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

第48部分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第48部分

小说: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巴基斯坦,已成为中国的享受特殊优待的朋友,因此,它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给予周相当大的支持,包括它后来在 1955 年开始的艰难的中美谈判中所起的作用。
印度拒绝谈判的态度使自己在国内处于进退两难的地位。如果中国留在有争议的领土上,是“侵略”或“入侵”,那么按照逻辑就应该采取军事反击的对策,即印度军界称为“前进”的政策。这项政策要求印度巡逻部队一点点挪进有争议的领土。“我们打一个界桩,中国人也打一个桩……我们树了界标,他们也会树个界标。双方就象是在比赛。”
印度的“前进”政策受到了莫期科的鼓励。在印度的苏联外交官公开对中国表示敌意。“中国人不敢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现在困难重重……他们知道我们什么时候都可以向他们扔炸弹。”俄国人向印度陆军提供了直升飞机,供边界巡逻时使用。


1962 年夏,我从一位现在已经去世的印度朋友那里得知,印度将按计划向前推进,这个行动得到了莫斯科的支持⑧。
周恩来说:“是的,我们知道印度军方制定了计划,但是我们自己也制订了计划。请转告你的印度朋友们我们并不害怕。现在要是尼赫鲁重新考虑他的计划为时还不算太晚。我们不要战争,但是我们不怕恐吓。”
“我们不希望印度四分五裂。分裂的印度会使中国在亚洲感到孤单,而印度的各部分之间则会相互勾心斗角,纷争不已。”接着,他几乎是漫不经心地用中国那种轻描淡写地谈论重大问题的方式补充道:“有时稍微打一打也是必要的,能使一些人开窍。”
1962 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住中苏边境中国境内的维吾尔族群众收听到苏联阿拉木图的广播,使他们惊恐万分。煽动他们“快跑,快跑快逃离中国”,不少人还从苏联驻当地的领事馆拿到侨民证。于是数万名维吾尔族人越过边界逃到苏联境内。策划这一行动的目的是鼓励印度的“前进”政策。
9 月,尼赫鲁在马德拉斯发表讲话时用了一句话“把中国赶出去”。10月 12 日,他再次讲话鼓励印度采取军事行动。
10 月,印度军队在边界的东西两段开始向中国边防部队炮击,随后在有威望的考尔将军的指挥下,大约有三万人的军队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考尔将军是尼赫鲁的亲信之一,同尼赫鲁一样是个婆罗门克什米尔人。在政府声明中周向尼赫鲁提出“严正警告”,要求他“悬崖勒马”,并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这一套先札后兵的仪式完成后,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国军队,在印度发起进犯的 3 天后,于 10 月 20 日开始进行反击。两周内他们便击退了印度军队。印军准备得很糟,甚至连高山地区所需的御寒的冬装也没有。可能是因为指挥官们轻信了苏联人的话,认为中国不可能进行反击。随着印军节节败退,印度陷入惊慌失措之中。一段时间内全国上下一片歇斯底里。谴责“中国入侵”叫得最响的人,逃得最快。
11 月 21 日,双方交战一个月后,周恩来宣布中国边防部队从 1959 年 11月 7 日存在于中印双方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 20 公里。第二年 4 月,中国政府又决定把所有缴获的枪枝弹药都还给印方;将阵亡的印度士兵按照军人礼节予以安葬;3200 余名俘虏,包括 11 名军官连同武器一起释放并遣返印度。大获全胜后又宽宏大量;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使许多西方人士目瞪口呆,这完全不符合他们所熟悉的交战双方的行为规范。印度军方也因此出现分裂。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辞职,倒霉的考尔将军退休。尼赫鲁再也没能从这次失算所受到的打击和自尊心遭到严重伤害中恢复过来。
中国这一行动使它在亚洲重新赢得了威信。12 月,六个亚非国家(斯里兰卡、柬埔寨、加纳、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阿联)敦促交战双方进行谈判。
尼赫鲁拒绝谈判。
在此期间周与马尔科姆麦克唐纳谈及印中关系问题。麦克唐纳是驻新德里的高级专员,卸任后到中国进行访问。“我向周恩来解释了印度对边界问题表现出的强烈感情。即便尼赫鲁当时愿意与中国人谈,他也不能那么做。他的吵吵嚷嚷的反对派会为此把他赶下台的。”周对马尔科姆麦克唐纳说,他认为尼赫鲁从来就没有谈判的打算。周提到一名记者,这位记者使他注意到下列的事实,即印度反对中国便从美苏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援助,有现钱、也有食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 1964 年对我说,“由于拒绝谈判,尼赫鲁在外交上失去了许多支持。”
周恩来决心与印度重修友好关系。他说中印两国从来没有把对方当做敌人。他们有着不同的两种文化,但是他们是邻邦,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年的文化交往。领土接壤,丝绸之路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周恩来与印度驻北京临时代办 P。K。班纳吉交了朋友。班纳吉后来写了有关那段岁月的回忆录,对周恩来做了非同寻常的描述。班纳吉受到优待,多次与周恩来进行谈话,大都是在凌晨两点左右。”
1963 年 1 月,周通过班纳吉给尼赫鲁捎去一个口信。“战争从未真正解决过任何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寻求和平和理解。”周对班纳吉说,“我的确能理解尼赫鲁的难处,可他也必须理解我的难处。”尼赫鲁没有作任何答复。
1963 年 4 月我去新德里见尼赫鲁,告诉他周总理十分敬重他。他答声“谢谢”。会见的其余时间只谈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谈话中尼赫鲁不时痛苦地迸出一句:“明白了。”他说:”印度正在腔康发展。”他拒绝对重新开始谈判做任何许诺,我对周恩来的秘书说,“我觉得尼赫鲁身体不太好……他讲话含糊其辞。”我后来见到周时又对他谈了这个情况。周厉声说道,“他含糊其辞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班纳吉大使从未告诉过周,尼赫鲁接到周的另一友好信息后说道:“周的友谊我已经领教够了。”
***
中国知识分子在评价现实时喜欢提起过去,提起过去的英雄和他们的丰功伟绩。人们至今还经常从两千年的文化和哲学中摘引成语典故。他们对一千五百年或者两千年前发生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
根据周的建议,中国军队 1962 年单方面进行撤军,这在海内外的华人眼里就如同是当年诸葛亮指挥的一次著名战役一样。诸葛亮(公元 181—234年)是一位战略家和政治家,蜀汉皇帝的丞相。他是一位伟大的传奇式的人物。中国的孩子都知道《三国演义》,诸葛亮便是其中的主人翁。
缅甸曾有个到处抢掠的头领叫孟获,他侵入中国领土。诸葛亮出兵打他,并把他抓获,然后又放了他。盂获不断进犯,诸葛亮不断地抓了又放,七擒七纵。据说,孟获终于被感动了,他改弦更张,发誓要与诸葛亮永世结盟。周的做法是符合这种传统的。但是我怀疑把尼赫鲁比做一个到处抢掠的缅甸人,他是否高兴。
周这种富于想象力的做法也没有完全得到军队指挥员的赞同。一个军官说,“我们根本不应从实际控制线后撤 20 公里……我们让出的领土太多了。”当时参战的另一名军官 1983 年也对我说,“我们本应留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领土上。在英国人抢走、归入印度之前那是我们的土地。”
战争的喧嚣过去后,笔战开始了。中印外交部和大使之间来回不断地递交抗议照会。一天凌晨两点,班纳吉又一次被周召见。周说:“我今天收到了你们外交部送来的 17 份抗议照会。”班纳吉大使答道:“阁下,今天恰好是我的生日。我有幸收到了你们外交部的 23 份抗议照会。”班纳吉后来告诉我说:“周笑了起来,他象孩子一样地开怀大笑,笑个不停。”另一天晚上,周拿出一份印度的抗议照会,对照一张有关边界的印度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给班纳吉看。“你们外交部说在某地发生了侵犯领土的事情,但是这个地点并不存在,我们的地图上没有,你们的地图上也没有。这个地点根本不存在。”班纳吉说,很难向周说清楚印度人,特别是尼赫鲁,是喜欢含糊、模棱两可的。他们一点也不在乎。可是一丝不苟的周却非常在乎。
从那以后,边界地区一直保持平静,没再发生军事冲突。到 1970 年周才再次争取重开谈判。这次,他还跟我的印度丈夫谈了话,我丈夫那年去了中国。他是印度政府批准去中国的第一位非外交人员的印度人。印度官方 1962年宣布所有印度护照对中国无效。1970 年周正忙于与美国进行微妙的谈判。他认为再次争取解决边界争议、使中印关系正常化的时机已经到来。他象往常一样,仔细权衡利弊,决定通过非官方渠道,即通过我丈夫,进行工作。谈话开始时他拐弯抹角,先询问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问我丈夫是否适应中国的饭菜和天气。接着他便开门见山。“我们尊重你们伟大的国家。我们与印度之间有两千年的友好历史。我们希望印度次大陆相安无事。我们不愿看到分裂……我过去就说过印度的分裂会使中国受到削弱,使中国成为亚洲对抗帝国主义的唯一大国。所有谈判都要相互妥协、相互让步,不可能满足全部要求,所以我们总是说要互谅互让。”他又重复道,”我们不愿看到印度次大陆发生战争……那只会削弱世界各国人民的力量。”
周肯定已经得知可能要发生战争。这场战争在第二年终于发生了。在印度的积极军事帮助下,把东巴基斯坦,即现在的孟加拉,从西巴基斯坦分裂出去。
周又一次摆出地图。他表现了他一贯对人名、地名的惊人记忆力。但是他会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有人能与尼赫鲁的女儿英甘地总理通话。他想再次为解决边界问题做出努力。后来,通过两位能干的中国外交家黄华和王炳南建立了非官方接触。英甘地没有象她父亲那样在感情上受到过伤害,但她知道印度人民在感情方面对边界战争依然耿耿于怀。她在去世前曾对我说过,“我希望印度和中国终有一天会成为伙伴。”
解决边界问题的会晤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年。但 1987 年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有争议的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省喜马偕尔邦,造成既成事实。然而,阿克赛钦地区似乎也被视为既成事实而获得了某种承认。
80 年代末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地密切起来。1988 年 12 月英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访华时,双方关系达到顶峰。此后,文化科学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加,贸易也不断上升。面对 21 世纪的世界,印度和中国必须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合作和加深两国间的了解。这一点似乎开始成为共识。

注释
①1959 年春,本书作者出现在埃德默罗主持的《世界真小》电视节目中,与作者一起的还有乔塞夫艾尔索普和埃德华布恩比。主题是中国和人民公社。
②指本书作者于 1959 年夏,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大会上的发言。
③西藏问题有大量中文文件可查,包括达赖喇嘛出逃前给中国当地驻军指挥官的信件。韩素音文档。中国新华通讯社的报道。
④英国入侵西藏一事在许多著作中都有详细记录。还可参阅耐威尔马克斯韦尔写的《印度对华战争》。
⑤参见韩素音 1959 年 12 月 7 日和 16 日给伦敦《泰晤土报》编辑的信。
⑥关于本书作者与尼赫鲁总理的谈话,参见作者本人的另一部著作《吾屋双门》。
⑦纳特沃辛格在 1989 年前曾担任印度外交国务部长,是作者的朋友。大量有关印度对边界形势的看法都已在印度发表。韩素音文档。
⑧S夏尔马(1968 年去世)提供给作者的材料。他是德里协会的显要成员,是尼赫鲁的朋友。但 S夏尔马反对在边界问题上采取军事行动。
⑨《P。K。班纳吉大使回忆录》(英文版)。韩素音文档。回忆录将由南开周恩来研究组译成中文发表。

第五章 面向西方的努力因战争而受阻——贸易与禁运;美国与越南(1960—1965)
——1961—1962 年,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对西方贸易,削减对苏贸易
——期望得到约翰肯尼迪总统的理解,但感到有些困惑
——认识到越南战争是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的障碍
——1960—1965 年,确定卷入越南战争的限度
——与作者谈话,争取得到美国的理解
——拒绝与苏联就越南战争采取“联合行动”
  
在京剧剧目中,人们非常喜爱《空城计》。剧中的主人公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诸葛亮,他是中国的默林〔译者注:英国古代传说中的先知〕。有一次,诸葛亮留在一座没有军队防守的城池中,他手下的千军万马正在很远的地方与敌人交战。从城楼上望去,只见一名敌将率领大队人马向他这里开来。军曹们喊道,“快,我们得赶快关上城门。”诸葛亮却说,“不,打开城门,再派些人去门口打扫通道,让百姓们一切照常。”他自己端坐在城门楼上,弹起古琴,命令乐师们也一齐奏起优美的曲调。敌将看到这情景,不敢贸然攻城,并对身边的人说道,“这里有诈。”他的军师低声说,“可我听诸葛亮的琴声有点微微发颤。”敌将不信。“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咱们快撤。”敌人就这样撤走了。
周恩来这时唱的便象这出《空城计》。中国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但是从周的沉着冷静,从他的公开谈话以及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神态中,没有人能察觉出这一点来。周恩来即使在纠正“大跃进”的偏差、恢复传统的做法,把成千上万的农民送回农村时,他也拒绝对毛提出严厉的批评,拒绝谴责“大跃进”。他讲话很有分寸。“大、中、小型企业并举,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肯定是有优越性的……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试验。”这番话是对“大跃进”大胆发动群众的赞扬。至于令人遗憾的大炼钢铁的冒险行为,他说,“这是真正了不起的举动,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如何将一穷二白的中国改造成工业强国的愿望……”
     他既不谴责任何事,也不指责任何人,他就是这样鼓舞了身边的工作人员,那些经过他培养训练的人们,那些所谓“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