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

第32部分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第32部分

小说: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此,这种反复甚至是本质不变的历史使这个国家在十分之长的时间中停滞不前了。有一种说法我是质疑的,那就是对“停滞不前”这一语境的某种辩护,这种辩护会认为,停滞不前只是一种偶然,抑或是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然而事实则是,历史洪流中的任何一种停滞,其本质都是一种倒退。所以,当我们仅仅以静态的眼光来面对历史以及当前的差距时,或许我们就已经在错误的基础上再犯了一次错误: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差距和某个历史的遗憾,而历史本身的坐标中则很客观地显示出我们倒退的路径,如果我们不迅速制止这种倒退,那么会有一个临界值将在某一天到来,它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在人类的共同发展史中淘汰出局。1000年前的五代十国,也上演了这种出局的结果,只不过那场淘汰赛的规则实在是过于简陋也过于武力,更多是一种独裁权力的更替,与人民无关,更与历史无关,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历史,便可以视作为不负责任的历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裂变:浑沌的能量(7)
幸好这个历史并不太长,到了后周的时候发生了转机,后汉的天雄军节度使郭威颠覆了后汉而创建了后周,开始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其方向主要就是清吏治而安民心,后来他的养子柴荣继位,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并有了统一中国的大志。他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在柴荣死后再以兵权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王朝,这是公元960年的事情。这之后,赵匡胤进一步加大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从赵匡胤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到了979年的时候,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中原与南方大部分疆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然而北部契丹建立的辽国、西北党项建立的西夏国以及云南大理国和西藏土蕃国,都与宋朝形成并列之势,因此,宋虽统一,但其领域已早不是汉唐时代的广大了。
  而更为重要的是,曾经在汉时的恢恢大气和在唐朝获得的盛世昌荣以及其对周邻国家与地区的感召力,至宋之后,以汉唐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便告历史性的解体。这之后所维系的,只是由先秦而至汉唐的遗脉,并在后来的历史中反复糅杂,到了今天,即便是我们所看到并热衷的《红楼梦》,也都是经过了无数次中原本土文化与中国甚至是异邦多民族文化所混合的结果了。所以,当今天我们仍在大谈中国本土文化时,不能忘记的是,早在1000年前,这种文化就已经成为了孓遗而被历史在更大的空间与时间中被合成过了。
  所以,从这一观点来看,中华文化演绎至今,已经是一个由历史自然而然所造就的一个结果。进入近代之后,这种混合的成份就更加丰富,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了麦当劳。
  宋朝积弱与变革
  对于宋朝的诞生以及它的历史和覆亡,似乎是一个可以想像得出来的结果。从某个角度来审视,如果将历史比作成一部电影,很显然,它会更像一部创意匮乏而新意不多的片子,所以院线的票房也十分有限。如果再试想一下,将这样的片子放在戛纳电影节上,那么有观看它的欲望的人大多都会是一些对东方世界尚未了解而只想看看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外国人们。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要诋毁掉我们的历史的意思,也没有忘记这个时代所出现过的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和词人们。然而,以宏大的历史来作为考量的尺度,这段历史的确会显得过于小气,没有大导演,也没有特别的大腕名角,还有南宋的几个皇帝连同帝子王孙,都连连作了继辽之后的金国奴婢,遗笑天下。
  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觉得笔下有些滞阻,看来,也许是这样的历史无法让我自己兴奋的缘故。然而面对历史,还是需要一种客观的态度的,更何况我并没有偏执于一个宋朝才是中国的历史这一狭隘的观点。从更大意义上讲,可以看到,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到此际所出现的第一次大的转折,这种转折表明,一个积弱的国家和民族,即便是曾经拥有过辉煌文化和强盛国力,也会因为其式微而被更强的国家所胁迫甚至更替。情况就是这样,宋朝之际,这种更替已不再是原来的皇帝们之间的事或是节度使们之间的事,也不是布衣义军与朝廷之间的事,而是一个国家面对另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民族面对另一个民族之间的事情了。在这种角力下,有时是双方的国力占上风,有时是双方的文化占上风,彼此相往,战争也好、和平的交流也好、商贸的互通也好,都成为了这种角力所混和进来的诸种元素。将这种角力再释放开一些,会看到,人类的历史,其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完成自身优化的进程,无论这个进程中是由一个先旺盛起来的国家和民族采取主动抑或是后来者以更加主动的方式介入,总之,人类似乎有着一个并不由我们所知的使命:她有着她自己的追求。
  我想我们将在后面花一些时间来探讨这个属于全人类的追求。
  最近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参加并主持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以致于使《华文漫史》的写作停顿了将近一个星期。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加上很有进取心的地方政府以书博会的名义共同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农民工夜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第一所以励志与创业为导向的农工夜校,除此而外,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将这个学校办成哈佛式的中国农工学校,同时造就出一个农工劳务品牌来。这个夜校的想法在文化创意大讲堂宣布的时候,就得到了大家的拥护,丁东和他太太、徐刚以及一批义务志愿者都参加了讲师团,我还特别邀请了何永智作荣誉导师,请书博会组委会的一位副局长担任荣誉校长。12月18号晚上夜校开校,我把这个计划报给组委会和渝中区政府时,重庆市委宣传部似乎也知道了此事,于是晚上来了所有的记者。大家都作了精彩而热情的发言,这些发言都是真挚的。当晚来到夜校的农工们有七十多位,何永智作了第一位励志创业的演讲嘉宾。这是我参与主办的第一所学校,我很高兴能够做到。目前,这所学校采用一、三、五晚上上两节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式的。媒体的报道在第二天都刊登和播放了出来,结果第二堂课时,来了更多的农工,有的甚至是来自很远的地方,是看了报纸的报道来的,因为我们告诉大家这所夜校的教育是免费的,向社会无条件开放。我与那些同学们作了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要来上这样的课。我有些惊奇也很有兴趣地听到他们说到相同的一个词:迷惘。其中一位做火锅店配料的厨子,才二十七八岁样子,告诉我说他不知道未来的人生路该如何走下去?他没有方向,他很想在这里找到方向。我连续问了好几位同学,他们的需要几乎有着惊人的一致。我忽然发现,我和同事与朋友们在做一件很可能极其重要的工作。
  

裂变:浑沌的能量(8)
我为同学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励志创业的文化课。课文是从美国《读者文摘》中摘下来的。是一个关于麦当劳传奇的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琼森的年轻人如何立志创业而克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的片断。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向同学们推荐的故事,也是很好的课文,有商业知识、也有做一个成功的人的要素,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课文会使大家变得轻松,传递一个全球化的文化资讯。从我对同学们的评价来看,这些平时根本不会惹人关注的人们有着强烈的进取心,而且他们的心地都很好。我对他们说,夜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家励志创业的理想和价值观,也教大家一些方法,同时,学校还要拿出一笔创业基金来鼓励创业。我的确是这样想的,我希望学校能够通过这样的训练,培育和发展起来农工学员在城市自主创业的实例,这样的话,学员的成就才会成为学校的成就,而且,所起到的感召力将是巨大的。
  昨天晚上是丁东和他的太太琬霖一起为大家上课。丁冬讲的是《论语》,很是精彩!他的主题是拥有快乐人生,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主题,也很符合我们的学员,所以很多同学都举手请教。丁冬表现自如,而且十分真诚地回答同学的提问。有一个残疾的同学,站起来要发言,然后告诉大家,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告诉我们他的生活,他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白天还在乞讨,而晚上他就来上课,他在这里感到温暖,而下课以后他还得去到大街上找一个不太寒冷的地方过夜。尽管如此,他认为他很快乐,因为他不对这样的生活抱怨,他没有怨恨生活,更没有屈服于这样的困难。我看到丁冬在讲台上一下子有些眼圈湿润了。他二话没说,带头向这位同学鼓起了掌。
  我为什么要将这一些记录在这里呢?或许,历史就正是以这种看似平常的故事而演绎我们人类的。在之前的章节中,我曾谈到过人类历史的那个临界值的话题,我也介绍了人类历史在其自身发展路径中与那个客观的坐标系的关系。谈到了衡量一段人类历史的标准基准线,即是以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底线作为这个标准。而现在我们所做的,很可能就是这样一条在共同价值的最底线上所作的实践。曾有一个刚刚结识不久的朋友,摇着头对我说这个夜校不会办得太久,而《光明日报》的记者也问我,这个夜校是不是办到书博会举行之际就会结束?我告诉他这个夜校将会持续办下去。他就很吃惊的样子。他不相信。或者说他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批人在做秀,是我在做秀。如果这样,他倒会更加确信无疑。我告诉他说:如果我们不办,会有人来办。谁来办呢?我说,是美国人或者是联合国来办。他没有听明白。我就告诉他,这个国家有八亿农民,农工是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源,我们要是看不到,那么别人迟早会看到。所以,不出五年,只要我们不办,美国人就一定变着法子来办农民工夜校了,很可能还不只是夜校而是大学。
  这样的一个实践,将过去的历史与今天,可能会是一个结合。我想,这种活的历史的观点,或许会有更多人开始理解。如果理解的人更多了,那么,历史才有可能真正被推动并被创造。从活的历史观而言,创造历史比我们学到历史更重要。
  我在这部漫史中要谈到的宋朝,是想研究一个关于处强与积弱的国家力量问题。检索历史可以发现,凡属于强势的国家和民族历史时期,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有一个与民休息和以民为本的国家指导思想在起着枢纽作用,而一旦这一枢纽遭到破坏或被掉包,那么往往就会由一场社会###和国家实力的削弱所替代,甚至国将不国而人民水深火热。在这样的国家时代做皇帝也好、为官也好、作富翁地霸也好、当一介草民也好,都是一种痛苦的差事。诚然,历史之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历史,更多时候只是活在当下和看到眼前,所以,富贵者自然不会知道未来某个时刻会有破财之灾,而昏馈君王也不会了解将有破国之忧和颠覆之祸,大众则更难以领会时代的变迁就会发生在某个不起眼的平常日子里。作为个体而言,这是不足为怪的,而一个国家或是时代,集体性地失去一个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方向判断,那么,这个国家将极其危险。
   txt小说上传分享

裂变:浑沌的能量(9)
从这一点来说,宋朝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进入错误轨道的国家,它与刚刚过去的历史之差别仅仅在于是五代的延续以及比十国中任何一个由节度使创立的国家更要大,仅此而已。宋太祖一旦黄袍加身,就做了两件对国家(他的)有用的政策:一是释兵权,弱化军人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文人治国,以致使文人官员执掌兵权,并由此而发展了中国后来最庞大的文人官僚机构历史。而他的所有工作,仅仅只是做了上层建筑中关于如何巩固自己地位和皇权的事情,对于百姓庶民则毫无恩惠,所以,自宋一开始,朝廷和民众几乎就割裂了开来,而朝廷之上,则因为军事上的大力削弱之策和朝廷对宰相权力的分割,而使宋朝的中央机构以及军备和战力均不足以抵御来自北部的辽国,此时,一个低效率的国家就这样被建立了起来,甚至,在后来很长时期内,这种“强干弱枝”式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被当作为有利于大一统的国家而成为一种稳健模式获得了传承(这种恶果我们在后来的历史中也频频看到了)。在这里,也就有必要谈一谈当时辽国的情况以及后来在白山黑水一带渐渐崛起的女真族,他们后来建立了金国并消灭了辽国,成为宋朝最大的竞争对手。
  辽国由契丹所建,并融合了多个民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在五胡十六国时就已出现,唐朝未期时,契丹还处于原始部落社会,与当时的日本部落十分相似,它的首领叫可汗,到耶律阿保机这位可汗时,契丹由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演变,并且在文化上采用了相当的汉学汉制,所以有了快速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之后,是他的次子耶律德光继位,史称辽太宗。五国时期的后晋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请耶律德光出兵帮忙灭后唐而建后晋,这个后晋在建立之后,便俯首向辽称臣,割幽州、云州等十六州归辽,每年向辽进贡帛30万匹。更有意思的是,石敬瑭还干脆尊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皇帝。辽得幽云十六州后,便大军直下,在幽州建立陪都,称为燕京,即是今天的北京。如此算来,以北京为都城,是要从此开始计算的,距今正好1000年。辽到宋时,已是十分强大,并设南面官和北面官两套官制,这两套官制也是一个历史上颇有意思的二元体制,一方面是为了管辖北面的契丹部落,按部落划分,而南面则是应对中原大国的汉域之疆,采用中国的京府、州、县治理。可见当时辽国也并没有完成自身民族国家与汉族的完全融合,不得已而成一国两制的。就当时而言,辽所占据的幽云十六州,尤其是燕京一带,对于这个来自于游牧和草原的国家而言,应当十分相似于改革开放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