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13部分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3部分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见解,如关重秀《孙子正义》,顺文解说,双行夹注,多出己意,很少抄袭他说。当然,用日文著述的也有许多精通汉语的学者。因为他们的读者主要是日本人,所以日本研究中国兵书的著作更多的是用日文写成的,如神田胜久的《孙子俚谚抄》、上田宽的《国字孙子义疏》、小宫山昌玄的《吴子讲义》、儿岛献吉郎的《国译司马法》等等。为了适应更多的日本人阅读中国兵书,日本对中国兵书的翻译热情也很高。据《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和《国外研究中国问题书目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著录,自1660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不断有翻译的中国兵书出版,如《孙子》、《吴子》、《武经七书》、《孙膑兵法》、《诸葛孔明兵法》等。就连二百万言的《武备志》也被全部译成日文出版。
  中国兵书在日本流传的同时,也传到了朝鲜、越南等国,如朝鲜刻印的《新刊增注武经七书直解》、《历代将鉴博议》等一直流传到今天,我国国内现在尚有传本。据《孙子新释参考书》著录,朝鲜平安南道人赵义纯还著有《孙子髓》一卷。
  另据《自由太平洋》月刊第六十五期施达志《越南学术思想源流与演变》一文引,施达志、阮孟保分别以越南文翻译了《孙子兵法》和《六韬》。
  中国兵书的西传比日本晚。开始由少数懂汉语的欧洲军官用口语进行传播。但由于中西文字差别大,早期懂汉语的人不多,所以流传不广。直到18世纪后半叶,有人用西文翻印中国兵书的时候,在欧洲才真正流传开。用西文翻译中国兵书的第一个人是法国神父·阿米奥(一作pPAmiot,有的译作钱德明),中文名叫王若瑟。JeanJosephAmiot他于1718年2月18日生于法国土伦,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汉学家,长年居住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1749年11月17日,阿米奥启程来华,于次年7月28日抵澳门。1751年8月22日奉乾隆之诏进京,在北京居住43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汉语和满语,对中国研究很深,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他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兵书是《中国军事艺术》(原文:Artmilitaire,有的译作《中国兵法考》)。这部用法文翻译desChinois的中国兵书,是第一部西文译本兵书。内容包括翻译的《孙子十三篇》、《吴子六篇》、《司马法五篇》、《六韬兵法选二篇》和附录的图片、阵图等。于1772年在巴黎出版,印刷和装订都很精美。该书出版后,在欧洲畅销,不久即告售罄。1782年巴黎又出第二版。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阿米奥还将这部兵法译著收入他的四开十六册的大论丛《中华杂纂》(直译是《居住在北京的传教士著:纪中国人的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及其他》)里。《中国军事艺术》问世后,影响很大,流传很广。我国目前尚藏有1772年的原版本和《中华杂纂》本。前者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后者藏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阿米奥的《中国军事艺术》不仅为法国人及讲法语的国家学习中国兵书创造了条件,而且开了用西文翻译中国兵书的先河。从此后,各种西译本兵书陆续问世,如1860年出版的俄国汉学家斯列兹涅夫斯基的俄译本《中国将军孙子对部将的训示》,1905年出版的··卡图奥普的英文译EF本《孙子兵法》,1910年出版的汉学家莱昂涅尔·吉勒斯的英文译本《孙子兵法:世界最古之兵书》、布鲁诺·纳瓦腊的德文译本《中国之武经》等等。据说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孙子》的译本,如法、英、德、希伯莱等译本。众多的西译本中,以英国汉学家兼军事理论家格里菲思将军的英译本为精,影响也最大。该译本是以清孙星衍校本为底本,参照《十一家注》和《武经七书》本翻译的。译者博览中国历代有关研究《孙子》的古籍,较深入地研究了《孙子》的思想,不仅对正文逐字推敲,而且在注释上也下了较大功夫,并分析了其他译本的利弊,注意吸收各家的长处,因此胜过以往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代表作丛书,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重视。美英等国军事院校纷纷用此译本作为教材。由于该译本由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作序,给予很高评价,使《孙子》在西方的名声大震。
  中国兵书在西方的传播,最引人注目的是,直接借鉴中国兵书中的军事思想,为制定核时代的战略服务。最早提出将《孙子》的精华运用到现代核战略的是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他在1963年版《孙子兵法》英译本(塞缪尔·B格里菲思将军译,伦敦出版)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转引自《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第158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这是说《孙子》〃深邃的军事思想是不朽的〃,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美国的战略家从《孙子》的思想中认识到,美国〃确保摧毁〃战略是失败的战略。美国战略研究中心斯坦福研究所主任、美国第一流战略家福斯特首先提出、并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三好修合作研究运用《孙子兵法》的对苏新战略,三好修称之为〃孙子的核战略〃。这种新的核战略不仅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战略政策,而且在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兵书在西方虽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但从内容上看,对《孙子兵法》翻译介绍的较多,对其他兵书涉猎的很少。西方国家对中国丰富的兵书典籍尚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
  中国兵书早期在国外广泛传播,说明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达,是正常的文化学术交流,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但是,到了近代,兵书大量外流,与以前的情况有所不同。它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衰败,帝国主义列强的相继入侵和文化掠夺有密切关系。如沙皇俄国驻北京东正教布道团第十三班,有个随班学生叫··斯卡契科夫,KA乘清朝国难之际,一次就搞走我国珍贵的手抄本、印本书籍和地图三百三十三件,基本上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著述,其中有兵书9种,8种未印刷过,是很珍贵的手抄本兵书。再如唐写卷子本《六韬》、太平天国的《武略》等孤本兵书,都在这一时期流落国外。面对国家危亡,战乱不息的局面,国内有些世代藏书家,渐感祖业难保,产生了与其被毁掉,不如卖掉的想法和做法,外人趁机廉价购买。于是出现了拍卖藏书楼的现象,如我国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及其他古籍和盘售归日本岩奇氏。其中有许多宋元旧刻及明人手校精抄本。我国宋刊本《武经七书》就是这次流入日本的。
  再如中国著名藏书家广州姚钧石的〃蒲坂藏书楼〃旧藏约四万五千余册全部售归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其中有三种善本兵书。当他们拍卖苦心经营的祖业的时候,心情一定不会平静。
  我们既为兵书在世界的广泛传播而感到自豪,又为近代兵书的大量外流而感到惋惜。我们一定要吸取近代中国的惨痛教训,努力建设四个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学,为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第六章兵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第一节考古发现对兵书研究的推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兵书的整理和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举世瞩目的成果,是考古发掘中对兵书的发现和整理,尤其是对古佚兵书的发现和整理。自1972年至1984年共有五次重要的发掘和发现。每一次发掘或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兵书研究的深入开展。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一大批十分珍贵的竹简兵书。这批竹简兵书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代书目既有著录,现在又有传本的,如《吴孙子》(孙武兵法)、《尉缭子》、《六韬》;二是古代书目有著录,后来失传的,如《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地典》(《汉书·艺文志·兵书类·阴阳家》著录《地典》六篇);三是既不见于书目著录,又无传本的,如《王兵》、《兵令》等论兵残简。这么多兵书同时出土,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它既使我们得以见到兵书的古本旧貌,又得到了成书时代的实证,尤其是了却了是否有两个孙子和两部《孙子兵法》的公案,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库,增添了古代军事史的资料。
  以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宋明以来的一些辩伪学家否定《孙膑兵法》在历史上的存在,判定《尉缭子》、《六韬》等兵书为伪书。这次大量兵书竹简出土,提供了新的证据,否定了一些辩伪家的结论。在学术界迅速掀起了一个研究和介绍古代兵书的热潮。对这次出土竹简兵书研究贡献最大的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他们整理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影印本、校注本、注释本等。为学者们研究这些竹书提供了方便。之后,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兵书的专著和论文,如《孙武、孙膑兵法选》(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印行)、《孙子兵法新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孙膑兵法》(解放军出版社1975年版)、《孙子兵法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孙子兵法译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略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古代兵书残简》(《文物》1974年4期)、《〈孙子兵法〉的作者及其时代》(《文物》1974年12期)、《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释文》(《文物》1974年12期)、《略谈临沂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文物》1974年12期)、《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文物》1975年3期)、《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孙子〉著作时代和作者的重议》(《文史》第七辑)、《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释文》(《文物》1976年12期)、《银雀山简本〈尉缭子〉释文(附校注)》(《文物》1977年2期)、《〈尉缭子〉初探》(《文物》1977年2期)等等。
  银雀山汉墓出土兵书,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反映,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1974年我国《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及其他兵书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引起轰动,专家学者惊叹不已,纷纷撰写研究论文,各种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一消息,仅《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东京新闻》、《每日新闻(晚刊)》、《东京时报》这六种报刊,从1974年4月16日至5月4日这十九天中,就发表了二十一篇消息和专文。接着又翻译了《孙膑兵法》,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太公》、《文子》等重要竹书。《太公》的出土对研究《六韬》有重要意义。关于太公的书,《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周史六彛罚帐抛ⅲ骸唇裰阂病!ǖ兰依嘤小短偃咂耗卑耸黄⒀云呤黄⒈耸迤贰!端迨椤ぞ尽酚小短何寰怼罚⒃唬骸ㄖ芪耐跏!ㄓ捎谑肥榧窃夭幌辏笫蓝浴读骸凡种植虏狻!短分窦虻某鐾廖芯俊读骸诽峁┝诵碌南咚鳌U獯纬鐾恋摹短分窦颍卜⑾帧吨喂赖诹贰ⅰ兑岳褚逦谑贰ⅰ豆邪私谪Α返仁銎猓渲兄挥小吨温抑返热哪谌菁诖尽A硗猓辛哪谌菁诖荆次醇狻;褂邢嗟币徊糠旨怯小ㄎ渫跷省ɑ颉ㄌ弧ǖ募蛭模谌莶幻鳎挥械木渥踊蚱显跆埔郧暗奈南姿迹虺埔浴读鶑|》、或称引自《金匮》等。把这些残简与银雀山《六韬》残简、唐卷子本《六韬》残篇,以及传本《六韬》进行对照研究,能给人许多启示。比如,两地汉简都有《六韬》之文,均不见《六韬》之名,说明西汉时大概凡署名太公的书均称《太公》,而尚未有《六韬》之称。两地汉简均有与今本《六韬》相同的篇题和内容,又有许多不见于今本的篇题和内容,说明今本已非全帙,只是汉代本的一部分。
  1978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塞115号西汉墓出土木简《孙子》佚文。关于《孙子》的残简虽然不多,但有〃十三篇〃字样,对于研究《孙子》本文的篇数,以及它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八十二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尤其是为《孙子兵法》早期在西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
  1982年,解放军原装甲兵政委莫文骅将军为支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编撰工作,将珍藏多年的一批重要古代兵书送到了军事科学院,供研究参考。就在这批古兵书中发现了失传数百年的徐光启兵书《兵机要诀》。当时上海正进行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的筹备工作,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徐光启著译集》,听到这个消息,即决定将这部失传兵书收入《徐光启著译集》影印出版。《兵机要诀》是一部关于军事训练的兵书,集中反映了徐光启的练兵思想。书末还辑录了当时制火器、火药新法。它对于研究徐光启的军事思想、明代的军事训练,以及火器、火药制造都有重要价值。《兵机要诀》被发现后,相继出现了一些介绍和研究这部兵书的文章,如方行的《新发现的徐光启专著抄本述要》(1983年11月7日《文汇报》)、王庆余的《新发现的徐光启《兵机要诀》(《复旦学报》社科版1983年3期)、许保林的《兵机要诀》介绍(《战术研究》1987年2期)等。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附近的张家山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