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343部分

巨浪-第343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如此,四艘战列舰在与对手独自交战地时候,都出现了命中点偏向前方的现象。
  打到八点五十分的时候,“太祖”号击中了对手五次,却被对手打中了七次。显然,“太祖”号不但挥失常。还被对手压着打。
  在五次命中中。只有一枚穿甲弹在舰体内部水线以下部位生爆炸,并且在“新罕布什尔”号左侧的舰体上撕开了一道长达八米的裂痕。导致其左侧五个舱室进水。另外,四枚穿甲弹中。除了第一枚之外,另外三枚全都落在了“新罕布什尔”号的上层建筑上。其中二枚打穿了水平装甲,并且在舰体内生爆炸,摧毁了其左舷上地三座副炮炮塔。另外一枚没有能够击穿水平装甲,最终在距离水线还有好几米地地方生爆炸,在舰体上层建筑的左侧炸出了一个大缺口。
  显然,“新罕布什尔”号受到地创伤并不严重,“太祖”号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挨地七枚穿甲弹中,有三枚击中了舰体,且在舰体内部水线以下部位生爆炸。不幸中的万幸是,三枚穿甲弹命中点地间隔距离都在二十五米以上,因此创伤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最终,在舰体右侧近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的情况下,舰长不得不下令向左侧的五个舱室注水,以保证舰体的右倾角度不会对主炮射击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四枚穿甲弹中,有三枚砸中了舰体的上层建筑,且都在击穿了水平装甲之后生爆炸,其中一枚还炸坏了一号蒸汽轮机,导致“太祖”号丧失了四分之一的动力。另外还有一枚穿甲弹击中了丙炮塔,幸亏当时通往弹药舱的防火门处于关闭状态,不然这枚穿甲弹造成的损伤将要严重得多。
  很明显,“太祖”号不是“新罕布什尔”号的对手。
  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恐怕还与运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太祖”号能够打掉对手的一座炮塔,或打掉对手的火力指挥中心,而自身的主炮又没有受到损伤,恐怕不但不会挨那么多的炮弹,还会收获更多的战果吧。
  “熹宗”号与“俄亥俄”号的决斗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作为第11舰队中,先接受换装新式主炮的战列舰,“熹宗”号有充足的时间对主炮进行调试校准。另外,该舰的主要军官,特别是枪炮部门的军官都没有缺失。在上一次海战中,“熹宗”号就有着惊人的表现。除了运气不如“太宗”号之外,在绝大部分时候,“熹宗”号的命中率都是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中最高的。
  战斗打响后,“熹宗”号就收到了第一个战果。
  据后来的调查分析,最先击中“内布拉斯加”号的那枚穿甲弹就很有可能是从“熹宗”号的一门主炮中打出去的。当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个战果被记在了第11…1主力编队的头上,成为了集体战果。
  转移目标之后,“熹宗”号仅用了二轮齐射就重新开始威。
  第八轮齐射的时候,“熹宗”号成为了继“太宗”号之后,第二艘取得独立战果的战列舰,命中“俄亥俄”号的时间为八点十一分。
  穿甲弹砸在了“俄亥俄”号的舰甲板上,与“太宗”号,以及“太祖”号第一个独力战果的命中点很接近,只是更加靠近炮塔。据后来获得的美军资料,这枚穿甲弹在隔离装甲的前面爆炸,虽然弹片没有击穿厚度接近三百毫米的隔离装甲带,但是猛烈的爆炸冲击波直接震坏了附近的三块装甲甲板,并且影响到了后方的整体式炮塔,使得“俄亥俄”号的A炮塔只能指向舰体左侧。最终,美军战舰上的损管人员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切除掉了弯曲变形的装甲之后,才使A炮塔能够自由转动。
  仅仅三分钟后,“熹宗”号取得了第二个独立战果。
  这次穿甲弹落在了“俄亥俄”号司令舰桥的左侧,虽然没有能够击穿厚达四百四十五毫米的装甲,但是却震伤了司令舰桥,以及上下二层甲板内的官兵。万幸的是,“俄亥俄”号不是旗舰,司令舰桥内只有几名负责与旗舰联络的军官。
  八点二十分左右,“熹宗”号挨了第一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其甲炮塔左侧,并且击穿了水平装甲,最终在包裹着弹药舱的装甲外生爆炸。因为“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没有采用整体式炮塔,所以弹药舱的保护装甲做得非常厚实,且炮弹爆炸后,只是震伤了弹药舱内的几名官兵,并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相反,如果采用的是整体式炮塔,这枚穿甲弹就足以让整座炮塔丧失作战能力。
  打到第十二轮齐射的时候,“熹宗”号收获了二个最重要的战果。
  第一枚穿甲弹准确无误的击中了“俄亥俄”号舰桥的顶部,在穿透了厚度不到二百毫米的装甲之后,砸毁了火力指挥中心,然后又穿透了罗经舰桥上下两层甲板,最终在航海舰桥内爆炸。
  航海舰桥是战列舰上最重要的指挥中心,不管是不是旗舰,舰长一般在航海舰桥内。
  也就是说,这枚穿甲弹直接炸死了“俄亥俄”号的舰长,还炸死了包括大副在内的十多名军官,导致“俄亥俄”号失去了统一指挥。另外,在主火力控制中心被摧毁之后,该舰上的三座炮塔只能独自为战。
  第二枚穿甲弹击中了C炮塔的正面装甲的下沿处,弹开后砸开了露天甲板,最终在击中水平装甲后生爆炸。虽然没有能够击穿水平装甲,也没有能够进入弹药舱,但是穿甲弹爆炸之后导致数块水平装甲卷曲变形,卡死了C炮塔,使其无法转动,也就无法瞄准目标,相当于失去了作战能力。
  打到这个时候,“熹宗”号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
  到八点五十分的时候,“熹宗”号总共就挨了三枚炮弹,且没有一枚击中舰体,都在上层建筑内部爆炸,除了使舰面显得很破败之外,对其战斗力并没有太的的影响。
  相反,“俄亥俄”号至少被十一枚穿甲弹击中,其中至少有四枚穿甲弹击中了舰体,并且在水线以下部位生爆炸,最终导致战舰左侧近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因为二副没有及时接管战舰的指挥权,也就没有及时下令向战舰右侧的舱室注水。结果在二副走上指挥岗位的时候,“俄亥俄”已经向左倾斜了大概六度。
  另外,除了C炮塔失去了战斗力之外,A炮塔的战斗力也打了折扣。
  也就是说,“俄亥俄”号仅有一座主炮炮塔能够正常作战。
  当然,从根本上讲,“熹宗”号靠的不仅仅是犀利的主炮,还有运气。如果不是那几枚命中点非常精确的穿甲弹,恐怕“熹宗”号也难以获得如此理想的战绩吧。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三十一章 … 疯狂对轰
  相对而言,“安宗”号与“俄勒冈”号的决斗不但更加激烈,也更加残酷。
  因为都排在编队的最后面,所以“安宗”号与“俄勒冈”号的自主权更大,机动范围更加广阔,甚至可以根据战术态势调整航行速度与航行方向,而不用担心对编队里的其他战舰造成影响。
  战斗打响之后,“俄勒冈”号就立即主动向“安宗”号逼近。
  显然,“俄勒冈”号的舰长与斯普鲁恩斯有同样的认识,在距离较远的战斗中,面对配备了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并且使用的是威力极为强大的新式穿甲弹的敌舰,“衣阿华”级战列舰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要想获胜,就得缩短交战距离,使双方的命中率都提高。“衣阿华”级战列舰有更为出色的综合生存能力,挨几枚炮弹的影响并不大。相反,对手都是第一代与第二代快速战列舰,综合生存能力远不如“衣阿华”级战列舰。在此情况下,如果双方挨同样多的炮弹,肯定是“衣阿华”级坚持到最后。
  如果说斯普鲁恩斯顾忌到舰队的整齐性,不敢大角度逼近对手,那么“俄勒冈”号的舰长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只要不冲得太快,挡住前方战舰的射界,他就能够选择更大的转向角度,以更快的速度缩短交战距离。问题是,“俄勒冈”号遇到了一个并不简单地对手。
  作为最后一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安宗”号服役之后,就一直在第一舰队服役,并且参加了数次重大海战,只是其表现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比起之前在第一舰队服役,随后转到第三舰队担任旗舰的“英宗”号,比起现在作为第四舰队绝对主力的“武宗”号,乃至比起已经战沉的“光宗”号,“安宗”号都不算出色,甚至有点默默无闻。
  如同人一样。战列舰也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命运”。
  只是,决定战列舰“性格”与“命运”的,不是战舰本身,而是在战舰上服役的官兵。同样的,战舰地经历又反过来影响到了战舰上的官兵。如同“太宗”号,因为其辉煌的战绩,不管官兵换了多少,该舰的特色一直保留了下来。
  既然战舰有“性格”,有“命运”。自然就有不会轻易“认命”的战舰。
  重新披挂上阵之后,“安宗”号的表现多多少少都有点出人意料。在白佑彬返回第一舰队之前,“安宗”号的故障率就是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中最少的,而在训练中。“安宗”号的表现也是最佳的,随后在“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中,“安宗”号连续重创美军三艘大型巡洋舰。其交战对手也是最多地。只是。“安宗”号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在连续重创三艘敌舰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击沉一艘!
  眼见着同舰队里的其他战列舰都收获了战果,“安宗”号上地官兵能稳得住气吗?
  战斗打响后。“安宗”号最先完成了对“内布拉斯加”号的“五连射”,随后又最先找准了对手。并且第一个向新选定的目标开火,其第六轮齐射地时间比“太宗”号还要早大概半分钟。
  对“俄勒冈”号地前三轮齐射并没有收到战果,可是到第四轮齐射时,一下就收获了二个战果。
  第一枚穿甲弹照样命中了“俄勒冈”号的舰首,第二枚穿甲弹则打中了“俄勒冈”号地后舰桥。显然,这两枚分别从甲炮塔与丙炮塔的主炮内打出地炮弹都有点偏,只是前者偏向了舰首,而后者则偏向了后舰桥。
  相对而言,这二枚穿甲弹收到的效果都不怎么样。
  此时,“俄勒冈”号正以接近三十度地夹角向“安宗”号逼近。
  八点二十一分,“安宗”号再次连续收获了二个战果。
  由此可见,“安宗”号的运气也是时好时坏。坏的时候,在已经打出了跨射的情况下,连续好几轮齐射都没有奏效。好的时候,则在一轮齐射中命中对手二枚穿甲弹。
  这次,二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分别在“俄勒冈”号的舰桥下方舰体,以及C炮塔左前方。二枚穿甲弹都击穿了水平装甲,并且在舰体内爆炸。因为前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较高,所以爆炸点在舰体的水线以上部位,而后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较低,所以爆炸点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
  直到此时,“安宗”号才算真正重创了“俄勒冈”号。
  只是,面对生存力极为强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仅仅一枚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的穿甲弹还无法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到八点二十五分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八千米。
  “俄勒冈”号也在这个时候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用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让“安宗”号尝到了皮肉之苦。
  这枚穿甲弹爆炸产生的碎片飞起了上百米高,而且爆炸的火球非常明显。当时,就连“太宗”号的白佑彬都以为“安宗”号的弹药库被击中了。实际上,十六英寸穿甲弹根本没有击中“安宗”号的弹药库,反而因为着角太大,连“安宗”号的水平装甲都没有击穿,最终在舰体外发生爆炸,火球也是穿甲弹本身携带的炸药产生的。
  这确实是“皮肉之苦”。挨了炮弹之后,“安宗”号的舰长加大了战术机动范围,并且在不断的改变着战舰的航行速度。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齐射中,“安宗”号再次霉运连连,别说击中对手,就连近失弹都没有打中几次。
  到八点三十五分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五千米。
  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可以直接轰击对手的主装甲带了。当然,炮手也都调整了瞄准点,纷纷压低了炮口。为了确保能够击穿对手的主装甲带,“安宗”号的炮手没有使用标准穿甲弹,而是继续在消耗昂贵的复合穿甲弹。相反,“俄勒冈”号上的炮手则选择了只有一千公斤出头的标准穿甲弹,没再使用一千二百多公斤的重型穿甲弹。
  最重要的是,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双方的副炮与速射炮都不用“闲置”了。
  伴随着主炮的怒吼,两艘战列舰上的副炮与速射炮也纷纷加入了战斗。
  虽然一百五十毫米(六英寸)的副炮与一百二十七毫米(五英寸)的速射炮不管在多远的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战列舰的主装甲,但是这些射速更快的火炮却能对战列舰上,暴露在舰体外的设备构成巨大的威胁。
  战斗中,副炮一般用来对付敌人的副炮,而速射炮则用来对付敌舰上的关键设备。
  比如雷达天线,以及了望塔。
  当然,在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主炮。
  此时,复合穿甲弹的优秀性能彻底的表现了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复合穿甲弹是用来取代重型穿甲弹,主要用于远程作战的炮弹。实际上,这个理解不但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因为炮口初速更高,复合穿甲弹的弹道更为平直。为了加强远程穿甲能力,设计师对弹体结构做了调整,使其在进行远程交战时,炮弹在飞行末端因为稳定性降低,阻力增大,从而使弹道变得更为陡峭。这一设计特点,对近距离交战根本没有影响。换句话说,只要炮弹的飞行速度在稳定范围之内,其弹道都非常平直。因此,复合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中的威力不但超过了重型穿甲弹,甚至超过了标准穿甲弹。战争中,帝国海军主要在远程交战中使用复合穿甲弹,而很少在近程交战中使用,不是因为复合穿甲弹的性能不够好,而是其价格昂贵,配备给每艘战舰的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要标准穿甲弹足够对付敌舰,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