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正德五十年 >

第235部分

正德五十年-第235部分

小说: 正德五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清宫乃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林元引着连子宁来到了乾清宫御台下面,在御道边儿上候着了。

林元颇有些歉意道:“伯爷,却要委屈您在这儿等候片刻了,今儿个有大朝会,皇上指不定什么时候才能下朝,可能得那时候才能召见您!”

连子宁笑道:“林公公且请自便,本官从小打熬的好身体,站这一会儿,不碍事的。”

心里却是明白,只怕不是一会儿的事儿了,大明朝的大朝会向来以拖沓和不准时著称,一场大朝会从早开到晚的也不罕见。

林元告了个罪,便是离开了,当初去往辽东传旨的差事,大伙儿都以为战火蔓延如斯,去这一趟凶多吉少,内廷这些太监们尤其怕死一个个推三阻四的谁愿意去?后来林元主动接了这趟差事,正德帝便记住了他,回来之后便有拔赏,现在已经是从六品的司礼监长随虽然听上去不大,但是能够在司礼监里学习行走,那就是极大的恩宠荣耀。要知道,哪个司礼监大太监不是从给人端茶倒水爬上去的?

这就像是文官中的那些翰林一般,官儿不大,也没多少权力,但是想当内阁首辅若没这一层资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

现下大朝会开了,内廷的大太监们也要上班儿处理政务了,林元还得赶紧过去伺候人呢!

连子宁立在御道边儿上,便是无聊的东张西望。

内廷之中,明显shì卫少了很多,内监宫女却是穿梭不停,人来人往只是脚下都是飞快,也不知道匆忙什么。

乾清宫门前站岗的府军前卫带刀官目不斜视。

等了足足有一个时辰,也没见正德皇帝的依仗出现在视线之中。

没等来正德皇帝却是等来了另外几个不速之客。

从乾清宫的东边走过来一行人,为首的是一个大约三十岁的华服青年,长的很是英俊,面sè是健康的古铜sè,两条眉毛隐隐向后飞起,嘴角微微翘起,神sè间颇有些桀骜。他身高tuǐ长,步幅很大,速度很快,迈步之间很是有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显然是一个充满自信之人。在他身后,跟着几个小太监,都是哈着腰,满脸巴结的陪着笑说话。

这青年戴着黑sè的翼善冠,也就是常见的乌纱帽只不过折角是向上的,他穿着一身大红sè的常服,交领大袖,纹样分布同曳撒,绣着过肩柿蒂云龙纹,有膝和通袖,腰间是金犀玉带,脚下踩着黑sè的软皮靴。

当连子宁看到他常服上前后级两肩绣着的那金sè的盘龙之后,便是赶紧低下头,让到了一边。

按照大明朝永乐三年的规定,皇上的常服,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即翼善冠。袍:黄sè,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而明朝皇太子和诸王,所传的服装和皇帝的样式差不多,不过皇帝是黄sè的,他们是赤sè的。

正德十七年,皇后李氏产下皇子,因嫡长子故,尽管皇上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还是立刻就宣布将其立为皇太子。但是正德三十五年,太子触怒皇帝,被废黜,正德三十七年,复立。正德四十年,又是被废黜,这一次直接被皇上囚禁于中都凤阳宫中。

现在大明没有太子,而根据连子宁所知,这些年正德皇帝勤恳播种,虽说收成不太好,但是由于基数太大了,也有了数十个皇子帝姬。除了那些夭折的之外,现在一共是三十七个皇子,二十五个帝姬。其中成年的皇子有二十七个,成年的帝姬有十六个。

这个数据,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毕竟明朝的皇帝子嗣都是不太繁茂,正德帝在这一方面已经是可以笑傲他的父祖。

连子宁起于寒微,并不是那种世袭的世家子,自然和皇子这种高居云端的动物没打过什么交道。对面过来的这个皇子他自然也是不认识的,并不知道是哪一位,心里暗暗嘀咕着:“这位皇子龙行虎步,气质异于常人,带着一股霸道之气,显然是很有实力的皇子,也不知道是这些皇子之中的哪一位,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七皇子,八皇子,九皇子,十三皇子,十四皇子?还是哪位?尼玛,太多了,谁分得清楚…···”

连子宁就记住了几个声名格外显赫,权势胜重的皇子,其它的,也就都记不得了。

不过无论来的是哪位主儿,都不是自己找惹得起的,还是老老实实站到一边的好。

却没想到,他不想找麻烦,麻烦却找他。

连子宁老老实实的低着头站在一边,那脚步声逐渐接近,忽然却是在他面前停住了,连子宁便看到几个影子停在自己面前,接着一个声音便是传来:“你就是连子宁?”

连子宁苦笑一声,抬起头来,便看到那个年轻人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看上去很是欢喜的样子。

他赶紧弯弯腰,行了个礼恭敬道:“下官正是连子宁,下官常年奔bō在外,未曾见过众位殿下,不知是哪位皇子当面?还请殿下赎罪。”臁连伯爷这位是······”

“哈哈,无妨,无妨!”旁边的小太监刚张嘴说了一句,这青年便摆摆手制止了他,笑道:“我是老十三!”

“原来是谷王殿下,下官有礼了。”连子宁恭声道。

原来这个青年,是当今圣上十三子谷王朱载。

(能吐槽一下么?老朱家起名字真是讲究的,中间那个辈分儿字儿早就规定好了,第一批王爷一人都是赐了二十个字,让子孙后代都照这个起名字,想的还真长远。而且又得讲究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正德这一辈儿名字里第三个字儿都带着火部的偏旁,到了他儿子这一辈儿,就得是土部的偏旁了尼玛……差点儿不小心起错了名字,看在俺这么专业的份儿上,给点奖励呗)

谷王本来是明太祖洪武帝的十九子朱的封号,其封地在在现在长城九镇之一的重镇宣府,因此地隶属于秦汉时期的上谷郡,所以称之为谷王。后来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靖难,数年之后,兵锋直逼南京。谷王朱应建文帝诏,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丨,建文四年,朱棣带燕兵渡江计伐至金川门外。朱见大势已去开门南城,迎王纳降。燕王继位后,念朱献城有功,封朱驻长沙。赐乐土奏,卫士三千,加赠岁两千石。

朱驻跸长沙后自恃迎成祖进金川有功,行事更是骄横霸道。曾先后以忠诚伯茹未曾拜谒朱而杀之;以长沙史庐廷纲曾状告朱“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而株之。更为甚者,朱大肆搜刮民财,招兵买空卖马,立命中官,造战舰弓弩,练水兵张勇,妄图拉上自己同母兄弟蜀王朱椿结盟造反,推翻成祖朱棣。由于蜀王责之,故未得逞。

后事情败lù,于永乐十五年废为庶人,封国也被废除。

之后谷王的称号便一直空着,直到正德三十七年,十三皇子十六岁成年,受封为谷王,封地依旧是在宣府镇,让皇子去守卫九边重镇,正德也有想让他们锻造磨练的意思。

连子宁脑海中立刻闪现过十三皇子的资料,不过他所知道的确实是有限,想想也是,一个外臣,之前又是地位不怎么高的外臣,可以去收集皇子的资料做什么?

只记得传闻中,谷王身材高壮,xìng子爽朗,武艺也很不错,能驯服烈马,能拉开硬功,武勇非常,据说还曾经在山海关猎场射杀过黑熊。因着皇帝喜欢兵事,所以对谷王也很是喜爱,而朝中的武将,也很是不少都是谷王的支持者。

“连子宁,你很好!谷王忽然哈哈大笑,使劲儿的拍了拍连子宁的肩膀。

“好?怎么好了?”连子宁让他给说的云山雾绕的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情况,心说我没跟你打过什么交道啊,怎么就好了?这位爷不是神经病吧?

连子宁笑道:“呵呵,谷王殿下这话,下官有点儿不明白!”

“哦,对,忘了,忘了,你是外臣,对我们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不大懂!”谷王一拍脑门儿,哈哈一笑:“孙言之那老东西,是你搞下去的吧?嘿嘿,他是老二的人,还有徐鹏举,他跟老四亲善,嗯嗯,你明白了?哈哈,我可得好好谢谢你呀!你是没看到老二和老四那臭脸!”

他在这儿肆无忌惮的说着,连子宁当下便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子宁当然明白了他的意思,孙言之和徐鹏举两人,虽说都是有取死之道,但是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的缘故才倒台的,现下两个人一个被远流云南,一个在诏狱里等待处置,可说都是拜自己所赐。

这两个人一完蛋,岂不是就削弱了二皇子和四皇子的实力,而显然,眼前的这位谷王殿下,和那两个不怎么对付······

“但是,如此的话!”连子宁骇然想到,自己岂不是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二皇子和四皇子?

尼玛,不知不觉就得罪了两位大神啊!

现在皇太子之位悬而未决,因为皇后李氏再也没有第二个子嗣,而偏偏太后又是极喜欢这个儿媳fù儿的,正德数次想要废后都是被太后阻拦,以至于其它的皇子,都成了非嫡非长,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嫡长子继承制既然已经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就是谁都有可能被立为太子,所以众皇子的心都火热起来,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是极为的jī烈。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立有太子的情况下,皇子年岁稍大一点就会被放出宫去,兴建王府,在王府居住。然后等成年之后,就会分封其封地,使其去外地就藩,便是成了藩王。而成了藩王,如果不接到圣旨的话,这辈子都不得随便入京,否则以谋反论处。

但是现下情况有点儿特殊,太子未立,皇上也没说怎么办,这些皇子就不能放出京城啊!所以未成年的小皇子都住在宫中,由后妃抚养,而成年皇子,则都是在京城兴建了王府。正德这一朝皇子太多,二十七个成年皇子,实在是不好]饬。

连子宁苦笑一声:“下官明白了!不过,那两位都是取死有道,却不是下官的功劳。”

“行了,别谦虚了!”谷王又是一拍连子宁的肩膀:“听小林子说了,今儿个父皇要召见你,本王就不打扰了!定个时候,这样吧,明日,本王请你喝酒!”

“啊?”连子宁吃了一惊,迟疑道:“谷王殿下,这个,不太合适吧?”

“不合适,有什么不合适?怎么,你不给本王面子?”谷王闻言,立刻眉峰一皱,声音也变得有些yīn冷。

谷王好武事,xìng子也很是有些暴躁易怒,说翻脸就翻脸,毫无半点儿征兆。

这种人,说好对付也好对付,若他是你下属或者是跟你平级的话,你yīn险,他暴躁,你轻轻松松就能把他给玩儿残了。但是若他是你上级,而且是你惹不起的大上级的话,那真就呜呼哀哉了。!。

第四卷烽火山东三七二语君三策

另外,这两章情节有些平淡,不过嘿嘿,哪有都是呢?是不是?)

连子宁心里暗暗叫苦,自古皇家之事最忌讳外臣参与,历朝历代参与废立太子的大臣,没几个有好下场的。而正德皇帝这种大权独揽的皇帝就更加忌讳这事儿,自己现在的地位,看去是不低了,实际上根本不够看,真要是卷进这股狂潮里面,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永乐帝时候立太子的争议,景泰帝时候立太子之争,甚至包括后来万历皇帝在位时候折腾了几十年的福王和太子的斗争,不知道多少大臣勋戚被卷进去,然后就像是绞肉机里面的肉馅儿一样被搅得尸骨无存。

但是谷王xìng子如此暴躁操切,若是现在不应承下来,只怕眼前这关也过不去。

正德这一朝的诸位王爷,权势可以说是历朝中相当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中的某些人有可能当上皇帝,所以自然就有无数官儿上杆子巴结。唤作前几朝,地方上的藩王见了朝中实权大臣,都是毕恭毕敬的,生怕得罪了他们在皇上面前给自己穿小鞋儿。

想了想,只得赔笑道:“谷王殿下这可就冤枉下官了,下官怎敢不给王爷面子?只是明日晚间,只怕有些事情要去山东公干,怕是陪不了殿下了。”

谷王大手一挥:“什么事儿比得上本王的事儿重要,推了,明个儿陪本王去喝酒!”

既然已经说道这个份儿上了,连子宁只能应承下来:“王爷所请,下官敢不从命?”

“哈哈哈哈,好!”谷王一拍巴掌:“可别忘了!到时候本王着人知会你。”

又是说了两句便是哈哈笑着原路返回。

连子宁现在看明白了,他竟然是专为自己而来的。

恍然间,连子宁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谷王走了,连子宁心里也平添了几分忐忑和烦闷他只想好好的做他的边关将领,这些扎手的事儿,真是沾都不想沾,但是问题是,人不找事儿,事儿找人。

世事大抵如此。

算连子宁运气不错,又等了大约一个时辰差不多快午时了,正德皇帝的御驾也回了内廷,没一会儿功夫,便有内监出来传旨,皇上宣连子宁觐见。

连子宁赶紧抖擞精神,跟着那太监后面进了乾清宫。

乾清宫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四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殿内很安静,行走在光滑坚硬,光可鉴人的金砖上,声音清晰可闻。

“伯爷皇爷就在东暖阁见您!记住,切莫君前失仪。”许是知道连子宁面圣次数不多,前面那小太监回过头来善意的叮嘱道,他有压低了声音道:“伯爷,奴婢的干爹,也是司礼监林老公。”

连子宁闻言一愣然后便是一阵欣喜,心道这便是结交了林雄奇的好处了,在这宫里便能得到不少照顾。

他也凑得近了些,低声问道:“圣上今日心情如何?”

这句话,算是官场上一句公开的暗号,问的不是皇上的心情,而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询问此次皇上召见,对自己是善意还是恶意?

那太监抿嘴笑道:“伯爷立下大功,圣上心情好着呢!”

这便是把今天的接待定下了一个良好的基调了。

连子宁心里定了下来,见四下无人,伸手从袖里取出一个信封顺手便递了过去,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