没。
  由此可见。“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生存能力确实不怎么样。
  虽然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使“太宗”号的动力设备遭受重创。但是五座舱室进水,使舰体增重至少一千吨。而且迫使舰长不得不下令向舰体右侧的三个舱室注水六百吨以保持舰体的横向平衡。
  如果换成“省”级战列舰,恐怕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糕了。
  三分钟后。“太宗”号收获了第五个战果。
  穿甲弹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舰桥的顶部,炸掉了架设火控雷达地桅杆。以及位于舰桥最上层的火力指挥中心。
  虽然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对“内布拉斯加”号造成致命打击,但是却一举摧毁了其最重要的火控设备与火力指挥中心,使其仅有的二座主炮炮塔只能依靠自带地光学瞄准设备来瞄准目标。
  可以说,这枚穿甲弹对二艘战舰的决斗产生了非常重大地影响。在接下来地十五分钟之内,“太宗”号基本上每二轮齐射就能击中对手一次,而“内布拉斯加”号在仅有六门主炮,且无法精确瞄准的情况下,需要用六到八轮齐射才能打中“太宗”号一次。
  打到八点五十分地时候,“太宗”号已经收获了九个战果。
  后面四次命中都在“内布拉斯加”号的舰体上,而且其中二枚穿甲弹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导致舰体左侧近四分之一地舱室被海水淹没。另外二枚穿甲弹则炸掉了“内布拉斯加”号左侧的二座副炮炮塔,并且导致后烟囱受损,排烟受到限制,使有毒地烟雾倒灌入舰体,最终使得大批损管人员无法及时到达舰体受损的部位,耽搁了损管救援的时间,使舰体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在此期间,“太宗”号只挨了一枚穿甲弹。
  可是这枚再次打在了舰体上,并且穿透了水平甲板,最终在舰体右侧,丙炮塔附近爆炸的穿甲弹也让“太宗”号吃足了苦头。在连续三个舱室被海水淹没之后,舰长不得不下令向舰体左侧的一个舱室内注水,以免舰体右倾。另外,丙炮塔内的炮手也出现了伤亡,结果导致该炮塔不得不更换炮手,错过了两轮齐射。
  从双方旗舰交手的情况就能看出,“太宗”号的火力更为犀利,可是却不太经打。“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相对较弱,可是舰体结实,抗得住沉重的打击。
  显然,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斗,结果对双方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三十章 … 运气因素
  如果说“太宗”号与“内布拉斯加”号打得势均力敌,那么“太祖”号与“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就算得上是一面倒了。
  在“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中,“太祖”号有过惊人的表现,可是在战斗后期却完全挥失常。后来,战舰在接受维修的时候,白佑彬才了解到,该舰的枪炮长与二名主炮炮班的枪炮军官在战斗中负伤,提前离开了岗位,结果顶替的军官没有能够将其战斗力挥出来,才导致“太祖”号在战斗前后的表现“判若两舰”。
  这次,“太祖”号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除了枪炮长与枪炮军官的原因之外,“太祖”号在换装七十二年型舰炮的时候受到的待遇也有关系。
  当时,最先更换舰炮的是“熹宗”号与“安宗”号,然后是旗舰“太宗”号,最后才轮到“太祖”号。结果,因为时间紧迫,工人在安装火炮之后没有进行全面调试,导致“太祖”号九门主炮中,至少有四门主炮在使用前没有进行校准。
  可以说,“太祖”号是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中状态最不好的一艘。
  战斗打响之后,直到八点十五分,也就是在“太宗”号第二次命中对手之后,“太祖”号才收获了第一个“独立”战果,而在此之前,“太祖”号已经挨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了,且中弹部位距离舰桥不到二十米。
  虽然舰长等主要军官都没有在爆炸中受伤,但是也在几分钟之内无法正常指挥战舰作战。这是导致“太祖”号命中率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
  相反,“太祖”号的第一个战果多少都显得无关紧要。
  穿甲弹落在了“新罕布什尔”号的舰甲板,而且在装甲隔舱的前方,只在舰水线以上部位炸出了一个大缺口,对舰体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伤。其效果与“太宗”号的第一个独立战果差不多。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炮手还没有完全掌握复合穿甲弹地弹道特征。
  因为初速更快,前端弹道更为平滑。飞行阻力更小,速度衰减得更慢。所以在相同射程的情况下,复合穿甲弹地飞行时间比重型穿甲弹稍微短一点。在此情况下,炮手在确定提前量的时候。就应该把瞄准点稍微向目标航向的后方挪一点,如果仍然采用重型穿甲弹地提前量。其命中点肯定会偏向目标的前方。
  正是如此,四艘战列舰在与对手独自交战地时候,都出现了命中点偏向前方的现象。
  打到八点五十分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