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我是木匠皇帝 (完结) 作者: 独坐池塘 >

第346部分

我是木匠皇帝 (完结) 作者: 独坐池塘-第346部分

小说: 我是木匠皇帝 (完结) 作者: 独坐池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锦衣卫的人把海匪的情况摸清楚,朕要知道海匪有哪些势力,每股势力的实力怎么样。这些海匪之间的纠葛也要查清楚,把方世鸿在哪只海匪里面,给朕找出来!”天启皇帝看着骆思恭,问道:“能办到吗?”

这个差事不简单,可是骆思恭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可是他也不敢这么答应。皱着眉头,想了想,道:“皇上,这件事情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锦衣卫没有这方面的密探,需要抽调人手,重新布置。”

满意的看着骆思恭,天启皇帝笑着点了点头,道:“是办事的样子,去吧!把这件差事好好的办好,朕准许你招募人手,把这件差事办好。在锦衣卫里面,单独列出一个海外千户,去办吧!”

“谢皇上,臣一定不会让皇上失望了!”骆思恭脸上顿时戴上了喜色,恭敬的说道。

“好了,这些话还是不要说了,做些实际的吧!”对于这样的话,天启皇帝实在是有些不耐烦了,摆了摆手,示意骆思恭出去吧!

虽然被天启皇帝赶了出来,不过骆思恭的脸上没有一丝颓然,更多的是兴奋。

厦门,洪武二十年开始建造的一座城池,被誉为国之大厦之门,从而得名厦门。厦门归泉州府管辖,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早就已经是一座大城了。虽然经历了倭寇之患,不过这么多年早就恢复了元气。

在厦门的东城,有一座李府,一看便是当地的富商巨贾。府邸占了很大的地方,修建的也很是繁华。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厦门富商李旦的府邸。

这一天上午,两个年轻人来到了李府的门口,为首的少年只有十七八岁,不过却透着少年人少有的精明和干练。目光也十分的深邃,丝毫没有同龄人的稚嫩。

在他的身后人年纪大一些,身材壮硕,皮肤黝黑,眼神却很犀利。双手上全是老茧,手指也十分的宽大,如果有懂行的人一定能看出来,这个人是一个走船的人。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百姓私造船只下海,可是在海边,走海其实算不得什么机密的事情。

“一官,李公不知道在不在府邸里面,希望我们不会白来一次!”程昱看了面前的李府大门,又看看身边的年轻人,笑着说道。

两个人都是一脸的疲累,敢了这么久的路,并不是十分的舒服的事情。郑一官笑着说道:“干爹应该在家,这个时候他不会到倭国去!好了,不要说了,我们进去吧!”

第六百零二章 李旦

看了一眼面前的大门,程昱缓缓的点了点头,伸手拿起门环,轻轻的敲打了起来。不过里面似乎没有什么动静,程昱看了一眼一边的郑一官,再一次用力的拍了拍。

“好了,不要在拍了!再拍门就坏了。”里面传出来一个苍老的声音,略微带着几分不耐烦,不过还是将门打开了。见门口站着两个人,看门的老者微微一愣,不过当看清两个人的面容,老者顿时笑了起来,道:“原来是郑少爷回来了,老爷前几天还念叨少爷,快进来!”

作为李旦的干儿子,郑一官时常出入李府,下人对他并不陌生。平日里郑一官待人和善,自然很得人心。

“城叔,怎么是你看门?小刘子呢?”郑一官笑呵呵的和看门老者打招呼,从怀里拿出一块银子递给老者,笑着说道:“咱们就不弄那些虚礼了,小子这次回来,没给您带什么东西,您拿去喝茶。”

看门老者也不客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将银子接过来,笑着说道:“小刘子要当爹了,这几天都不在府上,这看门的事情,自然是老头子做了。少爷还是赶快进去吧!老爷现在正在书房里面。”

郑一官点了点头,他到李府是不用通传的,这里就是他另外一个家。郑一官十八岁的时候,便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了澳门舅舅那里去学习。在那里加入了天主教,被起了叫名尼古拉一官。

在随后的几年里,郑一官来往东南亚各地游历,后来便去了倭国的九州岛。因为想要学习剑术,郑一官结实了福建的大海上翁翊皇,同时取了翁翊皇的干女儿田川氏为妻,同年,郑一官拜入李旦的门下。

因为早年的经历,郑一官眼界开阔。办事干练,很快便得到了李旦的信任。几次大事情之后,李旦非常的喜欢郑一官,便将郑一官收为义子。因为自己的儿子不争气,李旦对郑一官非常的看重,代若亲子。

此时看着面前的郑一官,李旦是越看越满意。想到自己的那几个人儿子,只能苦涩的叹了口气。客气过几句之后,李旦笑着对郑一官说道:“一官,此次南京之行是否顺利?”

“义父,这次南京之行颇为顺利,顺当的联系上了方世鸿。与方世鸿的事情也谈妥了。不过他们的起义失败了,恐怕以后会有麻烦。”郑一官对于李旦接纳方世鸿一直不是很赞同,这样肯定会招来朝廷的非议。

对于大明朝国内的事情,郑一官也是非常的关心,他知道天启皇帝不是一位好相与的皇帝。朝廷一直在建造海船,想必是对大海有所图谋。自己这些人最好还是低调一些,不然很可能招惹到朝廷。现在接纳方世鸿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在郑一官看来,大海太大,自己这些人可以纵横海上。可是没有了大明朝的腹地支持,自己这些人将会举步维艰。毕竟无论是货物还是人员,主要还是来自陆地上,失去了这个大后方,自己这些人也就是没了水的鱼。即便是在强大的鱼,没了水也没有办法活。

现在海上也不太平。天竺等地,荷兰人、西班牙、葡萄牙那些鬼子,争斗越来越激烈。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去,自己这些人的实力都太弱了。如果丧失了大明朝这个避风港,一旦有什么差池,自己这些人恐怕会损失惨重。

“一官,你办事我很是放心。既然办好了就行了!”对于郑一官的看法,李旦心里十分的明白。郑一官也和自己说过,可是在李旦看来,郑一官有些小心的过头了。

朝廷这些年的重点一直在北方。江南之地岂可妄动?这沿海之地,怎么都是这些海商的天下。方世鸿所代表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堆人。就算这次被皇上清洗掉一些,可是还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现在海上的情况复杂,各个势力犬牙交错,荷兰人再一次占领了澎湖。现在是应该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的时候,方世鸿这样的人怎么能放弃。

见李旦敷衍自己,郑一官只能无奈的在心里叹气。自己这位老干爹,听不进自己的话,自己曾经和他阐明了厉害,可是他却不以为然。偏偏这个人还非常的固执,自己怎么说都没用。

“干爹,南京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不知道接下来让孩儿去哪里?是不是可以回九州了?”郑一官现在很想回到九州岛去,自己出来的时候,田川氏已经有了身孕。对于郑一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在朝廷和荷兰人在谈判,也不知道谈的怎么样了。原本以为你能在澎湖做些事情,没想到弄成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确实也没什么事情,你就回到九州去吧!”李旦脸上带着几分苦涩,无奈的叹了口气。

现在海上荷兰人的势力太大,老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不是对手。原本强大的英国,现在国内闹得不可开交,已经快要无暇外顾了。这些事情李旦自然是不知道,不过现在周围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无疑就是荷兰人。

自从荷兰人占领了澎湖,李旦就觉得事情不好,郑一官在那个时候便到了澎湖。因为精通荷兰话,郑一官很容易的就做了翻译官。只是现在大明和荷兰人不和,这个翻译官意义也不大,便来到了厦门找李旦。

缓缓的点了点头,这件事情郑一官自然是知道的,现在自己不适合回到澎湖去。在说自己也不适合呆在澎湖,那里实在是太束手束脚了。想着自己的快要生产的妻子,以及倭国的事业,郑一官很是兴奋。

“好了,知道你想回去了!过几天正好有一艘船要去九州,你就一起回去吧!不过有些话我要和你说说,颜思齐这个人志大才疏,你和他做事,一定要小心!”李旦深深的看了一眼郑一官,他可不想自己的这个干儿子,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脸上没有什么变化,郑一官严肃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孩儿记住了,干爹放心!”

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郑一官的心里却不以为然。李旦已经老了,少爷几分闯荡的锐气。况且郑一官觉得,李旦没有那种做大事的霸气,更没有准确的眼光。颜思齐这个人却不一样,胆子大,有谋略,能够当机立断。

至于李旦说的志大才疏,那是因为李旦不相信颜思齐能够成事。可是郑一官却不这么认为,他恰恰觉得颜思齐能行,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不过李旦是为了自己好,郑一官自然不会反驳。至于说服李旦,郑一官早就放弃这种想法了。

“去吧!下去休息一下,晚上为父设宴,替你洗尘。”李旦摆了摆手,虽然郑一官装作听从,可是身为老江湖,李旦岂会看不出郑一官的不以为然?

两个人全都选择了默认,谁也不会去捅破,这或许就是一种默契。

北京城,天启皇帝离开之后,似乎对这里并没有什么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百官正常办公,一切都按照着轨迹运转着。

军机处的值班房内,孙承宗将一份奏折放了下来,轻轻的揉了揉自己的额头。看了一眼一边的定国公,孙承宗笑着说道:“定国公,今日差不多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看了一眼外面的夕阳,孙承宗伸了一个懒腰。到了下班的时候了,这一天还真是累啊!

慢慢的抬起头,定国公看了一眼孙承宗,无奈的摇了摇头,道:“孙大人真是好身体,实在是让我佩服的紧。自从皇上离京,这些事情全都压在我们的身上。大人这么大年纪了,整日里操劳忙碌,精神却这么好。我比大人小这么多,反倒是累的要死。”

对于定国公的说话方式,孙承宗早就习惯了,这一点确实也是孙承宗让人称奇的地方。不过孙承宗战死的时候已经七十七岁了,七十七岁还上战场,现在这样的年龄还真算不得什么。更何况现在孙承宗虽然劳累,可是事事顺心,身体自然更加的健康。

“国公爷说笑了,还不是你们怕老夫劳累,承担了大部分的公事,这份情老夫记着啊!”孙承宗连忙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好了,这是最后一份折子了!这个徐大人又要钱,平日里也见不到他,来一次就是要钱。今天来的匆忙,放下奏折就走了。不过还是告诉我,这份奏折一定要今天批复好!”定国公一边说着,一边将奏折放到了一边。

孙承宗点了点头,定国公虽然是无意中说的,事实上是在和自己说。身为军机处首辅军机大臣,有些事事情,定国公还是要向孙承宗回报的。不过大多数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孙承宗早就习惯了。

“徐光启那里的银钱不能短缺,这件事情不能耽误。他那里的钱全都是皇上内库的,送到司礼监就行了,他们会给的!”孙承宗笑了笑,这已经是城定例的事情了。

第六百零三章 辽东的形势

听了孙承宗的话,定国公缓缓的点了点头。虽然很少参与朝廷争斗,可是定国公也是耳濡目染。孙承宗深的天启皇帝信重,这是朝廷上下谁也比不了的。自己这些人进入军机处,不过是天启皇帝为了稳定人心,真正能够做主的乃是孙承宗。

或者说孙承宗的意思就是天启皇帝的意思,这一点定国公看的很明白。自从武勋逐渐没落,朝廷便一直是文官主政,军政大事也都赋予文官之手。武将也要受文官辖制,这些定国公自然是不愿意看到了,可是却又没有任何的办法。

大明历代皇帝,无一不是与文臣争夺权力,这样才有了东厂和锦衣卫的专权。回顾整个时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些专政的太监,与其说是他们与文官做对,不如说是皇上需要他们与文官做对。政治斗争水深的很,哪里是一句对错能说的清楚。

不过定国公在天启皇帝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天启皇帝也重视锦衣卫和东厂,可是那是登基伊始。成立军机处,那就是用来对抗文臣的,均制改革,文武分治,这些都是圣明无比的举措。在定国公看来,想要改变武勋低下的地位,天启皇帝的做法相当不错。

在看到了希望之后,定国公自然明白应该如何自处。对于孙承宗他是十分的尊重的,虽然是文臣出身,可是孙承宗对武事十分的精通。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是文官中少有的对武将没有歧视的。

“大人,这是辽东刚刚送上来的折子,请大人过目。”定国公正在胡思乱想,军机处的一个书吏走了进来,恭敬地对两个人行了一礼,道。

孙承宗微微一愣,这个时候有折子送进来,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明这么大。每天的奏折数不胜数,什么时候都会有奏折。不过能够在这个时候送到自己面前的,无一不是紧急的折子,事情肯定也是无比重要。

看了一眼一边的定国公,孙承宗缓缓的对书吏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说道:“拿过来吧!”

“是,大人!”书吏恭敬的将奏折送到了孙承宗的面前。然后便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拿过奏折,孙承宗迫不及待的便看了起来,自从上次的大战之后,北疆一直之分的安定。无论是建奴还是蒙古鞑子,一时间全都老实了。不过孙承宗心里也十分的清楚,这不过是表象而已。

建奴和蒙古鞑子不过是在休养生息。现在根本就没有能力骚扰大明。更何况辽东现在是兵强马壮,不去找他们的麻烦,那已经是万幸。大明现在正在军制改革,虽然有人向天启皇帝建议,趁这个机会,北征建奴。

不过这样的提议全都被天启皇帝否决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天启皇帝现在一心想在国内推行改革。所有的精力全都集中在国内,一时间也是分身乏术。

难道是辽东又出了事情了?将奏折看了一便,孙承宗便松了一口气。

“孙大人,辽东可有大事情发生?”刚刚见到孙承宗面色凝重,定国公心里也是一沉。现在天启皇帝不再京城,如果辽东有了麻烦,那可真是大事情了。不过见孙承宗送了一口气,定国公提着的心也跟着放下来了。

笑着摇了摇头。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