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422部分

巨浪-第422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一分钟后。第六枚穿甲弹落在了“俾斯麦”号上。
  弹着点与第四枚穿甲弹几乎相同。这次。“俾斯麦”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保护弹药舱的装甲盒只属于强化装甲。其厚度根本不可能挡住十六英寸穿甲弹。也不足以让穿甲弹直接贯穿。
  结果是灾难性的。在猛烈的爆炸之后。“俾斯麦”号迅速左转。离开了原来的航道。
  当时。“俾斯麦”号并没有立即发生二次爆炸。大概是通往储备发射药包的舱室的防火门起了作用。而穿甲弹爆炸之后。很难直接引爆没有安装引信的炮弹。大概是十多分钟后。“俾斯麦”号的B炮塔弹药舱才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因为炮塔内的官兵全部阵亡。参加损管的官兵也全部阵亡。所以这次爆炸的原因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直到数十年后。一支德国的考察队在大西洋的海底找到了“俾斯麦”号的残骸。对其进行了彻底的考察之后。才初步确定了爆炸的原因。
  竟然是损管队员妄图修复B炮塔。而没有向弹药舱注水。导致弹药舱内的易燃物品(用来密封的橡胶。存放炮弹的木制框架等等)起火燃烧。而高温导致通往发射药包储藏室的防火门变形。最终导致发射药包爆炸!
  毫无疑问。这是操作失误导致的。
  如果及时向弹药舱注水。就不会有这次爆炸了。另外。“俾斯麦”号的上一次维修是在意大利的造船厂进行的。而B炮塔炮塔内的防火门都换成了新的。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这些火门是从德国运过来的(重达十多吨。而德国到意大利又没有铁路。公路运输非常困难)。还是在意大利采购的。但是其质量肯定有问题。不然不可能在高温下变形。毕竟。防火门的主要用途就是隔绝高温火焰。如果在高温下变形。还怎么起到隔绝作用呢?
  根据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在意大利进行维修的时候。大部分零备件都是从意大利的工厂采购的。而不是从德国运来的。虽然意大利提供了最好的服务。但是其产品质量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
  后来。很多德国海军史学者就将“俾斯麦”号的沉没原因归结为意大利的劣质防火门。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以当的情况来看。就算弹药库没有发生爆炸。“俾斯麦”号也失去了作战能力。最终仍然难逃劫难。
  在“俾斯麦”号离开编队。独自转向之后。“提尔皮茨”号成为了下一个挨打的对象。
  当然。米切尔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时。米切尔也没有想过能够击沉“俾斯麦”号。只是想迫使“俾斯麦”号脱离战斗队列。不再追击美军舰队。
  战斗并没有在此停止。为了打退德意舰队。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还得干掉“提尔皮茨”号。再与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进行线列决战。
  在面对八个强大的对手时。“提尔皮茨”号的结局不会比“俾斯麦”号好多少。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五章 … 巨舰末路
  相对而言。“提尔皮茨”号的运气比另外三艘德舰要好得多。
  从开工建造的那一天开始。“提尔皮茨”号的命运就与其姊妹舰“俾斯麦”号有所不同。而在其服役之后。更是与“俾斯麦”号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最初的时候。德国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俾斯麦”号的设计工作。
  当时。德国海军不得不面对一个极为严酷的现实。那就是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再也没有设计过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且在超过三万吨的舰体上。仅配备了九门口径不到三百毫米的主炮。足以证明其设计基础有多么落后。
  最终。德国海军还是在帝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
  可以说。从主炮配制。到副炮配制。以及舰体设计。“俾斯麦”级全面参照了帝国海军的“长江”级战列舰。只是。在大部分关键设计上。德国工程师仍然坚持了自己的观念。比如采用口径为三百八十二毫米的主炮。沿用了一战时德国战列舰的三轴推进系统。采用了非常落后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穹甲。仍然按照“全面防护”的思想来敷设装甲。结果。“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标排水量超过“长江”级六千多吨的情况下。除了速度略微快一点之外。其他方面都远不如“长江”级。
  因为开工时间比“俾斯麦”号晚了几个月。所以在“提尔皮茨”号开始建造的时候。德国的工程师已经认识到。其很多设计已经落后。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改设计。且德国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只能在原有的设计上做一些小范围的改动。以尽量弥补其天生缺陷。
  结果。“提尔皮茨”号的标准排水量比“俾斯麦”号增加了一千二百吨。满载排水量则增加了一千七百吨!
  当然。仅仅小范围的改动是不可能完全弥补其根本缺陷的。
  下水之后。“提尔皮茨”号的舾装进度也比“俾斯麦”号慢的多。结果比“俾斯麦”号晚了半年建成。
  服役后。“提尔皮茨”号长期在波罗的海进行战备训练。
  期间。该舰伴随“俾斯麦”号。在二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以及其他战舰的陪同下执行了数次任务。结果每次都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被英国海军的本土舰队赶回了波罗的海。
  直到这次远征之前。“提尔皮茨”号才与姊妹舰一同杀入比斯开湾。
  结局已经明了。在与英国舰队交战之后。“提尔皮茨”号遭到重创。不得不躲入法国港口。随后在帝国海军第四舰队的掩护下前往意大利。进行了数个月的大修。
  如果说“俾斯麦”号还一度让英国海军神经紧张。寝食难安。那么“提尔皮茨”号只算的上是北大西洋这个舞台上的配角。因为一直伴随“俾斯麦”号行动。所以被人记住的只有“俾斯麦”号。而没有“提尔皮茨”号。
  当然。相对于“俾斯麦”号三次遭到重创。三次大修的经历来说。“提尔皮茨”号就要幸运的多了。在服役之后。只大修过二次。且受损程;都不是很严重。最终都挺了过来。并且在大修之后重新焕发青春。
  只是。在面对一批批新锐的快速战列舰时。“提尔皮茨”号已不再强大了。
  在向美军舰队突击的时候。“提尔皮茨”号一直在“俾斯麦”号的右后方。其舰首方向上的四门主炮一直以每一分半钟一轮的速度向美军战列舰投掷穿甲弹。当然。炮击效果不理想。一是速度太快。二是航向并不稳定。
  可以说。“俾斯麦”级战列舰本身就不是用于快速交战的战列舰。
  其相对糟糕的适航性能。使其在高速航行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埋首现象。从而导致战舰的纵摇频率过大。使炮击准确性大大降低。
  其实。这也正是快速战列舰与条约型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快速度都能达到三十节左右。有的甚至比后来出现的快速战列舰还要快一点。可是。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只有当航速控制在十到十四节之间的时候。才能使炮击命中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相反。快速战列舰不但速度快。且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下进行炮战。比如第一代快速战列舰的交战航速可以达到十六节。第二代就提高到了十八节。到“省”级与“衣阿华”级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二十节的时候保持相对较高的炮击命中率。简单的说。快速战列舰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下保持航行的稳定性。而这是几乎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不具备的能力。
  “俾斯麦”号左转之后。“提尔皮茨”号立即成为了重点炮击对象。
  当时,“提尔皮茨”号与美军战列线的距离仅有一万四千米左右。美军炮火的转移速度非常快。“俾斯麦”号在一点四十分左右转向。一点四十二分的时候。第一批炮弹就落在了“提尔皮茨”号附近。
  仍然是毫无悬念的八对一。
  也许。“提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最大的差别是。该舰有一名相对理智的舰长。
  在发现情况不对劲之后。“提尔皮茨”号也立即左转。并且进行了高强度的战术机动。以干扰美军的炮击。
  问题是。战术机动在很多时候只对光学观瞄设备有效。对雷达无效。
  在由雷达指挥火炮的时候。炮战基本上就是一场“概率战”。
  火控雷达能够测出目标的航向航速(帝国海军的第五代火控雷达甚至能够测出敌舰的转向角度。以及加速度)。然后由弹道计算机计算出炮击参数。此时的炮击参数是一个相对数据。并不是光学观瞄设备提供的那种精确瞄准数据。所以炮击是针对某一片海域。而不是某一个目标的。如此一来。只要挨打对象在炮击范围之内。就很难避开所有的炮弹。战术机动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打到这个地步。“提尔皮茨”号最佳的选择就是撤退。
  问题是。美军舰队根本没有给“提尔皮茨”号撤退的机会。
  一点四十七分。在“提尔皮茨”号刚刚转过九十度的情况下。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该舰舰体右侧距离舰首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
  万幸的是。炮弹的入射角太大了。在打穿了露天甲板与穹甲之后。并没有向下行进。而是向前行进。最终打在了B炮塔弹药舱外的装甲盒上。然后发生了爆炸。结果。这枚穿弹只是炸毁了B炮塔的液压旋转装置。并且在战舰舰体上开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导致相邻几个舱室进水。并没有对战舰构成致命的威胁。
  只是。“提尔皮茨”号的好运也在这个时候用光了。
  一点四十九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因为距离已经不到一万一千米了。所以美军换用了标准穿甲弹)直接击中了“提尔皮茨”号右部。命中点就在二号锅炉舱附近。穿弹毫不费劲的打穿了“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并且连续穿透了三层舱壁。最终在二号锅炉舱旁边的舱室内发生爆炸。因为三根高压蒸汽道被炸断。导致该舰丧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动力。速度也立即降了下来。
  二点过。又是一枚穿甲弹落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只是。命中点不在战舰的中部。而是在尾部。穿甲弹首先打穿了次主装甲(“俾斯麦”级沿用了全面防护的设计。次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也有一百多毫米)。然后打穿了包裹在舵舱外的。厚度超过了三百毫米的装甲。最终在舵舱内发生爆炸。
  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提尔皮茨”号在丧失了部分动力之后。又丧失了机动能力。
  接下来的战斗完全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虽然“提尔皮茨”号上的德国海军官兵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但是在面对如同暴风骤雨般刮来的炮弹时。其抵抗多多少少都显的毫无意义。
  十分钟内。至少有二十八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以及超过二百枚的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而且大部分十六英寸穿甲弹都打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并且发生了爆炸。
  面对如此重创。“提尔皮茨”号并没有立即沉没。
  一是损管队员及时的向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炮塔的弹药舱内注水。二是该舰的吨位确实够大。即便在一侧进水量已经超过了五千吨的情况下。都没有立即翻覆。
  直到佩皮诺指挥的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到达。“提尔皮茨”号的噩梦才结束。
  只是。此时仍然浮在海面上的“提尔皮茨”号已经奄奄一息了。其右倾角度已经超过了十七度。随时都有可能翻覆。战舰上的德国海军官兵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如果无法抑制舰体向右倾斜。该舰肯定会翻覆沉没。
  大概在凌晨三点左右。“提尔皮茨”号的舰长下达了弃舰令。
  当时。该舰的右倾角度已经超过了二十一度。而且还在加剧。另外。一号锅炉舱也因为严重进水而关闭了。
  在无法为发电机提供充足动力的情况下。排出舰体内的海水已经不大可能。也就不可能阻止战舰翻覆。
  凌晨三点三十分左右。在“俾斯麦”号沉没了大概一个小时二十分钟之后。“提尔皮茨”号也在翻覆之后迅速沉没了。因为舰长及时下达了弃舰令。所以该舰二千余名官兵中有一千六百多人幸免。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六章 … 独木难支
  在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参加战斗的时候,米切尔的神经已崩到了极限。
  面对挨了几十炮之后,不但没有爆炸沉没,还在继续开火还击的“提尔皮茨”号,米切尔不得不佩服德国战舰的抗打击能力。可他更得留意已经逼近的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交战安排。
  二点十三分,“维内托”号首先向右转向。
  此时,“维内托”号距离美军战列线已经不到一万米了,而距离其左后方,仍然在挨打的“提尔皮茨”号大概二千五百米。
  三分钟内,高速航行的“维内托”号就完成了转向,且把航速降低到了十四节。
  二点十七分,“维内托”号首先向美军主力编队内的五号主力舰开火。
  几乎同时,米切尔下令采用第二套交战方案,用二打一的交错战术对付已经到达战场,并且正在进入线列战队的四艘意大利战列舰。其具体的交战方式是:一号与五号主力舰队对付“维内托”号战列舰,二号与六号主力舰对付“意大利”号战列舰,三号与七号主力舰对付“罗马”号战列舰,四号与八号主力舰对付“帝国”号战列舰。
  这一战术很奇特,却比较有效。
  首先,当时美军主力编队为了提高炮击命中率,采用了紧密编队的方式,八艘主力舰相互间的间隔距离只有一千码左右(不到四个舰长)。其次,“蒙大拿”级战列舰主炮回旋角度非常大,不存在射击死界的问题。三是,在采用交错炮击之后,对手很难迅速找准交战对象,从而增加了难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在干掉对方一艘战列舰之后,非常方便的调整交战秩序。
  比如,如果“罗马”号首先完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