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265部分

兴宋-第265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大宋只靠通往日本以及高丽、还有少量南洋外贸收入,勉强面前维持眼前繁荣——如果海州的海运能重振,那咱还在土地上折腾什么劲?
  张叔夜暗自思量:海贸一旦重开,茶叶、瓷器、丝绸将是最大笔的税收,上涨幅度简直以倍数计算,那么时穿那点小势力……没准能增加海州的税收。
  海州的税收上去了,张叔夜的官位还能向上挪一挪。
  张叔夜想明白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那么……他马上回答:“这个消息,通知海商了吗?这消息……确实吗?”
  时穿皱皱眉头,似乎对张叔夜的不信任感到很恼怒,他沉吟着说:“消息是确实的,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咱大宋的船穿过印度洋,抵达阿拉伯……哦,就是以往官员们常说的大食、波斯,现在波斯已经亡国了,崛起的是阿拉伯。
  我们的海贸船要穿过整个阿拉伯抵达红海,而后与西洋人接触上,沿途或者卖点货物,收购点当地特产。这一趟旅程走下来,至少需要一两年的工夫,然而大宋有规定,人员去了海外居留,最长只能有一年的时间——这中间牵扯着朝廷的丁口税。因为一年未归,等于不曾交纳一年的丁口税。
  然而,一年的时间内,唯有两个信风季节可以行船,一个信风季节能走多远,决定了我大宋海商所能抵达的最远距离,而那些从西洋归来的海船,在海上漂泊了远远不止一年,所以他们在广州市舶司遭遇市舶司官员的诘难,不得不立刻拔锚起航前来海州……咱海州会不会刁难吧?“
  张叔夜在该决策的时候,从来不缺乏勇气,对面的时穿故作为难地提出这个问题,明显的,他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倾向性,张叔夜轻轻摇摇头,回答:“朝廷的律令我无法更改,既然下西洋的人多年未曾交纳丁口税,这些人就应当‘流籍(丢失大宋国籍),长卿你有什么办法?”
  时穿微微拱了拱手,谦恭的回答:“有三个方法。”
  “竟有三个这么多?……长卿,快与我说说!”
  “一是让他们在大琉球(台湾)靠岸,让我海州海商去大琉球与他们交议;另一个方案是有东海县出面,以流民的身份登记他们入籍,进而允许他们进入海州,进行交易;三是……我觉得海商远去海外进行贸易,错过了信风季节这是很难免的事情,生病了、货物出现问题了,与当地人有纠纷了,都可能耽误一个信风,咱海州要给海上吃个定心丸,不如干脆让锦绣会馆出面,替海商按年缴纳丁口税,至于海商怎么支付锦绣会馆的费用,那是锦绣会馆与海商自己协商的问题,大尹觉得该怎么办?”
  张叔夜反问:“你觉得,那种方法更好?”
  时穿迅速回答:“自然是最后一种办法好,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海商的后顾之忧。”
  时穿马上又轻声补充:“若让他们去大琉球交易,我担心市舶税、市易税的税收流失,然而,让他们在海州进港交易,等于我们夺了广州市舶司口中的食物,我怕他们会弹劾。”
  张叔夜一声轻笑:“要做事,就莫要怕人说——咱们不妨双管齐下,愿意在大琉球停靠的海船,指点他们去大琉球交易,愿意来海州的,则去东海县上报登记,给予他们身份。至于今后嘛,市舶司官员不是已决定进驻锦绣会馆了吗?就让他们代收丁口税,东海县穷敝,每年增加这么多丁口税,想必不在意交纳的方式。”
  说到这里,张叔夜一阵子好奇,询问:“长卿,听说你家中也有上万亩土地了,还如此操心海贸的事情,可是有什么特别原因?”
  时穿憨憨一笑,回答:“如今天下共有八家制作玻璃的工坊,我那团练作坊不算,海州就有两座大型作坊——黄家、施家。我听说西洋那里玻璃镜卖的价格非常吓人,一块书本大小的镜子能卖到十万金币,此外,据说南洋阿拉伯方面,咱们的霜糖也卖得价格离谱,当地国王赞颂说:这种东西不飞蜜蜂也淌蜜。
  嘿嘿,那两家玻璃作坊,我恰好有股份,万一西洋的航路通了,咱大宋除了茶叶与瓷器,其实还可以出产玻璃与霜糖……哦,我在一家瓷器作坊也有股份,就是那种专门给西洋人定制外销瓷器的窑炉。
  此外,以往咱们的货船去南阳西洋,多是载运金银回来,或者拉一些稀奇玩意,争取赚个最高差价。如今海州在研究船型上面已经走到了整个大宋前面,我们的船只速度更快,需要操纵的人员更少,载重量更大,这让我们有了短途交易的技术基础。我们可以从南洋获得更廉价,种类更多的货物。速度快、载货量大,船员少,哪怕货物价格低廉,也能赚钱啊。
  比如:我的作坊迫切需要一些南洋的吉贝棉、硝石、碱面、鸟粪,以及各种矿物、木材,让那些货船回来的时候,顺便载运一些此类货物,可以避免货船回程跑空趟——以前载运金银回来,只能赚单程航线的利润,如此一来,哪怕回程的货物再廉价,也是白赚的,不是吗?“
  稍停,时穿皱起眉头补充说:“只是这样一来,我所需要的那些货物,量大、价格低,再征一层税的话,恐怕没有多少盈利。”
  张叔夜在听到硝石的时候,眼睛珠子顿时瞪大了许多,等时穿说完,他先不露声色的沉思片刻,俯身,询问:“长卿需要的货物,能列个清单吗?”
  时穿躬身回答:“白虎山庄正在栽种葡萄,日常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我听是交趾、占城那里粮食极便宜;段氏铁匠铺制作各类小铁件,需要大量优质的铁矿石,我听说天竺、交趾那里乌兹钢矿石与石炭价格很廉;还有,听说天竺那里吉贝棉(即长绒棉)可以纺织,我有意采购大量棉花开织作坊……”
  看到张叔夜继续沉吟,时穿吸了口气,继续说:“大尹,我刚才说到‘单程利润’,这是说:货船去了海外,一般喜欢运回来一些香料,以及珍珠玛瑙等稀奇奢侈玩意,可以卖出好价钱。但这些货物出产量低,且当地商人搜集起来很麻烦,所以海商常常因为货物备不齐而误了信风,不得不滞留海外而不能及时返回。
  对这种困境,大多数商人都会在快到归期时,随便在当地采购一些货物,而后带足金银返回。如此一来,等于海商的贸易利润,只有出航时带的那些货物可以保证,回航的时候能否采购到值钱货,全凭运气……
  大人,其实我刚才要求的是‘差别税率’:比如出口税率和进口税率执行不同标准,对某些大宋需要的货物则执行低税率。如果没有差别税率,那么运载这些价格低廉货物回来,几乎是赔本买卖。
  变通的方法也不是没有,比如老大人可以跟市舶司沟通一下,那些急着赶回国的货船,他们用石头压仓也是压仓,他们用铁矿石、用棉花、用硝石压仓,也是压仓,不如就高抬贵手,对某些货物不予征税,纯粹把它们当做压舱物……什么,做不到呀,大人再想想。
  大人,我所说的这些压舱物,都是些出产量大、价格低廉,容易收购的货物,这样,货船去了南洋,卸下自己带来的货物,随便装上这些货就能往回跑——只要他们每年多跑一趟,市舶司们就能多征一次税,衙门也能多征一次市易税,海州的整体税收,就能提高两三成,没准还能翻倍呢。
  而这些生产原料进入海州,经过本地加工,再在交易出去,咱海州的市易税更是能大大提高啊。“
  “就这么决定了!”时穿说的天花乱坠,张叔夜一琢磨,是这个理呀。市舶税归市舶司官,市易税可是关系到本地衙门……不等掌书记提醒,张叔夜立刻下了决断。
  而后,他冲时穿拱手,态度已经全然变了:“长卿真是我的臂膀,好得很。进口税与出口税区别不同,货物种类不同税收不同……嘿嘿,这种事提到朝堂上,恐怕要争论三五年,可是信风不等人,咱就按你的办法先办起来——海商喜欢拿什么当压舱物,官府可是管不了。”
  时穿笑着相应:“如果把某些进口货物当压舱物的话,哪怕是有一分利润,也会有人干的,如此一来,我海州至少不缺粮食了。”
  张叔夜欣然点头,而后旧话重提,但话语的含义已经变了:“长卿,你先替我筹办这件事,等明年春选过后,你做了县主簿再领兵南下。至于朝廷方面,哈,枢密院欺上瞒下的,不到明年开春这场仗打不起来。杭州离海州较近,咱临到时间才出门也不迟——我许可你带拔头水军前去助战。”
  这话的意思是说:张叔夜不触动时穿的利益,包括他拔头水军防御使的官衔,但要求时穿帮着把刚才聊的那些事给私下里办了……
  出了知州府衙,时穿长长地出了口气,强硬的张叔夜终于与他达成彼此的妥协方案,这样以来,他编制海州势力网,就会更容易了。
  剩下的日子,时穿基本上过着混吃等死的腐朽生活——宋人把这叫“备考”。
  具体来说,就是叫上三两狐朋狗友猪头男,一起去勾栏瓦舍关怀一下失足妇女——这叫“会文”,雅事或者,把教授大人越到高档酒楼,私下亲密交谈一番考试中注意事项——这叫“拜文”,尊师……你懂的它包括需要“注意”的考题。
  在时穿悠悠闲闲享受大宋的享乐主义时,这个夏天,孙立没闲着,他带着马军横扫沭阳以及海州其余各县,顿时让当地作乱的小股匪徒绝迹。而林冲张横张岑也都没闲着,阮通在继续养伤,唯有九纹龙史斌很闲,可是他跟时穿尿不到一个壶中,双方即使在勾栏瓦舍碰面,也是各玩各的。
  与此同时,与张叔夜那番谈话过后半个月,自西洋过来的船队,连续经过杭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温州市舶司、台州市舶司,均无法靠岸。
  前者是因为方腊占据了杭州,商船害怕方腊用枪尖付款不敢靠岸,后者是因为泉州等地市舶司依旧坚持老观念,官员上船先检查船引,对于滞留海外逾期未归者,要进行‘除籍’与逮捕,吓得商船只好扬帆继续北上——等他们进入海州水域,却享受到了另一番待遇。
  拔头水军由时穿带领,在海面上拦截了这支船队,紧接着,众海商喜出望外——东海县衙门书吏以及海州县书吏随即登船,现场为这些人办理“落籍”手续,且不管船员们诌出什么名字……咳,哪怕是个西洋名字,书吏连眼都不眨的予以承认,并当场办理落籍手续。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海商——部分是滞留海外多年,在当地开办了商馆,熟悉当地水文地理文化的地理鬼;部分则是胆大包天的当地商人,其中有稍稍不狂热的十字军战士,也有同样的阿拉伯战士与商人。他们有些都是才从战场上下来的,混到同一个船队搭伴同行,只能说他们对金钱的狂热,远远胜过宗教。
  这些人进港后受到热烈欢迎……等海州用这种方式欢迎他们之后,消息传出,广州、泉州等沿线市舶司纷纷啐骂海州卑鄙,他们连续上奏章弹劾张叔夜,无奈这支商船队带来的利润丰厚了,道君皇帝听说张叔夜一日替他收了一百万税,直骂泉州广州迂腐……
  于是,得到皇帝纵容的张叔夜变本加厉,与市舶司上下官员勾结,按照时穿开的单子列出了容许的压舱物——这相当于免税清单,海州城当时就炸了窝,商人们纷纷买船组织货物出海,导致温州台州以及郁州造船厂的积压货为之一空,连船架上还没建好的船都被预定了。
  当然,经过张叔夜时穿这么一捣乱,大宋朝迂腐呆板的海贸政策逐渐松动,原本出海的商船禁止配备弩弓等自卫武器,但海州出产的软帆船因为配备了鱼炮而深受海商们欢迎,于是,影响波及下,台州温州造船厂也偷偷赶去夷州采购鱼炮,加装在自己生产的渔船上,更因为造船厂之间的竞争,软帆船逐渐开始普及。
  软帆船的普及也导致丝绸销售量大增,由于当时中原的主要纺织品是丝与麻,麻质布韧性不够,遇到海水浸泡后,盐粒会沉积于布面纤维上,导致布面变硬变脆,遇到海风更容易吹裂,而丝绸轻软,不怕盐水浸泡,韧性十足,于是,未经染色的丝绸做船帆,成了一时首选。
  紧接着,秋季信风刚起,第一批下南洋的船只返回了,大捆大捆的棉花包被运回海州——这时候“棉”这个词还没有诞生,人们说棉花主要用“绵花”这个词,稍后,海州开始种植棉种,人们觉得“草木之绵”应该有别于“蚕丝之绵”——于是木字旁的“棉”出现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要紧的是,随着这批海贸船的入港,大宋的贸易格局出现了重大改变。
  第387章 成长的烦恼
  这批西洋海船进港前,时穿是拔头水军防御使,负责在海面上拆分船队;等海商到了海州岸上,时穿摇身一变成了张叔夜的掌书记之一,帮助州衙出面,处理海船船籍问题——整个西洋藩船入港过程中,前前后后都是时穿独立完成。
  对于这次究竟从西洋来了多少海船,或者说究竟有多少“流籍”人员在海州落籍,张叔夜并不愿过问。他这是不太想过问,而市舶司官员也怕时穿的处置引起朝廷争议,所以不敢过问,对他们来说,只要各项税赋能收到手,干脆装糊涂。
  事后,单日一百多万贯的税收令市舶司官员很满意,眼看着不断有海船进港,又不断有海船出港,市舶司官员只顾美美的计算眼前收益,根本没注意番船的来往以及数量——到了年底的时候,市舶司官员经过盘账,发觉入港藩船超过三百艘,入籍蕃人超过四千人时……他们再也不敢查下去了。
  四千人就是四千户,他们滞留海外多年,好不容易踏上故土,常常迫不及待地与家乡联系,随即就会招朋唤友,招呼乡人过来与他们聚居——聚族而居,这才是古人的传统。东海县原本才多少户,重要的是,东海县没多少耕地,这些人聚居于东海,免不得每年还要从事海贸,这么多的人每年流动起来……哎呀呀,可不得了。
  朝廷历来对居民流动感到恐惧,即使现代也曾有介绍信制度、收容所制度来控制奴隶走出限定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